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3日</p> <p class="ql-block">家风是镌刻在家族血脉里的精神密码,是穿越岁月依然温热的道德基因。我的父母是离休干部,父亲更是一名抗战老兵,转业地方后担任鞍山市市立医院行政院长,母亲则一生勤俭持家。他们用一生的言传身教,将“艰苦朴素、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家风深植心底;而今,我们姐妹三家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传承,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中,让家风在阖家团圆的温情里凝聚,在公益奉献的征途上绵延,温暖着自家的屋檐,也照亮着更远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匮乏,家家户户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父母却总想着把温暖分给更需要的人。父亲身为医院行政院长,始终秉承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单位常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办公室里的桌椅用了十几年也不肯更换,从未利用职权谋取半点私利;母亲则将勤俭持家的本分刻进日常,家里的衣物总是缝了又补,剩菜剩饭从不浪费,却把省下来的钱和物,一次次分给困境中的人。他们常从自己的口粮里省下些许添进单位食堂的大锅,让加班的同事多喝一口稠粥;战友家孩子多、日子拮据,母亲连夜把我们姐妹的新衣服改小,连同攒下的肥皂、布料等生活用品送过去,临走时总念叨“孩子长身体,不能亏着”;那个年代凭票供应的鱼肉蛋,父母舍不得让我们多尝,却一次次送给父亲那些朋友、战友及医院里体弱多病的同事手中。</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们铭记的是,父亲在职那些年,从未在家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每逢除夕,别人家阖家团圆、举杯欢庆时,他总是放心不下医院的运转——担心锅炉房断了暖、配电室出了故障,更牵挂着留院患者和值班人员的冷暖。于是,每年除夕,他都会带着母亲提前备好的年货,赶到医院和锅炉房、配电室的值班师傅,还有患者食堂的工作人员一起过年,陪着他们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唠唠家常,叮嘱大家做好值守保障。母亲则带着我们姐妹在家准备年夜饭,虽少了父亲的身影,却从未有过抱怨,她总说:“你爸是院长,医院里的人更需要他,咱们一家人的心在一起,就是团圆。”父亲的坚守与母亲的体谅,让“奉献为先、顾全大局”的种子,早早在我们心中扎了根。</p> <p class="ql-block">父母常说:“过日子,能帮一把是一把,善良从来不是吃亏;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叫团圆。”他们的善意藏在柴米油盐的细碎里——雨天给邻居送伞,雪天到医院去除雪扫院,谁家有红白喜事,他们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父亲在医院工作时,还常自掏腰包帮困难职工生活费,母亲则主动送去生活用品。耳濡目染间,“助人为乐、勤俭向善、团结和睦、奉献担当”不仅成了我们姐妹从小践行的生活准则,更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家族信仰。</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父母虽已离世,但他们留下的家风,却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也让姐妹三家紧紧凝聚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大家庭。几十年来,我们从未改变逢年过节团聚的习惯,尤其是年夜饭,不管各自有多忙碌,不管孩子们身在何方,都会提前赶回来,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复刻着父母在世时的团圆模样。餐桌上的饭菜或许年年有新花样,但不变的是彼此的牵挂与默契,是晚辈向长辈敬茶问安的礼仪,是饭后围坐一起回忆父亲除夕夜值守医院的往事、畅谈生活近况的温馨。更难得的是,无论谁家遇到难事,另外两家总会第一时间到场;谁家有个头疼脑热或者因病住院,我们轮流在医院陪护、跑腿办事;我因公益活动需要协调资源,外甥女主动帮忙联络、分担事务。没有斤斤计较的算计,只有不分彼此的扶持,这份跨越数十年的姐妹情,正是家风最鲜活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带着父母的嘱托与红色基因的坚守,也带着这份大家庭的温暖底气,我以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身份踏上公益之路,把“敬老爱老助老”作为不变的初心,用镜头定格善意与感动。我们定期看望年迈的老兵,他们中不乏父亲当年的战友,我们为他们送去关爱及生活物资,听他们讲述烽火岁月里的热血故事,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定格下他们眼中未减的荣光与晚年的安然;我们陪伴社区里的老党员聊家常、话变迁,记录下他们布满皱纹的双手、谈及过往时坚定的神情,这些画面里,仿佛能看到父亲当年扎根岗位、默默奉献的影子;我们将孤寡老人当作亲人,逢年过节接他们一起吃团圆饭,平日里电话问候不断,用陪伴驱散他们的孤寂,镜头里的笑脸,是家风温暖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的责任也在不断延伸。除了关爱老人,残障家庭和特殊家庭的困境,也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外甥女和孙辈们积极参与助学助残活动,为残障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康复器材,陪着他们读书、做游戏,帮他们圆求学之梦;为特殊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无论是生活物资的补给,还是心理上的疏导安慰,我们都尽心尽力。每一次帮扶,我都会用镜头全程记录:孩子们接过新书包时澄澈的眼神,残障人士获得帮助后舒展的眉头,特殊家庭重拾生活信心后的从容模样,这些瞬间被定格成永恒,也成为我们大家庭共同的精神财富。多年来,我在志愿服务中拍下的数十万张感人照片,先后在国家级报刊杂志、省市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当这些承载着善意与温暖的影像被更多人看见时,我们知道,父母留下的家风,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家风的种子已经在晚辈们心中深深扎根、发芽结果。如今,我们带着子女、孙辈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孩子们跟着我们去看望老人,学着为老人捶背揉肩、端茶倒水;跟着我们去帮扶残障家庭,用稚嫩的声音送上祝福,用小小的手掌传递温暖;年夜饭的餐桌上,晚辈们学着长辈的样子,主动为家人添菜、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谁家有难处,晚辈们也会主动站出来搭把手,学着长辈的模样守护这个大家庭的和睦。我会让孩子们学着用相机记录这些温暖瞬间,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与人为善”的重量,懂得了“团结和睦”的珍贵,也铭记了曾祖父除夕夜坚守岗位的奉献故事。看着晚辈们认真的模样,我们知道,“艰苦朴素、与人为善、团结和睦、奉献担当”的家风,已经跨越代际,成为家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血脉中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家风无形,却力量无穷。父亲作为抗战老兵与老党员的坚守、母亲勤俭持家的本分,为我们铺就了人生的底色;父亲在职时除夕夜值守医院的奉献、母亲的理解包容,让家风多了厚重的担当;父母离世后,姐妹三家守望相助、不离不弃的陪伴,让家风有了最坚实的载体;而我们在公益路上的默默坚守、用镜头传递温暖的行动,让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份传承,无关名利,只为心中的那份温暖与责任;这份坚守,不分远近,只为让更多人感受到世间的善意与真情。</p> <p class="ql-block">往后余生,我们依然会带着父母的嘱托,牵着晚辈的手,守着姐妹三家的团圆,在公益路上坚定前行。让家风如灯,照亮自家的团圆路,也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让善意如潮,温暖我们的小家庭,也温暖整个社会;让镜头下的每一个感人瞬间,都成为家风传承的生动注脚。相信这份世代相传的家风,终将成为一股凝聚人心的力量,让道德的光芒永远闪耀,让团圆的温暖永远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