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圣 杜 甫

老马

<p class="ql-block">  杜甫 (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自唐以来,他的诗即被公认为“诗史”。</p><p class="ql-block">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离乱的生活。这就使他有可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场景。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p>   杜甫的一生,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三十五岁以前,是他读书和游历时期,当时正值 “开元盛世”,他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p class="ql-block">  诗人从小就好学,七岁便己开始吟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由于学习刻苦,使他能够从“读书破万卷”以至 “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p> <p class="ql-block">  从二十岁起,他开始了为时十五年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游齐、赵期间,他结交了李白和高适,除打猎取乐外,他们也经常赋诗论文。对这段游历,诗人到晚年还很向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但这段时期,在现存不到三十首诗中,还没有代表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望 岳</p><p class="ql-block">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p><p class="ql-block">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p><p class="ql-block">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p><p class="ql-block">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  困守长安十载,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也是杜甫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时期 (第二期),由于当时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诗人已丧失了他的 “裘马” 了。饥寒交迫的生活磨炼了杜甫,也成就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人民,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在这一时期,诗人写了大约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十年困守使杜甫成为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从此奠定了杜甫今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p><p class="ql-block"> 官 定 后 戏 赠</p><p class="ql-block">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p><p class="ql-block">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p><p class="ql-block">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p><p class="ql-block">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p> <p class="ql-block">  杜甫生活的第三期,这一时期诗人身陷安史叛军为时约九个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这是安史之乱最为动荡的时期,诗人在长安历尽艰险,他亲眼目睹了叛军的屠杀和焚掠,携家眷和人民一起逃难,一同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现实,接近人民。这一期虽只四年,但在杜甫的创作史上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爆发的一次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诗人对待平定安史叛乱的态度是积极的,他深入人民,勉励人民拿起武器参加平叛,并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吏” 和 “三别”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诗人共写了二百四十九首诗。</p><p class="ql-block"> 春 望</p><p class="ql-block">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p><p class="ql-block">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p><p class="ql-block">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p><p class="ql-block">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p> <p class="ql-block">  杜甫人生的最后十年 (760年~770年) 一直在西南漂泊。先是到成都 (住草堂) ,过了五年后移居虁州,两年后漂泊到湖北和湖南 (为时不到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人身后萧条,直到 813 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 (第四期) 杜甫总共写了 1072 首诗 (大部分是抒情诗),超过以往三期的总和。</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代、生活和年龄的关系,这一期的作品内容以抒情诗为主。</p><p class="ql-block"> 登 岳 阳 楼</p><p class="ql-block">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p><p class="ql-block">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 <p class="ql-block">  杜甫作品流传下来的,有诗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文、赋二十八篇。</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一生,有四分之三时间是生活在 “开天盛世”,而四分之一时间,即最后十五年,是在战乱漂泊中度过的。盛世的熏陶和战乱的体验形成强烈的反差,造就了伟大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杜甫正是用如椽之笔,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安史之乱” 前后唐王朝广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军国大事,帝王将相,小到个人琐事、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绘画、舞蹈、书法、音乐等。一部杜诗,就是杜甫的一部自传,也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忠实记录,因此被誉为 “诗史”。</p><p class="ql-block"> 杜甫作为古典诗歌 “集大成” 的诗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国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受他影响的。</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歌,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范本;他的人格,堪称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他的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p><p class="ql-block"> 杜甫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是伟大的,他被戴上 “世界文化名人”的桂冠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