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寒尖的秋日盛会:人声如市赴山约</b></h3> 2025 年 11 月 2 日,星期日,早上从东阳出发来到大寒尖山脚下的寒山驿站,开启了2025年的第22次登大寒尖登山活动。同来的有Z女士和HGF,开的是Z女士的电动汽车。的晨光刚漫过寒山驿站的青瓦,羊印村通往大寒尖的山路上已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知道今天登山人肯定很多,但是没想到有这么多,我们到达登山起点大约是上午九点半的样子,这时候整个停车场密密麻麻的车辆真的惊到我了,更吃惊的竟然还有两辆50多座的旅游大巴车。Z和H本来说不爬山的,看到这个场面,她们竟然也动了爬山的念头。寒山驿站前的广场上和停车场边上是各种商贩小摊,台阶下的空地上,背着登山包的徒步者、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牵着孩子的亲子家庭摩肩接踵,顺着人流拾级而上,步道旁的休息亭早已座无虚席,有人在分享登山装备,有人在讨论沿途景致,925米之巅的沸腾人群,活脱脱一场山野间的 “交流集市”。<br> 大寒尖虽说是义乌第一高峰,永康第二高峰,海拔 925.6 米,久负盛名,爬山的人一年四季,无论永康义乌,无论晴雨风雪,无论白天夜晚都不缺登山之客,但是人流多到今天这种壮观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寒尖景区的建设展现了最大的成效。为大寒尖建设而付出财力、物力、人力的有关部门和建设者点赞致敬!<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步履生风,解锁最快登顶纪录</b></h3>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被山间的热闹氛围感染,或许是近期锻炼的成效显现,这次登山的状态好得超出预期。以往爬到天龙古寺就要歇上十分钟,今日却脚步轻快,踩着台阶的节奏像自带节拍器。沿途的林荫步道滤去了多余的阳光,清新的草木气息灌入鼻腔,竟丝毫没有疲惫感。沿途只在天龙山塘的堤坝上和寒山长廊处歇下来喝了口茶,其他地方几乎没有驻足停留。每当过到休息凉亭时,里面都坐满了人,于是我就站着休息一会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这段 3.5 公里的路程,累计爬升 726 米+,以往需要 100分钟左右,今天仅仅用了82分钟,而且自我感觉如果要是拼尽全力,还可以再快一点,再减个五六分钟应该没有问题。今天的这个登顶时间已经刷新了我以前88分钟的最高纪录,今天从登山开始到结束全程只耗费了2小时37分钟,我下山到半程处才遇上H和Z,我下到山脚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等到她们。我今天全程比平时少了1个小时光景。登顶的人群在山顶石碑周围手舞足蹈,欢声笑语,人群中竟然有许多小孩子,真佩服他们。山脚的大巴车据说是城区某个小学的学生坐来研学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轨迹拉直线,仍需找原因</b></h3> 查看六只脚 APP记录的轨迹时,发现上山、下山过程中都有拉直线的情况出现,一路手机响着“GPS信号已丢失、GPS信号已恢复”的语音,当时我没有注意,现在才知道这与轨迹的记录有关。这些登山轨迹记录软件如果用不好,那去登山就缺少了一个好帮手,还是需要认真去总结原因,去进一步学习改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野相逢,意犹未尽</b></h3> 大寒尖的魅力,或许就在于这 925.6 米的高度里,既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又有“人声鼎沸赴山约”的温暖。有些路看似笔直,实则藏着步步攀登的坚持;有些热闹看似喧嚣,实则是人与自然最亲切的相逢。下次再来,或许要换条新的路线尝尝鲜,当然,也期待六只脚能给我一个 “不拉直线” 的惊喜。<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