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黄河母亲雕像

原野⊙秋声(拒闲聊)

<p class="ql-block">  黄河母亲雕塑坐落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南滨河中路(滨河路中段),紧邻小西湖公园北侧,黄河南岸核心地段。黄河母亲雕塑是兰州市标志性城市雕塑,象征中华民族与黄河的血脉联系。</p> <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雕塑以东方女性善良、朴实、端庄、秀美的母亲造型和怀中戏水的天真幼儿形象,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生生不息以及中华儿女健康快乐、茁壮成长。雕塑上的独特鱼纹,源自甘肃大地湾的彩陶纹,寓意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自黄河,源远流长。雕塑由全国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于1986年建成,三十余年来享誉海内外。2016年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作品长6米,宽2.2米,高2.5米,花岗岩材质,总重40余吨。</p> <p class="ql-block">  黄河母亲码头与黄河母亲雕像静默相守,共同诉说着一个民族与河流共生千年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原乡——黄河水奔涌向前,雕像凝望永恒,一动一静间,刻写着时间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  黄河母亲码头是现实的入口,亦是历史的出口。站在码头上,可听见两种声音的对话——雕像的沉默与黄河的轰鸣。前者是历史的低语,后者是现实的呐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快艇划破水面,激起千层浪花,恍惚间,似看见千年前的羊皮筏子,载着丝路商旅的梦想,与今日的游船擦肩而过。码头是活的博物馆,每一块被河水冲刷的礁石,都刻着文明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  母亲雕像静静伫立在黄河之畔,母亲侧卧于浪涛之上,面容和蔼如春日暖阳,眉眼间流淌着母性的温柔,发丝随风轻扬,衣袂微动间仿佛能听见黄河的低吟。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黄河母亲》,以无声的姿态诉说着千年文明的厚重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  母亲怀抱中的婴儿赤裸天真,小手舒展似要触碰世界的脉搏。一动一静间,黄河的奔涌与雕像的静默形成奇妙共鸣——那滔滔水声是母亲永不停歇的生命脉搏,而永恒伫立的雕像则是文明长河中最温暖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这座母亲雕像暗藏东方美学的精妙。母亲侧卧的曲线与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形态遥相呼应,婴儿舒展的四肢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  发丝的飘动、衣褶的起伏,皆以写意手法传递着“大道至简”的哲学意蕴。创作者将黄河的“柔中带刚”与母爱的“润物无声”熔铸一炉,让冰冷的石材焕发出生命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雕像脚下,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恰似中华文明在传承中不断沉淀与更新。母亲怀中的男婴,既是华夏儿女的缩影,也是文明延续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当目光从雕塑移向河面,羊皮筏子正以最原始的姿态诠释着生存的智慧。以羊皮为衣、木条为骨的筏身,在浪花中起伏如诗。排工们吹气塑形、盐油护理的古老技艺,让整张生皮化作不沉之舟。从《汉书》记载的革囊济川,到唐宋“浑脱”的技术迭代,再到清光绪年间成为兰州的“水上巴士”,这方寸之间的羊皮筏子,竟承载着百年技术传承与数百代记忆。</p> <p class="ql-block">  顺流而下,筏子如李白笔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逆流而上,则需人力背负,再现古丝路闯关夺隘的坚韧。当筏身掠过水墨丹霞的倒影,盘腿而坐的旅人忽而领悟:这哪里是交通工具?分明是流动的博物馆——木架与羊皮编织的,是先民“以柔制刚”的生存哲学;浪尖上的颠簸笑谈,藏着"随波逐流"的东方智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河母亲雕塑与羊皮筏子,一静一动构成文明的完整叙事。前者以永恒的姿态守护着精神原乡,后者用漂泊的身影书写着生存史诗。当夕阳为雕塑镀上金边,河面上漂来筏子上的民谣,那一刻,黄河的波澜壮阔与静谧深邃,终于在时光的长河中找到了最完美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这座矗立在黄河之畔的雕塑,早已超越艺术品的范畴。她是写在大地上的史诗,是刻在民族记忆中的图腾,更是每个中国人寻找精神原乡的坐标。当您站在雕像前,听黄河涛声与内心共鸣,便会懂得:所谓文明,不过是母亲手中那泓永不干涸的甘甜乳汁,滋养着中华儿女走向未来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