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27)革命圣地~延安(二)读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诗 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 2025-10-16

三原

<p class="ql-block">  凤凰山旧址位于延安市西北,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凤凰山。</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召开洛川等重要会议,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国内阶级斗争转变为全民族共同抗日的民族斗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5日,按照国共双方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国民政府每月给八路军拨发一定数额的军饷。</p> <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狭窄潮湿的窑洞里,毛泽东椽笔定乾坤,写下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的《论持久战》和《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者两次轰炸延安,炸弹爆炸的声音,使大地都在震颤,机翼上的太阳旗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第二轮轰炸后,历史悠久的延安古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晚,党中央决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立即连夜转移到杨家岭。</p> <p class="ql-block">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城北杨家岭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先后有毛泽东等近20位领导人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杨家岭毛泽东旧居窑洞陈设简朴。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不仅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还写下了《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等43篇重要著作。</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院子里,有一张石桌和几把石凳,这里成了接待客人和进行讨论的地方。美国记者斯特朗曾在这里采访毛主席,那句振动全世界的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正是在这说出的。</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旧址下的这片菜地,就是毛主席当年自垦自种的,毛主席常在这里用种下的蔬菜招待来访者。</p> <p class="ql-block">  长期旅居新加坡的陈嘉庚,在华侨中一直享有崇高威望,被誉为“公忠谋国,一生如一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在新加坡积极倡议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领导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支援祖国抗战的浪潮,从财力、物力、人力,源源不断地支援祖国抗战。</p> <p class="ql-block">  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和五位随行人员从南洋飞抵重庆,受到了当地三千多名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重庆的国民政府用8万大洋接待陈嘉庚一行。原本陈嘉庚对中国的未来寄托于蒋介石身上,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陈嘉庚深刻意识到,重庆的奢华与腐败,蒋介石高高在上与抗日的艰难现实格格不入。他对重庆政府彻底失望。</p> <p class="ql-block">  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一行抵达延安,受到了当地五千多名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6月1日下午,毛主席在窑洞里接见了陈嘉庚。毛主席气宇轩昂、亲和力十足。晚宴时,毛主席用自种的蔬菜、简单的饭食招待客人。尽管桌子简陋,场面不够华丽,可主席对待身边人的态度都给人无比温暖。</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将自己扎根在基层,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爱戴,成了真正的“人民领袖”。</p> <p class="ql-block">  两地的差异,让陈嘉庚一行深感震撼,他动情地说道:“在我踏上延安之前,我曾为祖国的前途感到忧虑,但亲眼所见,毛主席已经做了许多大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认为,国民政府必败,而延安的共产党必胜″!</span></p> <p class="ql-block">  1942年杨家岭建成中央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p> <p class="ql-block">  “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  絮絮叨叨的讲述,歇一歇。</p> <p class="ql-block">  何以解乏,美酒佳肴!</p> <p class="ql-block">  友人介绍认识了延安最具有代表餐饮文化的“黄河轩”。老板及助理都是纯纯的西北汉子,年轻帅气、豪爽仗义。秉承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以好朋友规格招待我们。几天下来,我们对延安饮食大饱眼福和口福,刷新了对延安餐饮文化的所有认知。粗粮精做到极致,食材选料严格把关,最难能可贵的是没有预制只有用心制作,几乎每道菜都赏心悦目、囗底存香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盛情难却!饭菜好吃到我们自持不住,发自内心想吃,结果连吃两天“黄河轩",菜不重样道道精致美味!😝😝😝</p> <p class="ql-block">  来日方长,也热烈欢迎朋友们到我们的家乡游览观光和品尝美食。</p> <p class="ql-block">  不仅美食相伴,席间还欣赏到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老师的精彩演绎。</p><p class="ql-block"> 我们被感动、被感染!😄😂</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延安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文化、有美食、有音乐、还有了新城。</p> <p class="ql-block">  “三山并立,两河交汇”,形容的是延安老城区。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间流淌着延河水、南川河水。沟沟壑壑、高低不平的地形地貌在战争年代,是阻止敌人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  而今,地理环境限制了城市发展。2012年延安人民推平了33个山头,填了36条沟壑,造出新城建起高楼大厦。新城规划分为三大片区,控制面积78.5平方公里,承载人口40万以上。</p> <p class="ql-block">  每每谈起家乡,朋友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上个世纪的抗战年代,在延安的军民可生活在困难重重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加之华北地区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在物质和财政上遇到极大困难。根据地军民几乎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大大消弱了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毛泽东向陕甘宁边区军民提出“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  1941年初,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实行“屯田政策”。</p> <p class="ql-block">  朱德亲自考查指导: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黄龙山区,纵横100多里,土质肥沃,适于开垦。同时,南泥湾又是延安的南大门,距离延安不足百里。其东南方向的茶坊镇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占领的洛川连接。顽军在那里驻扎着1个军部和1个师的部队。第359旅进驻南泥湾,既可以开荒种地,又有利于履行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使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  359旅的指战员们在旅长王震率领下,披荆斩棘,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农具、垦荒地,逐步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三年努力,南泥湾从“烂泥湾”变为“陕北好江南”。 ‌全旅指战员在南泥湾共开荒种了35万多亩土地。1944年,全旅实现了全部经费、物质自给,不仅粮食可以积余一年,做到“耕二余一”,而且开始向边区政府上缴公粮,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  1943年秋,毛泽东视察了南泥湾。他看了山川里茁壮生长的庄稼、蔬菜和漫山遍野的牛羊后,非常高兴。他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p> <p class="ql-block">  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成为生产运动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百听不厌的歌曲《南泥湾》,使有着“陕北好江南”之誉的南泥湾闻名全国。</p> <p class="ql-block">  在这场生产大运动中,毛泽东自己垦荒种菜,朱德是种菜达人,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每人有一架部队自制的手摇纺车,周恩来还获评纺线能手……</p> <p class="ql-block">  张寒晖1945年,面对军民热火朝天干活的场景,写下歌曲《军民大生产》。歌曲作为大生产运动的时代强音,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齐心协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壮丽场景。成为军队拉歌活动的常用曲目。也被网络称为神曲,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都会跟唱附和。</p> <p class="ql-block">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百听不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