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上肢“支柱”受损后,科学应对是康复关键

samz

<p class="ql-block">肱骨作为上肢的核心承重骨骼,连接肩部与肘部,支撑着手臂的屈伸、旋转等关键动作。日常生活中,跌倒、撞击、运动损伤等意外都可能导致肱骨骨折,其发病率在四肢骨折中位居前列,尤其多见于儿童、老年人及运动爱好者。不少患者受伤后因认知不足延误治疗,影响肢体功能恢复。本文将从肱骨骨折的类型、症状、诊断、治疗及康复等方面,普及临床常识,助力大家科学应对。</p><p class="ql-block">肱骨骨折的分类需结合骨折部位与移位情况,临床常见类型有三类:一是肱骨近端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多因摔倒时手部或肘部着地间接受力导致,常伴随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二是肱骨干骨折,中青年人群多见,多由直接撞击或重物砸击引发,可能损伤周围神经血管;三是肱骨远端骨折,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发生,儿童多为骨骺损伤,成年人常因高处坠落或剧烈撞击导致,易影响肘关节功能。此外,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还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后者因伤口暴露,感染风险更高。</p><p class="ql-block">骨折发生后,典型症状会快速显现,便于初步判断。首先是剧烈疼痛,受伤瞬间出现,活动手臂时疼痛加剧,静止时也会有持续性胀痛;其次是局部肿胀与畸形,骨折端出血和软组织损伤会导致明显肿胀,部分患者可见手臂外观异常弯曲;再者是活动受限,患者无法自主完成抬臂、屈肘等动作,被动活动时会引发剧烈疼痛,严重时可感觉到骨折端摩擦感;若骨折损伤血管,还可能出现肢体麻木、皮肤苍白、温度降低等症状,需紧急处理。</p><p class="ql-block">临床诊断需结合症状与专业检查。医生首先通过体格检查,观察肿胀、畸形情况,按压骨折可疑部位判断疼痛点,同时评估神经血管功能。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X线片可清晰显示骨折部位、骨折线形态及移位情况,是首选检查;对于复杂骨折,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需进一步做CT检查,明确骨折块分布与关节面损伤程度;若怀疑神经损伤,还需配合肌电图检查,评估神经传导功能。</p><p class="ql-block">治疗方案需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综合制定,核心原则是复位、固定与功能保护。对于移位不明显的闭合性骨折,如儿童肱骨近端青枝骨折、成年人无移位肱骨干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通过手法复位矫正骨折端位置,再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手臂,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移位明显、粉碎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需进行手术治疗,常用术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钢板、螺钉固定骨折端)、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等,开放性骨折需先进行伤口清创,避免感染,再行骨折固定。老年患者若身体条件较差,无法耐受大手术,可采用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减少手术创伤。</p><p class="ql-block">康复训练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肢体功能恢复,需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固定期(术后或石膏固定后1-2周),主要进行手指屈伸、握拳等小动作,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避免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4-6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肘关节屈伸、肩关节被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但需避免暴力牵拉;恢复期(8-12周),骨折端已形成稳定骨痂,可加强主动运动训练,如抬臂、旋转手臂等,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超声波,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全程需避免提重物等剧烈活动,防止骨折再次移位。</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肱骨骨折若治疗不及时或康复不当,可能引发肩关节僵硬、肘关节活动受限、神经损伤后遗症等并发症。因此,受伤后需及时前往骨科就诊,切勿自行按摩或强行活动;康复期间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训练方案。儿童肱骨骨折愈合速度较快,及时治疗后大多可完全恢复功能;老年人因骨质疏松,愈合时间相对较长,需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钙与维生素D,促进骨修复。</p><p class="ql-block">肱骨骨折虽常见,但只要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并坚持科学康复,多数患者能恢复肢体正常功能。面对意外损伤,既不必过度焦虑,也不能忽视延误,掌握正确的应对知识,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守护上肢健康与生活质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