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千佛崖

雨婷

<p class="ql-block">四川千佛崖:</p><p class="ql-block">凿在峭壁上的信仰,痛在残缺里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四川千佛崖是嘉陵江东岸的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群,现存龛窟700余座、造像7000余尊,是四川规模最大的佛教造像群之一,曾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齐名,见证过千年的香火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片“石壁上的佛国”如今满是触目惊心的伤痕:多数佛像的头部被凿断,衣袂上的纹饰被砸得模糊,甚至整尊造像仅留半截身躯嵌在崖壁中。这些破坏,有的源于近代战乱中的盗凿贩卖,有的来自过往开发中的不当施工,每一道缺口都是对历史与信仰的双重割裂——佛像没了面容,后人便难再直观感受唐代工匠“以石为纸、以刀为笔”的精湛技艺;信仰没了载体,那段“沿江凿佛、祈福安澜”的集体记忆也变得残缺。</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痛心的是,千佛崖的破坏不是个例,它像一面镜子,照见许多文物在时代变迁中遭遇的困境:当文物保护的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当历史价值让位于短期利益,留下的便只剩“看得见的崖壁,看不见的完整”。如今虽有修复工程,但“补得回裂痕,补不回原韵”,那些丢失的佛首、损毁的细节,早已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文化遗憾。</p><p class="ql-block">​千佛崖的“崖”字少了山字头,写成“千佛厓”,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 :</p><p class="ql-block"> “千佛厓”的题字是明代正德年间陕西按察使来天球所留。由于千佛崖本身就是在山崖上开凿的石窟造像,“厓”字刻在山崖上,山上的山就代替了“崖”字的上头部,即“厓”上本来就有山,所以古人在题写时就少写了一个山字头,这是一种富有意境的文字表达。</p><p class="ql-block">去掉山字头后,字体的整体布局会更加合理、美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