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的一天,那天阳光明媚,我们三位老同学一起走进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大门,远远就看见广场中央那座醒目的雕塑——红与蓝交织的几何体托起一架白得发亮的飞机模型,顶端还竖着一枚直指苍穹的火箭。它不像一件静止的艺术品,倒像是蓄势待发的号角,召唤着人们对蓝天的向往。脚下的广场宽阔平坦,远处停着几架真实的战机,绿树环抱,天空澄澈,仿佛整个空间都在讲述一个关于飞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三位老友,是六十多年前的小学同窗,1959年一起背着书包走进教室,1965年挥手告别童年。我们都曾在1969年3月参军,分别去了北京、上海和南京,几十年风雨人生路,今天终于在这片蓝天下的航空圣地重聚。由于有了从军的历史,这辈子最爱的就是军事题材,那是青春的记忆,也是信仰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入口庄重而朴素,红底白字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下方“CHINA AVIATION MUSEUM”的蓝字静静呼应。墙上的徽章带着飞行的意象,像一双展开的翅膀,守护着这片承载记忆的土地。两旁绿树成荫,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那些未曾远去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沿着主道往前走,一座名为“利剑”的雕塑赫然矗立——一柄出鞘的长剑,笔直刺向天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不是装饰,而是一种誓言。我们的空军,始终保持着亮剑的姿态,哪怕和平已久,那份警觉与锋芒从未褪去。站在这里,心也跟着紧绷起来,仿佛听见了战机呼啸划破长空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冯如的雕像。他身穿西装,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基座上刻着“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短短几个字,却重若千钧。一百多年前,他在异国他乡造出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用生命点燃了民族飞天的梦想。如今,他的身影静静伫立在这片航空热土上,见证着当年未能想象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架银白色的伊尔-14静静地停在那里,机身上的蓝红条纹依旧鲜明。这就是毛泽东曾23次乘坐的专机,从1957年到1958年,它载着他飞遍大江南北。登机梯上“毛泽东座机”几个字朴素无华,却让人脚步不由放慢。它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段历史的载体,一个时代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旁边立着一块介绍牌,讲的是“子爵”号飞机——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涡轮螺旋桨的客机,上世纪60年代引进中国,曾接送周总理执行外交任务,如今已是国家一级文物。看着那熟悉的螺旋桨和轮胎轮廓,我仿佛看见它穿越时空缓缓降落,带来一个国家对现代航空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露天展区一排排战机整齐列阵,银灰色的机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每架机头都涂着鲜红的标志,像是无声的宣誓。它们来自不同的年代,有的早已退役,有的曾叱咤风云,如今都归于宁静。背景里的圆顶建筑和远山默默守望着这一切,黄栏环绕,秩序井然,宛如一座钢铁的陵园,供人瞻仰,也令人沉思。</p>  <p class="ql-block">一座纪念碑引人驻足,顶部是一架飞机模型,象征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基座上三位戴飞行帽的人物凝视前方,眼神里有憧憬,也有决绝。他们是无数无名英雄的缩影,是那些在试飞中献出生命的先驱者。山丘起伏,草木稀疏,气氛肃穆得让人不敢高声言语。</p>  <p class="ql-block">走到英烈墙前,空气仿佛凝固了。1776位牺牲的飞行人员,263位英模人物,名字密密麻麻刻在墙上,每一个都曾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抗美援朝战场上,“空中拼刺刀”的壮举至今令人动容。王海、张积慧、刘玉堤……这些名字不只是勋章上的铭文,更是民族脊梁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现代风格的纪念碑上写着:“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习近平。”线条刚劲,气势恢宏。松树挺立,蓝天如洗,几位游人缓步走过,有人推着婴儿车。这一刻,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前辈用鲜血铺路,我们则要把和平与强大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停着一架灰蒙蒙的飞机,编号“2806500”,它是“空警一号”——中国第一架预警机的原型。虽然因技术局限未能服役,但它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它静静地卧在那里,像一位未竟使命的老兵,不喧哗,自有声。</p>  <p class="ql-block">一架黄色直升机停在展区一角,机身上的红十字格外醒目。它曾参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西沙海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救援任务,1985年还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如今它不再轰鸣,但那一抹亮色,依然诉说着使命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白色的歼-7战斗机线条流畅,侧身写着“13048”,尾翼上的红五星熠熠生辉。它是我国首款两倍音速战机,曾是国土防空的主力。虽然已被更先进的机型取代,但它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一尊士兵高举导弹的雕塑矗立在绿丛之间,姿态坚毅,直指苍穹。旁边是一架老式军机,雷达罩蓝白相间。这不仅是一件展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具象:无论敌人来自何方,我们都将以雷霆之势迎击。</p>  <p class="ql-block">双管三七高射炮。</p>  <p class="ql-block">  59式57毫米高射炮。</p>  <p class="ql-block">六型指挥仪。</p>  <p class="ql-block">100毫米高射炮,我曾在100炮连工作过。</p>  <p class="ql-block">探照灯。</p>  <p class="ql-block">雷达。</p>  <p class="ql-block">警戒雷达。</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时,细雨悄然落下,凉意沁人,心头却是滚烫的。这场参观像一次灵魂的洗礼。我们习惯了和平的日子,却忘了这安宁背后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看着中外战机的对比图,我意识到,我们的空军虽已强大,但仍需追赶。真正的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清醒地看到差距,然后默默努力。</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一天风云再起,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勇敢的挺得起胸膛,奔向战场,不负这片蓝天下的英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