<p class="ql-block">北海雨夜下的云南路</p> <p class="ql-block">读孟子《万章》(2)而志于诗</p><p class="ql-block"> 冠岭望海</p><p class="ql-block">伊水清清淇水长</p><p class="ql-block">旱则枯竭雨则流</p><p class="ql-block">伊尹凭河而泣之:</p><p class="ql-block">“吾欲治也进,乱也进,</p><p class="ql-block">苟有一人不被尧舜之泽,则吾过也!”</p><p class="ql-block">伯夷者至清又至高,</p><p class="ql-block">首阳山顶独自呤:</p><p class="ql-block">“若天下被暴政,则我居北海自清则也;若天下暴民横行,我与之同居犹如穿着朝服而陷泥淖也!”</p><p class="ql-block">有君美若柳下惠,长街弹铗歌之曰:</p><p class="ql-block"> “侍君不必非其贤,自清则可;</p><p class="ql-block">就任不必愁官小,有为则可;</p><p class="ql-block">若有美女裸而卧吾榻之侧,我不动心其奈我何?”</p><p class="ql-block">孔子生于尼山而行于齐与鲁,</p><p class="ql-block">过齐速速行。</p><p class="ql-block">过鲁一步三回头,</p><p class="ql-block">其不舍母国也。</p><p class="ql-block">智者常先知于始端,</p><p class="ql-block">而圣者必成事于终极。</p><p class="ql-block">智,巧也;圣,力也。</p><p class="ql-block">孟子云:若百步射杨者,能达者,力也,而中者,则天使之成也!</p><p class="ql-block">吾掩卷长叹曰:</p><p class="ql-block">夫唯知智者不觉者,</p><p class="ql-block">圣者不成者,</p><p class="ql-block">是天不予之也!</p> <p class="ql-block">《万章》上、下两篇虽以弟子万章“问古事、问圣人”为线索,但孟子借古谕今,系统阐发了政治合法性与道德合法性合一的儒家治理哲学。其要旨可概括为六点,并据此检视对现代社会的“得”与“失”。</p><p class="ql-block">一、《万章》核心论点 </p><p class="ql-block">1. 政权合法性来自“天与人归”——“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尧舜禅让并非私相授受,而是“民受之、民安之”,以民心为最高授权程序。 </p><p class="ql-block">2. 革命权——“一夫纣矣,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当君主沦为“独夫”,臣民有推翻之权;暴力不再是篡逆,而是“替天行道”。 </p><p class="ql-block">3. 道德—政治同一——“德”不仅是私人修养,更是公共治理的准入证;“无德而禄,殃也”,失德即自动丧失统治资格。 </p><p class="ql-block">4. 财产与税赋伦理——“取于民有制”,反对“率兽食人”的横征暴敛,主张“什一而税”并视年成减免;把“制民之产”视为仁政前提,先让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才可谈礼义。 </p><p class="ql-block">5. 贤能政治与“禅让—传贤”理想——“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家族血缘不能凌驾于公共善之上;理想状态是“传贤不传子”。 </p><p class="ql-block">6. 历史叙事即政治批判——通过对舜、禹、伊尹、孔子“处进退”之道的重新诠释,孟子建立了一套“历史法庭”,把权力行为置于道德—历史双重审判台。</p><p class="ql-block">二、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发 </p><p class="ql-block">1. 合法性再思考:选举、法律之外仍需“民心”这一更高阶检验——公共政策若长期损害弱势群体,即使“程序合法”也会积累“合法性赤字”。 </p><p class="ql-block">2. 革命与抵抗的伦理边界:当权力系统性践踏人权时,公民不服从、甚至“革命”在道德上可被证成,为现代立宪国家保留“抵抗权”提供古典资源。 </p><p class="ql-block">3. 财产—税收正义:孟子把“恒产—恒心”作为宪政前提,提示现代税制必须回答“取之有制”的问题——量能课税、福利返还、遏制“食人”式剥夺。 </p><p class="ql-block">4. 贤能—公共性平衡:在“选贤与能”与“民主平等”之间,可借孟子思路设计“公开竞争+道德筛选”机制,如独立资格审查、廉政与专业双重门槛。 </p><p class="ql-block">5. 历史记忆作为问责机制:官方历史书写若回避权力罪错,便失去“历史法庭”功能;孟子示范了如何用公共叙事约束当下权力。</p><p class="ql-block">三、不足之处与当代张力 </p><p class="ql-block">1. 民心如何“定量”:孟子把“民”作为终极授权者,却缺乏程序性规则,易滑向“胜者为王”或民粹暴力;现代法治须把“民心”转译为可计算的选票、审议、民调与司法审查。 </p><p class="ql-block">2. 禅让理想与制度空缺:传贤不传子虽高尚,但无制度化“竞争—交接”程序,只能靠个人德性,历史实践多演变为宫廷阴谋;现代须靠选举、任期、权力制衡等硬制度。 </p><p class="ql-block">3. 道德门槛过高:以德性为权力准入标准,可能排斥多元价值,甚至演为“道德洁癖”;现代民主承认“合理恶”与多元利益博弈,把“不违法”设为底线,而非“成圣”。 </p><p class="ql-block">4. 小农经济视角:孟子“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方案预设静态农业社会,难以回应城市化、金融化、数字经济的复杂分工;其“轻徭薄赋”也需升级为现代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p><p class="ql-block">5. 性别与阶层局限:万章篇中“民”主要指成年男性自耕农,妇女、商人、手工业者缺位;现代治理须把平等主体权扩展到性别、族群、移民等所有“他者”。</p><p class="ql-block">四、结语</p><p class="ql-block">《万章》把“权力—道德—民心”连成一条不可拆解的链环,为现代政治提供了“合法性之上”的合法性拷问;其最大价值不在给出操作手册,而在设置永恒的规范坐标——“政权必须回答人民是否‘安之’”。当代社会治理若只停留在选举计数与GDP增速,而忽视“民视民听”的道德质询,仍会落入孟子所讥的“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然犹不免于可诛”之困境。把这套古典质问转译为“程序正义+分配正义+抵抗权”的现代宪政治理,是孟子留给21世纪的最大课题。</p> <p class="ql-block">因美篇限制关注人数,故关注者不能复关注,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