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色之旅 延安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沙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我二十岁前生活在延安农村,虽然二十岁那年父亲搬到了延安市居住,但自己因工作辗转他乡,每次归乡都只是三五天的匆匆一瞥。延安市于我,始终是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唯有清凉山的翠、宝塔山的塔、革命纪念馆的红,在记忆里留下过两三回模糊的印记。直到上周单位组织员工到延安培训学习,才让我以全新的视角,重新拥抱了这片生我养我的红色土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入住的万达嘉华酒店紧邻红街,白日里能听见街面隐约的喧闹,夜晚则被红色灯火笼罩,仿佛提前坠入了延安的红色梦乡。每日上午的理论学习,让那些书本里的革命故事愈发鲜活,让我对延安精神与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下午的实地探访充满了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下午,我们首先走进王家坪革命旧址。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卧在暖阳里,窑洞的门窗棂透着古朴的纹路,墙面上斑驳的标语依稀可见当年的热血。讲解员指着一间间窑洞,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办公、生活的点滴——简陋的木桌前曾诞生过改变中国命运的决策,土炕边曾留下深夜灯火下的思索。院子里的老槐树枝繁叶茂,光影透过叶片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细碎的时光,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先辈们树下谈话的身影,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穿过岁月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王家坪出来,紧邻着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内的文物静静陈列,锈迹斑斑的步枪、缝补多次的军装、泛黄的手稿、老式的电台,每一件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站在复原的革命场景前,耳边仿佛响起了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眼前浮现出军民同心的壮阔画卷。那些曾经只在课本里读到的故事,此刻通过实物与影像立体呈现,让我深刻体会到“延安精神”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骨血的坚守与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集体留影后,便直奔北京知青纪念馆,这里诉说着另一群人的青春故事。一张张老照片里,知青们戴着草帽、挽着裤腿,在田地里劳作,在窑洞里学习。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黄土地,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幼苗。看着那些褪色的生活用品、工整的学习笔记,我仿佛触摸到了他们炽热的理想与坚韧的意志,也更懂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不仅是革命的荣光,还有一代代人的奉献与坚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夜幕为延安红街镀上暖金,璀璨灯火与剧场内的光影交织,《再回延安》的序幕在期待中缓缓拉开。以刘宝顺的日记为引,倒叙的笔触轻轻叩开历史的闸门,让爬雪山、过草地的峥嵘岁月,在行进的脚步中徐徐铺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悬椅轻摇,我们仿佛踏入记忆的博物馆,红军文物静静陈列,每一件都藏着烽火中的坚守;麦田装置前,亲手撒下的“火种”随风轻扬,是革命信念在掌心传递的温度。风雪骤起时,模拟设备还原的刺骨寒意与漫天飞雪,让长征路上的饥寒交迫触手可及,耳畔似乎回荡着战士们相互扶持的低语。当242平方米的红旗缓缓升起、迎风展扬,现代叙事线里后代寻访无名英雄的执着与先辈的赤诚撞个满怀,四幕历程凝结成不朽的信仰图腾,让情感在这一刻达到顶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声光电的魔力与行进式观演的沉浸感,让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跟着剧情穿越时空的见证者。走出剧场,红街的灯火依旧璀璨,心中的热血却久久未平。《再回延安》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红色基因在光影流转中深植心底,让革命精神在感动与震撼中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天下午,单位组织前往延川县梁家河,我因请假去探望延安的几家亲人,无缘去梁家河。其实梁家河在没有建设旅游景点之前我是去过的,与我们村子大同小异,蜿蜒的土路,沟壑纵横的山山峁峁,朴实无华的窑洞。但听同事回来讲现在的梁家河,整洁的村道、崭新的民居与焕然一新的知青旧居。他们说知青旧居的窑洞里,仍然是简陋的土炕、陈旧的桌椅,这让我仿佛看到了青年时期的总书记与村民们同甘共苦的身影。梁家河的山山水水,不仅见证了一段青春岁月,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天清晨,我们徒步攀登宝塔山。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山间的松柏青翠挺拔,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越往上走,视野愈发开阔,延安全城的风貌渐渐展现在眼前——清澈的延河穿城而过,两岸高楼林立,红街的灯火尚未完全褪去,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登上塔顶,微凉的风拂面而来,俯瞰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这座历经风雨的宝塔,是延安的象征,更是革命的灯塔,它见证了延安的沧桑巨变,也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站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延安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我们相继走访了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庄严肃穆,屋顶的木梁依旧坚固,当年的会议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毛泽东同志的旧居前,那棵著名的“切枣糕树”枝繁叶茂,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枣园的园林风光格外雅致,窑洞前的丁香树、海棠树虽已过花期,却依旧枝叶葱茏。在这里,老一辈革命家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运筹帷幄,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每一间窑洞、每一张桌椅、每一棵草木,都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心血,让人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天,我们前往南泥湾。深秋的南泥湾,褪去了夏日的葱郁,却多了几分沉静的美。金黄的稻田随风起伏,远处的山峦层林尽染,红的、黄的、绿的树叶交织在一起,像一幅绚丽的油画。党徽广场上,巨大的党徽熠熠生辉,庄严肃穆,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凝视,心中涌起对党的无限崇敬。走进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再现了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壮阔场景。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到五谷丰登的“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精神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漫步在南泥湾的田埂上,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军民同心开垦荒地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劳动时的欢声笑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天的延安之旅匆匆结束,当车子驶离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这次旅程,不仅让我对延安的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作为延安儿女,我为这片土地的荣光而自豪,更为传承不息的延安精神而骄傲。往后余生,无论身在何方,延安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牵挂,延安精神永远是我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文字:沙蓬,图片拍摄于:延安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