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之旅 游记(五)

蓝天

大雁塔 2025 10 24 <p class="ql-block">昨夜的灯火辉煌尚未从脑海中完全褪去,而那份盛唐的余韵,在今晨的蒙蒙细雨中得到了另一种延续。我们今日的首站,正是位于不夜城核心区、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西安地标——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细雨中的大雁塔别有一番韵味,它静静地矗立在天地之间,不像昨夜那般被璀璨灯火所簇拥,反而显露出其原本的庄重与沧桑。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由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主持修建。 它不仅是保存至今的唐代建筑瑰宝,更是古都西安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跟随导游的讲解,我们才得知,这座历经了上千年风霜与地震考验的古塔,身体已然微微倾斜。所幸,科学家们早已密切关注并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加固处理,努力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遗产。步入塔内的展馆,里面的展品可谓琳琅满目,从佛教典籍到历史文物,内容极为丰富。我们一时有些看不过来,记忆力也仿佛不够用了,最终只能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走马观花”,试图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感囫囵吞下。</p> <p class="ql-block">望着塔外已成繁华都市的景象,一段模糊的记忆涌上心头。二十多年前我曾到访此地,印象中周边远没有如今这般密集的楼宇房舍,视野开阔得多。或许记忆已经模糊,但眼前的对比却如此真切——古塔依旧,而它所守护的这座城市,早已在时代洪流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细雨中与大雁塔作别。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看惯了春去秋来、城郭变迁,却始终以不变的姿态,镇守着这座城市的文脉与灵魂。</p> 西安博物院 <p class="ql-block">来到西安,经陕历博而不入,心里终究是留了个念想。随着人流在蒙蒙细雨中走向西安博物院时,这份遗憾依然若有若无地萦绕着。可当穿过那道门,看见园中苍翠的唐槐古松在雨丝中静默着,与小雁塔的身影相映成趣时,心竟却地静了下来——这里,或许会给我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p> <p class="ql-block">戴上耳麦,导游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将我们带回千年前的长安。</p> <p class="ql-block">跟随着导游的节奏,我们仿佛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寻宝之旅。“西安博物院可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打造的,将博物馆、名胜古迹和城市公园融为一体……” 他的介绍让我们对眼前这片天地有了全新的认知。展柜里,那尊唐代三彩腾空马迅疾如风,骑手从容回望,瞬间将盛唐的自信与奔放带到眼前;那套汉代青铜酒具纹路斑驳,仿佛还浸润着千年前的琼浆,诉说着“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的宴饮欢愉;而隋代董钦造鎏金铜佛像,面容慈悲静谧,在柔和的灯光下流转着宁静的光晕,让人不禁驻足凝神。</p> <p class="ql-block">我举着手机,努力将对焦框对准每一件珍宝,拍下它们最动人的角度——战国的金虎威严睥睨,仿佛下一刻便要发出一声震彻山林的呼啸;唐代的玉璧温润生辉,承载着那个时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雍容气度。 我紧跟着导游,耳朵拼命捕捉每一个历史细节,试图将浩瀚的历史与精美的艺术一并收纳。</p> <p class="ql-block">可结果呢?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的脑子却像一只不堪重负的竹篮,打捞起无数璀璨的明珠,水过之后,留下的仍是缝隙。这感觉真如我们当地人说的“熊瞎子掰苞米”,热热闹闹地忙碌一场,最后怀里剩下的,只有那几棒印象最深的“苞米”,和满手说不清的余香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雨已渐歇。回望西安博物院那古朴的建筑与小雁塔秀美的身影在薄暮中融为一体,心中那片因错过而生的空白,早已被另一种丰盈悄然填满。那些历史的细节或许会模糊,但那种与古老文明迎面相遇的震撼,那种在千年遗珍前屏住呼吸的瞬间,却已沉淀为最真切的记忆。</p> 西安回民街 <p class="ql-block">旅程翻开最后一页,心中不免升起一丝混合着疲惫与不舍的闲情。中午,大巴车将我们放在回民街口,往日的紧凑行程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大半天的自由时光。我们姐妹俩订的是晚上七点的火车票,这段“偷来”的时光,显得格外珍贵。</p> <p class="ql-block">第一步自然是“减负”。在街口寻到一个行李寄存点,一套行李十元钱,便能换得一身轻松,实在是桩好买卖。卸下重担,首要任务便是安抚咕咕作响的肠胃——必须用一顿地道的西安小吃,为这趟旅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心心念念的,还是那没吃够的裤带面,也就是当地人说的那个读音为 “BiangBiang面” 的奇妙字(这个字堪称汉字一绝,写法口诀是:“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笔画繁多,形象有趣,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我们很快钻进一家面馆,点了一碗面,一盘凉皮。本想着分食一两,浅尝辄止,好留些肚子再战其他小吃。可当那海碗宽面带着香气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时,我们才意识到失算了——这分量实在太扎实!面条宽如裤带,劲道爽滑,味道醇厚霸道。结果两人合力解决一碗,就已心满意足,相视而笑,原定的“扫街”计划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饭后,在蒙蒙细雨中,我们沿着青石板路信步闲游,两旁的食肆、特产店鳞次栉比,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途中被一个小展馆吸引,便走了进去。内有讲解员热情介绍本地的历史与风土,我们起初听得入神,但听着听着,那话语间便隐约透出引导购物的意味。我俩交换了一个眼神,便心照不宣地悄然退了出来。</p> 钟鼓楼 <p class="ql-block">看时间依然充裕,我们当即决定,去近在眼前的鼓楼与钟楼一探究竟。通过便捷的地下通道,我们首先抵达了鼓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巍然屹立在城市中心,以其恢宏的建筑体量与悬于檐下的巨匾“声闻于天”而闻名。历史上,它用以击鼓报时,是城市的时空坐标。楼内陈列着大小不一、年代各异的鼓,仿佛还能听见那穿越数百年的暮鼓之声,催动着古城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又从通道直接步行至与之遥相呼应的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西安城的正中心,是中国现存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其建筑精巧,重檐三层,攒顶鎏金,在雨中更显庄重典雅。楼内曾悬一口大钟,用于清晨报晓。我们沿着楼梯盘旋而上,当站在钟楼的顶层回廊凭栏远眺时,整座西安城仿佛在脚下铺陈开来——笔直的道路,古老的城墙,远处喧嚣的回民街屋顶,与现代的城市轮廓交织在一起,千年古都的格局与气象,在此刻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细雨将天空洗得澄净,也将这份离别前的俯瞰图景,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站在古老的钟楼之上,与这座城市的记忆作别,我们带着满心的回味与一碗扎实的BiangBiang面带来的饱足,为这趟西安之旅,写下了最满足的结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