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十六章 (下)功过谁评说</p><p class="ql-block"> 三峡县的清晨,总是被黄河河面的薄雾裹着几分湿润的凉意。林知秋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的人群,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沿。工作上虽取得了一些成绩,可肩头的担子丝毫没有减轻,反而随着对县域金融市场的深入了解,更添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作为深耕银行业三十余年的“老兵”,林知秋比谁都清楚一个朴素的道理:存款是银行的命脉,就像血液之于人体,没有充足的存款支撑,贷款投放、中间业务拓展都无从谈起。而在他看来,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是支撑命脉的两条关键血管,打法却截然不同---储蓄存款靠服务,拼的是贴心、便捷、有温度,要让老百姓愿意把辛苦钱存进来、把心放下来;对公存款靠营销,拼的是专业、精准、有力度,要让企事业和工商户愿意把大额资金托付过来。</p><p class="ql-block"> 三峡县地处黄河三峡腹地,既是农业县,又依托三峡景区发展起了红火的旅游业,县域经济看似活跃,金融竞争却早已白热化。除了农行本身,工行、建行在县城核心区域都设有网点,本地农信社更是根基深厚,网点遍布乡镇村落,甚至几家村镇银行也凭借灵活的政策抢占市场。林知秋刚到任时,支行的存款规模在县域金融机构中排名中下,不良贷款率却居高不下,员工士气也有些低落。要在这样的格局中突围,绝非易事。</p><p class="ql-block">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咬着牙啃下来!”林知秋在全行职工大会上,把这句话说了三遍。他没有选择守成,而是决定主动出击,一边抓服务升级,一边掀起全员营销热潮。</p><p class="ql-block"> 在服务优化上,林知秋从细节处开刀。他发现个别网点的柜员办理业务效率参差不齐,有时客户排队半小时还没轮到,难免心生不满。于是他牵头制定了“规范化服务实施守则”,对业务办理的时限、流程,都做了明确要求。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上班;中午实行轮休制,保证所有窗口正常开放。</p><p class="ql-block"> 而在对公营销上,林知秋更是身先士卒。他深知,要想在县域市场站稳脚跟,必须拿下有分量的重点项目。经过多方打听,他得知县里正在推进“刘盐八”项目---这是一个农业、土地改造、移民等于一体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4亿元,当年计划到位资金3亿元,是各家银行争抢的“香饽饽”。</p><p class="ql-block"> 为了拿下这个项目,林知秋第一时间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需求,带队拜访了项目负责人张总。可第一次见面就吃了闭门羹,张总直言:“已经有好几家银行找过我们了,你们农行没什么优势。”林知秋没有气馁,他回去后立刻组织团队研究项目需求,发现该项目资金流动频繁,对结算效率和资金监管要求极高。于是,他连夜牵头制定了一套专属服务方案,不仅承诺开通“绿色通道”,实现资金实时到账,还提供免费的资金监管服务,定期出具资金使用分析报告。</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林知秋带着方案再次找到张总,从项目建设周期、资金需求特点,到农行的服务优势、风险防控措施,逐一进行详细讲解。张总被他的专业和诚意打动,同意先进行初步合作。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林知秋几乎天天泡在项目指挥部,随时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一次,项目急需一笔1000万元的工程款支付给施工方,可当时已是下午下班时间,林知秋得知情况后,立刻联系上级行开通紧急审批通道,协调柜员加班办理业务,最终在晚上8点前将款项成功划出。</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让张总彻底打消了顾虑,他当场拍板:“就选农行!你们的服务让我们放心!”当年10月,“刘盐八”项目正式与三峡县支行签订合作协议,12月底,第一笔2.4亿元资金如期到账,瞬间让支行的对公存款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年初的地区分行工作会议上,三峡县支行成了最大的亮点。当主持人念出“市场营销先进工作者---林知秋”“先进单位---三峡县支行”以及四项单项奖的名单时,会场响起了阵阵掌声。林知秋站在主席台上,怀里抱满了鲜红的奖状,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荣誉,更是全行员工共同努力的见证。台下,三峡县支行的员工们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想起过去一年的辛苦与付出,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可荣耀的光环还未散去,阴影就悄然而至。林知秋的出色表现,让当初竞争支行行长失败的个别人心生嫉妒。眼看林知秋政绩越来越突出,晋升希望越来越大,便动了歪心思,匿名向地区分行纪委举报,声称林知秋在“刘盐八”项目合作中存在利益输送、违规操作等问题。</p><p class="ql-block"> 举报信送到地区分行后,分行纪委高度重视,迅速组建了专项工作组进驻三峡县支行展开调查。工作组一到,就封闭了支行的财务账目,逐一约谈了行里的中层干部、普通员工,还走访了“刘盐八”项目方以及其他合作企业和客户。</p><p class="ql-block"> 调查期间,支行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员工们都替林知秋捏了一把汗。可没想到,无论是职工还是客户,提起林知秋都是赞不绝口。中层干部说:“林行长凡事都冲在前面,营销项目他带头跑,解决问题他亲自抓,从来没有搞过特殊化。”普通柜员说:“林行长特别关心我们,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还为我们争取了绩效奖励。”“刘盐八”项目的张总更是直言:“匿名举报纯粹是无稽之谈,林行长是我见过最务实、最正直的银行行长。”</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周的内查外调,工作组没有发现任何违规违纪线索,反而收集到了大量证明林知秋清白、彰显其工作实绩的证据。地区分行党委书记特意找林知秋谈话,林知秋没有丝毫避讳,直言不讳地说:“书记,我心里清楚,这就是个别竞争失败的人急于想当行长,才出的这种自以为上策的下策。”</p><p class="ql-block"> 书记看着他坦荡的眼神,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知秋啊,你的为人和工作,我们都很了解。这次纪委的调查,更是充分印证了你的清白和能力。回去后好好干。”</p><p class="ql-block"> 话虽如此,可这次匿名举报还是在林知秋心中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他没想到,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想为支行谋发展、为员工谋福利,却会遭到这样的恶意中伤。那段时间,他常常在深夜辗转难眠,心里既有委屈,也有对人心复杂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林知秋刚化解了举报风波,就发现了支行的另一个致命短板---小额农户贷款权限缺失。原来,在他来三峡县支行之前,由于支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地区分行出于风险防控考虑,上收了县支行的小额农户贷款审批权限。</p><p class="ql-block"> 可三峡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近七成人口都是农户,春耕时节需要资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夏收后需要资金扩大种植规模;同时,依托三峡景区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相关个体户,也急需小额贷款用于装修、备货。没有小额农户贷款发放权限,意味着支行彻底放弃了这庞大的市场。</p><p class="ql-block"> 林知秋清楚地记得,那年三月,春耕生产正忙,他特意去县城其他银行的网点考察,发现农信社的营业厅里挤满了办理小额贷款的农户和个体户,排起的长队绕了营业厅两圈。而反观三峡县支行及下属的几个基层网点,却是门可罗雀,偶尔有几个客户进来,也大多是办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咨询贷款的客户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位农家乐老板陈大姐来到支行咨询贷款,想趁着旅游旺季来临前装修客房、增添设施。当柜员告诉她支行没有小额贷款权限时,陈大姐失望地说:“我本来想着农行是大银行,靠谱,没想到连这点贷款都办不了,那我只能去农信社了。”看着陈大姐离去的背影,林知秋心里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他深知,客户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眼前的收益受损,更会影响支行在县域市场的口碑和长远发展。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小额农户贷款权限争取回来。</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林知秋三次奔赴地区分行,找分管行长汇报情况。第一次去,分管行长只是敷衍地说:“权限上收是上级行的规定,为了控制风险,不能轻易恢复。”林知秋没有放弃,他回去后立刻组织团队开展调研,用了半个月时间,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走访了200多户农户和50多家旅游个体户,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贷款需求、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最终形成了一份近30页的《三峡县小额农户贷款需求及风险防控报告》。</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去地区分行,林知秋带着这份报告,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向分管行长详细阐述了恢复小额农户贷款权限的必要性:“三峡县是农业和旅游县,小额农户贷款市场潜力巨大,我们如果放弃这块市场,就等于把客户拱手让人。”分管行长被他的执着打动,答应再研究研究。</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去地区分行时,林知秋不仅带上了新制订的小额农户贷款风险防控办法,还邀请了两位信用良好的农户代表一同前往。当农户代表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贷款需求和还款意愿时,分管行长终于松了口:“知秋,我被你的诚意和责任心打动了,也相信你能把风险控制好,我同意恢复你们支行的小额农户贷款权限!”</p><p class="ql-block"> 很快,支行的营业厅就恢复了以往的热闹,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农户和个体户前来咨询、办理贷款。陈大姐也再次来到支行,顺利办理了20万元的装修贷款,她高兴地说:“还是农行靠谱,不仅利率优惠,办理速度还快,这下我的农家乐能赶在旅游旺季前开业了!”仅仅三个月,支行就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200多笔,金额超过8000万元,不仅赢回了流失的客户,还吸引了不少新客户,中间业务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p><p class="ql-block"> 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波动,给支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受市场环境影响,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不少农户的种植、养殖收益锐减,无力按时偿还贷款;而旅游市场也遭遇寒冬,农家乐、民宿生意惨淡,个体户们的还款能力也大幅下降。</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支行的贷款回收陷入困境,不良贷款率急剧攀升,很快就超过了地区分行规定的警戒线。上级行迅速启动问责程序,林知秋和三峡县支行被点名批评,要求限期整改。那段时间,林知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天早上一睁眼,想到的就是不良贷款清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他牵头成立了不良贷款清收专项小组,自己担任组长,带领客户经理们下乡入户,逐一走访欠款客户。有的农户确实没有还款能力,林知秋就和他们协商制定分期还款计划,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有的客户有还款能力却故意拖欠,林知秋就耐心做思想工作,讲政策、摆道理,甚至联系村委会、乡镇政府协助催收。</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林知秋和清收小组的同志们日夜奔波,想尽一切办法清收不良贷款。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太过深远,尽管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良贷款率依然没有降到理想水平,支行的绩效考核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林知秋心里清楚,作为支行行长,他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那段时间,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p><p class="ql-block">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林知秋全力应对不良贷款问责的时候,关于他的任职调整通知也下来了。按照农行的干部任职规定,任职年限有明确限制,而林知秋不仅早已超过了正科级任职年限,甚至已经达到了正县级任职标准。省行组织部多次督促地区分行落实干部任职调整政策,地区分行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决定让林知秋退居二线,调任地区分行办公室督导员。</p><p class="ql-block"> 消息传来,林知秋心里五味杂陈。他不是没有遗憾,毕竟他还想继续带领支行团队再创佳绩,还想把不良贷款率彻底降下来。可他也明白,干部新老交替是组织原则,他理应服从安排。</p><p class="ql-block"> 回顾自己在三峡县支行的任职生涯,林知秋问心无愧。在他的带领下,支行的存款存量从最初的6亿元增长到12亿元,中间业务收入从每年80万元增长到200多万元,年利润也从600万元翻倍至1200万元,市场份额仅次于深耕本地多年的农信社,稳居县域第二。这些数据,是他和全行员工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是支行发展最坚实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听到消息的那天,林知秋特意绕着支行办公楼走了一圈,看着窗明几净的营业厅,看着忙碌有序的员工们,看着墙上挂着的那一张张奖状,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他知道,自己虽然就要离开了,但对三峡县支行的感情,对这份银行业务的热爱,永远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人生,有鲜花和掌声,也有风雨和挫折;有并肩作战的温暖,也有不被理解的委屈。但只要坚守初心、恪尽职守,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说话,功过是非,自有公论。林知秋抬头望向远方,黄河河面的薄雾早已散去,阳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正如他心中那份从未熄灭的信念与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