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张玉玺</p><p class="ql-block">故乡孙家场往事(八)</p><p class="ql-block">1968年8月,刚五个多月大的我,突发急病,高热烦躁、肢体抽搐,在孙场公社卫生所抢救。到晚上时,所长下达病危通知,要求赶快转到河溶区卫生院。</p><p class="ql-block">那天狂风暴雨,漆黑一片,没有交通工具,要在泥泞的道路步行30多里,还要过沮漳河的渡口。母亲抱着我无助的嚎啕大哭,父亲则在准备着雨衣。</p><p class="ql-block">这时,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趁着病房里无人,小声的叫我父亲去他的房间,关上门后说:“你的孩子见不得风,千万不能送,我白天在走廊里来来回回十多遍,在观察你孩子的病情,你孩子得的是热闭证引起的高热惊厥,输液给耽误了。我是四类分子,靠边站了,如果相信我,就按我说的做。”</p><p class="ql-block">说着,老人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用金箔包裹的药丸,嘱咐道,这个药丸很硬,要用温开水将药丸化开,用棉签蘸取药液后点涂在孩子的舌面上,如果鸡叫前你的小孩窝尿了,那么你的孩子就有救了。</p><p class="ql-block">我父亲赶紧回病房,用刀将药丸小心翼翼的刮成粉末,按老人的吩咐给我服用。半夜三点多的时候,一直抱着我的母亲惊喜的尖叫道,“尿啦尿啦!”父亲抱着我冲进老人的房间报喜,老人高兴的说,继续喂。两天后,我就痊愈出院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这个药丸叫安宫牛黄丸,是传统急救中药,多用于突发的急危重症,对小儿高热抽搐有特效,在关键时刻帮助改善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p><p class="ql-block">这个老人就是熊焕卿,解放前其父亲熊春和在孙家场街上开设春和药铺。熊焕卿幼时体弱,性格内向,喜爱读书,未启蒙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正式上学后成绩在班上总是前茅。下学后便拜李老中医为师,学医。他对医学情有独钟。《本草纲目》《汤头歌诀》《伤寒论言》都熟记在心。三年学徒生涯中他照单抓药,从无过错,切药、灸药、摊膏药都能胜任。</p><p class="ql-block">年轻的中医往往不太被病人信任,熊焕卿从药典中悟出一种既消肿又止痛止痒的拔毒散。战难时期,人们四处奔波,感染一种传染性快的“痒疮子”病,经他治疗痊愈。一时名声大震,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春和药铺的生意如日中天。几年的积蓄加上蜡烛作坊的利润,资金颇丰。他对党派帮会漠不关心,买了几亩水田放租,一心打理药业培养后代。不负所望,三个儿子都聪慧过人,可惜的是老二英年早逝,老大老二都考取大学。</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熊焕卿在孙场公社卫生所工作,医术精湛,品德高贵,因成分不好,文革期间被划为四类分子,七十年代初就去世了,未能报答他的恩情,这成为我父母一生挥之不去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沮漳河孙家场的船码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