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喀赞其——童年(1960年)生活过的院落

易白

<p class="ql-block">  阳光斜斜地洒在小巷的柏油路上,斑驳的树影随风轻轻晃动,像是老院墙在低语。我站在那扇红漆的门前,仿佛看见六十年前的自己,光着脚丫从这扇门里跑出来,裤腿卷到膝盖,手里攥着半块馕,笑着驱赶一只外来的大公鸡。那时的院子比现在热闹得多,大门外的长条櫈上总坐着几位维吾尔老人,抽着莫合烟,讲着老故事。 </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在童年时生活过的院落大门前,目光平和地望着前方,像在等谁回来,又像只是在陪这座老院晒太阳。我身旁停着一辆红漆三轮车,车斗里还留着几片落叶,像是昨夜风带来的信。那时这院子里住着五户人家,其中两户锡伯族,两户汉族,一户维吾尔族。这院落的主人不知是谁,当吋由伊宁市房产局管理。</p><p class="ql-block"> 房子是维吾尔建筑风格,屋檐下的雕花线条依旧清晰, 那是我小时候最爱描摹的图案,用炭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地临,总也画不像。如今再看,竟觉得那花纹里似乎藏着童年的密码——春天鸽群飞翔在蓝天时,会不时地从鸽群中向上跃起一只最少能转体1080度的“翻翻”鸽子,“翻翻”们轮番表演空中芭蕾;夏天从巷口淙淙流过的,那满大渠从后滩流来的水;母亲在厨房用旱田麦面粉拉面的声响;还有父亲傍晚下班归来踩着积雪发出的“嘎吱嘎吱”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伊宁的风还是那样温柔,吹过喀赞其的巷口,把记忆一片片翻出来,晾在阳光下。我忽然明白,有些地方不必常回,因为它从未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