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玉山县紫湖镇川桥村有个自然村叫“进士地”,位于大桥头与大坝头之间。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个地名很有争议。因为现有村民以清朝康熙初期从福建安溪迁来的张姓为主,族谱非常详尽,并未出过进士,连举人也没有。于是,人们就认为此地名是因为谐音而来。因为古人固然爱名声,但绝不会无中生有。就如河对岸另一个小组,取名“旗杆脚”,而人们普遍都认为举人才可以在祠堂树旗杆,但实际这里的旗杆是为了秀才功名所立,所以并没有称作“举人村”之类更响亮的地名,老祖宗并未因贪图荣誉而虚假命名。</h1><h1> 然而,通过我几年来在地方族谱以及玉山县志中的所见,可以确定,进士地,确实出过进士。当然,这位进士不是清朝时期闽南移民的张姓,而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原住民,姓程。他的后代以及其族人后来外迁,只留下一块空地,凭着地方口口相传,闽南张姓来了之后就将此处命名为“进士地”,与汪坞“状元地”异曲同工。</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川桥南坞杨姓,其族谱中收录有一首诗,系近邻大举村贡生吴华萱所写,诗中写道:</span></h1>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高人寄迹•进士地<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何代高人道姓程,结庐此处过平生。<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身登科甲娴韬略,迹寄林泉远帝京。<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昼出提鞭游紫陌,宵来按剑引金觥。<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当年轶事今难问,赢得乡闾尚有名。</span></h1> <h1> 诗中对这位程姓进士极尽赞美,但并没有实际内容。“当年轶事今难问”,可见活跃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吴华萱也只是在传说中听得一鳞半爪。</h1><h1>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初步相信,进士地的进士姓程。那么他叫什么名字?又有些什么详细资料,我们只有查县志,看是否有记载。</h1><h1> 笔者查遍了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共四部《玉山县志》,都记载有二十五都程钫,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刑部主事、苏州同知,正五品。该科状元为福建长乐人李骐,程钫中的是二甲三十名,赐进士出身,该名次称得上相当优秀。该科进士共录取250人(一甲三人,二甲75人,三甲172人),江西籍41人,排名第一,排后面的福建21人,浙江20人,江苏19人。玉山县二人,另一名叫周铨。 </h1><h1> 玉山县的二十五都,所包含的区域仅紫湖口、大桥头(川桥)、大举,土城则为廿四都。加之清朝以前玉山程姓进士仅此一人,综合前面吴华萱的诗,可以确定,川桥进士地的进士就是程钫。</h1><h1> 考中进士是非常隆重的事情,县志中绝不会遗漏,亦不会有误。只可惜程钫的生平记录太过简洁,更没有他的任何文学作品留存。</h1><h1> 除了在永乐朝担任刑部主事、苏州同知(知府副职)之外,程钫在明宣宗时期任延平府(今属福建南平)通判,因为看不惯官场腐败,称病归家终老。明宣宗实录记载:<b>程鈁爲延平府通判,以僞疾家居,不治職務也。</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程钫祖籍疑似安徽祁门,至于他何时来到玉山,他的后代及族人后来又迁去何处,就不得而知了。但川桥进士地,却为他留下了永远的印迹。</span></p> <h1> <font color="#ed2308">上图为进士名录,没有籍贯地址,别急,程钫中进士前自然中过举人,举人名录上写明了二十五都。</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进士地全景</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