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牧到定居 ---喀喇沁王府地址的变迁

辽宁建平 刘志军

建平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志军 天下有居国,有行国。居国,屋宇以利栖止,农商工匠之所宜也。行国,毡庐移逐水草,畜牧游猎之所便也。喀喇沁旗王府,在明清两朝,经历了由朵颜卫都督府到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府,从游牧到驻牧,从毡包到砖瓦房屋的转变。<div><br></div><div> 蒙古族的习惯一般是由长子继承职爵,幼子继承家业(守灶)。长子继承职爵后,在自己的封地内以毡帐形式设立府邸。从明代的朵颜卫都督府到清代中期的喀喇沁旗札萨克府,其地址的变动基本遵循这一规律。自康熙五十年开始才有了固定地点。<br><div><br><h1><b> 一,明朝(北元)时不断迁徙</b></h1></div><div> 在内蒙古六盟四十九旗中,卓索图盟喀喇沁三旗、土默特左旗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他四十五旗札萨克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惟此四旗的札萨克以及贵族,是成吉思汗勋臣兀良哈部者勒篾八世孙格哷博罗特的后裔,贵族爵位称塔布囊,而不称台吉。<br></div></div> <i>蒙古王府敖包</i> 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在朵颜山一带,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再次设卫,命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左军都督佥事,哈儿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div><br> 宣德年间朵颜三卫开始南下,正统十二年(1447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部进攻兀良哈三卫,泰宁、朵颜二卫战败,福余卫撤回嫩江流域。朵颜兀良哈部落被裹挟到黄河母纳之地(今包头西的穆尼乌拉一带)。景泰六年(1455年)也先被杀身亡,朵颜卫都督阿尔乞蛮带领部众“亡归白城”(白城之地另有论述),后逐渐迁徙到额沁河(今赤峰英金河)。据《蒙古游牧记》:元时有扎尔楚泰者,生济拉玛(者勒篾),佐元太祖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六千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曰喀喇沁。</div><div><br> 和通时代朵颜兀良哈部尚未融入喀喇沁万户,“号所部曰喀喇沁”一事需要考证,但朵颜兀良哈之强盛的确始于和通。和通设都督府于今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三间房村古城遗址。此地曾发现朵颜卫都指挥使打卜孩摩崖石刻,并出土“朵颜卫都指挥使司祖茔碑”。<br></div> <i> 《直隶全省一览图》截图 今建平县喀喇沁镇标注为“王府”</i> 1,格哷博罗特迁到努鲁尔虎村<div> 和通长子格哷博罗特(革儿勃罗),次子把儿孙。把儿孙强横,娶了达延罕独女,称塔布囊,在老哈河以北驻牧。由于格哷博罗特与把儿孙关系不睦,遂于1500年前后(最迟不晚于1528年),从迭尔孛只英(方形山,在赤峰东部)带领所部来到努鲁尔虎山南麓驻牧,在以今蒙西营子为中心的地方驻扎下来,因其周围都被努鲁尔虎山包围,故取名努鲁尔虎营子,后谐音为牛碌河,再简化为牛河。</div><div><br> 建平县蒙西营子,是卓索图盟所有兀良哈人的祖源地,卓盟各兀良哈支系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格哷博罗特、革兰台及其部分后裔长眠于蒙西营子西山。这个兀良哈先祖墓园,要比三家王子坟早170年。</div><div><br> 格哷博罗特三子:长革兰台,次革孛来,次图鲁巴图尔。革孛来四子,均附土默特,后代在土默特左、右两旗(也有传说革孛来兵败西逃,后裔无考);</div><div><br></div><div> 图鲁巴图尔重孙色棱为喀喇沁左翼旗祖,其后裔在大凌河上游的喀喇沁左翼旗境(今凌源、喀左、建昌),入清后开府于喀喇沁左翼旗官大海、南公营子。<div><br> 2,革兰台袭职于努鲁尔虎<br> 嘉靖七年(1527年)格哷博罗特之父和通卒,嘉靖八年(1529 年)格哷博罗特亦卒。嘉靖十年(1531 年)和通嫡孙革兰台袭祖职任朵颜卫都督(都督府设在蒙西营子),并娶了博迪阿拉克汗之女。作为大汗女婿(塔布囊)的革兰台纵横捭阖,时人称其“骁勇绝伦”,史称格哷勒泰宰桑。<br><br></div><div> 3,恩和驻牧于大宁城</div><div> 《卢龙塞略》记载革兰台有九子。《蒙西营子乌梁海氏家谱》记载其中四个嫡子:长子恩和(恩克),驻牧地大宁。革兰台于博迪汗去世的次年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去世,恩和在大宁(今大明镇)袭职。</div><div><br> 次子昭图(长秃)守灶,后裔在努鲁尔虎(牛碌河)川。</div><div><br> 三子莽古岱驻牧地会州讨军吐。四子鄂莫格图(斡末图、鹅毛兔)驻牧地青城(宁城黑城)。莽古岱和鄂莫格图后裔均附土默特,莽古岱之孙善巴为土默特左旗祖,后裔在阜新。2023年本人得到鄂莫格图后裔家谱证实,鄂莫格图后裔分散在土默特左右两旗,即今朝阳、阜新一带。</div><div><br>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博迪汗去世,同年其长子达赉逊继汗位,称库登汗。面对阿勒坦汗“假朝廷官爵,与其侄争雄”的局面,库登汗率领左翼蒙古察哈尔万户和喀尔喀万户十万余众南下,同时右翼蒙古土默特、喀喇沁两部在阿勒坦汗和昆都仑汗的带领下东进。左右两翼同时经略瓜分三卫,朵颜卫北部融合于左翼察哈尔部,南部归附右翼土默特和喀喇沁两部。据《阿勒坦汗传》记载,朵颜卫(南部)在其领主恩和兄弟九人的率领下,携带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夫人祭祀宫帐,举部归附了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俺答汗)将恩和兄弟五人所部赐予其弟喀喇沁部首领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成为喀喇沁部兀良哈人;将另外四人所部收为己有,成为阿勒巴图(属民),由阿勒坦汗长子辛爱黄台吉统领,这是后来的东土默特部兀良哈人的来源。</div><div><br> 恩和二子:长子长昂驻牧坤都伦河,幼子莽金驻牧大宁守灶。</div><div><br> 4,长昂驻牧于坤都伦<br> 长昂在坤都伦驻牧,于隆庆二年(1568年)在此袭父职,并设府与此地。长昂三子:长子伯晕歹。次子来哈岱无后。幼子兴西里(名字翻译有误)守灶。</div><div><br> 5,伯晕歹驻牧于海棠川</div><div> 伯晕歹在老哈河东海棠川驻牧,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在海棠川袭父职。马场镇的马场、马圈子是伯晕歹设立的放马场。</div><div><br> 《蒙古族乌梁海部落史》中家谱记载伯晕歹有六子,《建平县民宗志》记载有七子:长子囊素,次子苏布地,三子万丹伟征,四子嘎日玛西迪,五子嘎达西墨尔根,六子朝仓杰,七子名无记载。</div><div><br> 万丹伟征为喀喇沁中旗祖,后裔驻牧今宁城坤都伦河上游的大城子、小城子一带。其曾孙格呼勒为第一任喀喇沁中旗札萨克,并设府于此。</div><div><br> 幼子守灶,在今张家营子镇七官营子,七官营子村名即由老七驻牧而得。另四子分别在海棠川、蹦河川(今建平县奎德素、张家营子和杨树岭一带)驻牧,因无家谱故驻牧地不详。</div><div><br><h1><b> 二,清朝时逐渐由游牧转为定居</b></h1> 入清之后编旗划地,各支系驻牧地才逐渐稳定下来。但是作为喀喇沁旗的首府,在清初仍然不断迁徙,直到康熙五十年色棱接任札萨克之后才有了固定地点。<br><br></div><div> 6,苏布地驻牧于庙湾子<br> 苏布地率本支族人由海棠川向南越过臭沟梁,到深井镇庙湾子、三眼井(赛因呼都格)一带驻牧,于天启二年(1622年)袭父职。<br><br></div><div> 建平县榆树林子镇中官营子(左翼)和万寿街道八楞罐(右翼),是苏布地两翼军营驻地,地名由此而得。深井镇的马场是苏布地设立的军马场,原有上下两个马场,今名小马厂。</div><div><br> 天聪元年(1627年)林丹汗西征蒙古诸部,苏布地率所部避入明边,在今兴城西避居二年。天聪二年(1628年)举部归附后金,并随皇太极征讨林丹汗,1629年迁回“暖太那木城”。天聪五年(1631年)卒,皇太极谕奖为“最优之才”。</div><div><br> 关于暖太那木城,暖太(台)是叶柏寿之父,驻牧于今万寿一带。那木是要塞川之意。暖太那木城,应是今万寿街道扎塞营子土城子。<br></div></div> 7,古鲁思奇布驻牧于扎塞营子<br> 第一任札萨克古鲁思奇布,者勒篾第十五世孙,是苏布地独子。在今扎塞营子驻牧,天聪五年(1631年)袭父职。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初六,皇太极编审喀喇沁、土默特等十一固山,古鲁思奇布任喀喇沁固山额真(一旗之主),崇德元年(1636年)改喀喇沁旗札萨克,封固山贝子,顺治七年晋多罗杜棱贝勒。<div><br> 因其游牧封地在今建平县万寿街道扎萨营子一带,所以贝子府(后晋升贝勒为贝勒府)即札萨克府随之驻扎于此。蒙古语称此地札萨克音浩绕,意为札萨克的府邸,民国《建平县志》记载为札萨营子,今名扎塞营子。</div><div><br> 古鲁思奇布三子:长子图巴色楞驻牧白音皋勒(今建平县喀喇沁镇)。次子扎什驻牧二道漠河东岸(今建平县万寿街道广惠营子一带)。三子班达尔沙驻牧札萨营子守灶。班达尔沙袭职后,其封地扎塞营子由其兄扎什长子垂札木苏继承。</div><div><br> 8,图巴色楞驻牧于白音皋勒(小喀喇沁)<br> 图巴色楞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白音皋勒(今建平县喀喇沁镇)袭扎萨克多罗杜棱贝勒,康熙三年(1663年)卒。图巴色楞无后,白音皋勒牧地无人管理,于是将兴西里长子岱青和硕齐的二子撒玛拉支系,自坤都伦河北的后塔布囊营子迁到白音皋勒驻牧。此地也留下了一处马场地名。</div><div><br> 9,班达尔沙迁府于龙山<br> 第三任札萨克班达尔沙,古鲁思奇布三子,者勒篾第十六世孙。康熙三年(1663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贝勒;七年晋郡王爵,世袭罔替。班达尔沙的札萨克府设于龙山(今喀喇沁旗木匠营子)。</div><div><br> 关于迁府时间,是其接任札萨克时就将府邸设于龙山,还是其晋升郡王之后才迁到龙山,无史料可考证。</div><div><br> 王府迁到龙山,分析其因有二:一是喀喇沁旗地域广大,但前两个府邸均在老哈河东川,特别是白音高勒紧邻敖汉、土默特右旗,在喀喇沁地面极东,不利于行政管理。二是喀喇沁部在后金时期因受林丹汗压迫,其统治阶层及其属民大多分布在昆都仑河以南、老哈河上游及大凌河上游。而锡伯河以西(包括今围场、隆化一带)的大片地区无人驻牧。将王府迁到龙山,有利于护卫京畿,更好地起到屏藩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旗内行政管理。</div><div><br> 王府迁走后,喀喇沁旗人(包括东西两川)称白音皋勒为小喀喇沁。清代地图、典籍亦称喀喇沁沟、喀喇沁洼,这是今建平县喀喇沁村、喀喇沁镇地名的来历。</div><div><br> 10,扎什仍驻龙山<br> 康熙十一年(1671年)班达尔沙卒。因其无后,其兄扎什袭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职爵,府邸仍设在龙山。</div><div><br> 扎什有四个儿子,留下长子垂札木苏在札萨营子驻牧,幼子在万寿街道二道漠河以东驻牧。另两个儿子被带往锡伯河川,扎什将次子噶尔藏安置在花山(今喀喇沁旗锦山镇)驻牧,三子色棱在柏山(今喀喇沁旗王爷府)驻牧。<br></div> 11,噶尔藏驻牧于花山<br> 噶尔藏是者勒篾第十七世孙。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尚康熙帝第五女和硕端靖公主,授和硕额附,在其封地建公主府、驸马府。康熙四十二年扎什卒,次年噶尔藏袭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并将王府设立在花山。<div> <br> 12,色棱驻牧于柏山<br> 色棱是第六任札萨克,者勒篾第十七世孙。康熙五十年噶尔藏以罪削爵,色棱袭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并在自己的封地柏山,按照大清规制建设郡王府,康熙五十七年竣工。从此喀喇沁札萨克府(王爷府)结束了游牧状态,开启了定居模式。</div><div><br><h1><b> 三,清代喀喇沁旗札萨克府地址变动时间的争议</b></h1></div><div> 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府最初设于建平县扎萨营子,后经四次变动即:白音高勒(建平县喀喇沁镇)、龙山(喀喇沁旗木匠营子)、花山(喀喇沁旗锦山镇),最后定居柏山(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关于后三次变动的时间、地址和原因,喀喇沁旗的侯志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喀喇沁旗志》等各种史志均以侯先生考证为准。</div><div><br> 侯志先生认为札萨克府迁到龙山的时间为康熙九年(1670年),迁到锦山的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迁到柏山的时间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div><div><br> 有学者根据汪国钧在《蒙古纪闻》中的一段传说(附后),推断由龙山迁花山的时间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亦有学者说柏山王府始建时间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但只有论点,未见论据。</div><div><br> 本人近读日本教师河原操子《蒙古土产》一书,书中有关于札萨克府址变动的记载。谨以此书资料,对喀喇沁王府变动的时间和原因做一个新的探讨。</div><div><br> 河原操子(1875-1945),日本教育工作者,日俄战争中著名的女间谍。长野县人,出身藩士家庭。早年毕业于东京师范学校,后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未及毕业就因病辍学,执教于长野高等女子学校,横滨大同学校,1902年应聘去上海务本堂执教。1903年秋受日本驻华公使内田康哉及武官青木宣纯之命,到喀喇沁右旗王府充任“毓正女学堂”总教习,暗中收集情报,因工作出色受青木宣纯嘉奖,1906年回国。1909年11月,她以在中国的经历为内容,出版了《蒙古土产》一书。1969年再版改书名为《我与喀喇沁王妃》。<br></div> <div> 《蒙古土产》第八章“喀喇沁所见”第四部分“王府内衙门”条,记述了喀喇沁札萨克府四次迁移的情况。现摘录原文如下:<i><font color="#167efb"><br></font></i></div><div><b><br></b></div><i><font color="#167efb"><b>(七)、王府在木匠营子时代<br>先十六世祖时在木匠营子后因弟二子聘公主迁公府公熙年先祖十六年讳札什<br>(八)、木匠营子以前王府之位置<br>在先王茔地左近名阿布违庙之旁是时仍系游牧□时代住帐幕故无王府<br>(九)、王府迁移现地时代<br>本王支系先十六世祖之弟四子讳策凌因二兄被罪削爵先十七世祖承袭王爵就未爵封时之游牧地建王府即现在地时康熙五十年袭爵康熙末□正初现王府建成。</b></font></i><br> <i> 札奇斯钦书中的王府</i> 根据《蒙古土产》的记载,和本人对乌梁海蒙古族老人乌相魁先生的采访,分析王府地址四次变动的原因、和时间。<div><br> 其一,第一任札萨克古鲁思奇布的府邸在扎萨营子,第二任札萨克图巴色楞的府邸在白音皋勒(小喀喇沁,即今喀喇沁镇)。</div><div><br> 河原操子说 “木匠营子以前王府之位置,在先王茔地左近,名阿布违庙之旁,是时仍系游牧□时代,住帐幕,故无王府。</div><div><br> 先王茔地,指乌梁海氏祖莹,埋葬着和通长子革儿勃罗、长孙革兰台宰桑及其后裔共十代。原在今建平县富山村卧龙岗北山和河西村民组亮马台(其中在卧龙岗北山八代,河西亮马台两代),后迁移至蒙西营子西山;阿布违庙,是阿贵庙的谐音,在哈巴沁(建平县富山村河西村民组)亮马台阳坡,此地亦为乌梁海祖茔地(埋葬两代蒙西营子乌梁海祖先),与卧龙岗祖茔地为同一座山,距离卧龙岗北山祖莹地3华里。</div><div><br> 自天聪二年(1628年)喀喇沁部归附后金,乌梁海兵丁即跟随后金(清)领准征战。如固鲁斯奇布,天聪八年从皇太极征明,入得胜堡,攻大同。九年五月征平虏卫。彼时内政不多,所以札萨克府并不固定,人员也不多。</div><div><br> 第一任札萨克古鲁思奇布的府邸在扎萨营子,第二任札萨克图巴色楞的府邸在白音皋勒。这两处府邸,因处于游牧时代“住帐幕”,故没有固定建筑遗址可考,学界对此无争议。现在喀喇沁村北山顶存有十三太保敖包遗址,应是当年王府的敖包,鸟居君子《从土俗学上看蒙古》一书中亦有记载。河原操子《蒙古土产》没有说到从此地迁出的时间。</div><div><br> 其二,第三任札萨克班达尔沙设府于龙山。第四任札萨克扎什亦驻于此。</div><div><br> 《蒙古土产》记载“先十六世祖时,在木匠营子”。第二任图巴色楞、第三任班达尔沙和第四任扎什,均为“先十六世祖”,而河原操子特意点明“先祖十六年(世)讳札什”,就是说至扎什任札萨克时,王府还在木匠营子。</div><div><br> 其三,第五任札萨克噶尔藏的府邸,在公爷府,即花山(今锦山)。</div><div><br> 《蒙古土产》记载:“后因弟(第)二子聘公主,迁公府,公(康)熙年”。扎什次子噶拉藏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尚康熙帝第五女和硕端靖公主。为迎娶公主,在其驻牧地花山脚下(今喀喇沁旗锦山镇)兴建公主府、驸马府。而此时其父札什任札萨克,所以王府仍在木匠营子即龙山。</div><div><br> 噶拉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到五十年(1711)以罪削爵,任札萨克职务八年。在此期间,噶拉藏应该不会远离公主府而去木匠营子王府办公,所以推测王府是在这段时间迁移到花山的。河原操子说“迁公府”,即将王府迁到公爷府之意。</div><div><br> 其四,第六任札萨克色棱迁移到今王爷府,即柏山。<br> 《蒙古土产》记载“本王支系先十六世祖之弟(第)四子,讳策凌。因二兄被罪削爵,先十七世祖承袭王爵”,“策凌”应该就是噶拉藏的弟弟色棱。河原操子说他是札什弟(第)四子,一般资料介绍他是第三子。</div><div><br> “就未爵封时之游牧地,建王府,即现在地。时康熙五十年袭爵”,“现在地”指今王爷府,色棱在没有袭爵之前,其游牧封地就在柏山(今王爷府)一带。康熙五十年(1711)色棱袭职爵,此时和硕端靖公主虽已去世,且噶尔藏削爵,但公主所生之子还在。色棱或不愿在其兄的封地办公,或碍于清廷对公主府邸的规制,所以离开其兄封地,直接在自己的封地设立王府,是可以理解的。</div><div><br> 色棱卒于康熙五十六年,次子伊达木扎布袭职爵,是为第七任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乾隆四年卒。<br></div> “康熙末□正初,现王府建成”,是说色棱所建王府竣工的大致时间在康熙末、雍正初,此时正是伊达木扎布在任札萨克期间。<div><br> 侯志先生在其《从康熙朝之奏折及朱批所知当时喀喇沁右翼旗王府的两处公建》一文中,记载了康熙五十七年八月的一份名为《理藩院为看视设喀喇沁公主衙门等事折》的理藩院奏折,内有“为看视设喀喇沁公主衙门处和喀喇沁王伊达木扎布等造房处事……九月前往看视”。</div><div><br> 和硕端靖公主卒于康熙四十九年,暂厝于陵沟门。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下葬于十家满族乡公主陵。康熙六十一年噶尔藏死后,合葬于柳条沟驸马陵。所以康熙五十七年九月“看视设公主衙门处”,应是和硕端靖公主下葬前朝廷对其陵墓及管理机构(押穆、衙门)建筑进行竣工验收。</div><div><br> 而此时伊达木扎布在柏山所建王府工程亦已竣工,同样需要朝廷验收。奏折时间与河原操子所记“康熙末□(雍)正初,现王府建成”相符。</div><div><br> 第八任札萨克喇特纳锡第,伊达木扎布长子。乾隆四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乾隆四十八年护驾回盛京谒陵有功,受赏亲王爵位(不可世袭),于是在原郡王府东新建亲王府。其后经历七任札萨克,形成现在的规模。</div><div><br> 笔者认为,由于河原操子所受教育和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加上她与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夫妇的亲密关系,所获得的资料应是第一手的,可信度较高。</div><div><br> 笔者对河原操子所述王府变动的时间及原因,只做考证,不下结论。如需引用,请以侯志先生的结论为准。<br></div> 附一:侯志先生《喀喇沁旗王府建府时间考》<div><br></div> 附二:河原操子著《蒙古土产》书页截图(红字为笔者标注) 附三:《蒙古纪闻》节选<br>公爷府(今锦山镇)东二里许山嘴右面有龙王庙一座。三楹,并无院墙。此庙之建,在康熙五十五年云。相传喀喇沁王有木匠营子旧府搬到公爷府新邸时,来至府东山嘴,锡伯格河流于山下,忽见一大蛇横道而下,头在河边饮水,而其尾端犹在山背阴坡不能见也。约此蛇之长,总在四十余丈,其粗不言而喻,当如数长高之墙矣。王本信佛,见此奇蛇,讶其有异,遂下车跪祝云:汝岂此地之神乎?抑来阻我之迁徙乎?我当于此处为汝建庙,汝其速退,勿惊吾众。王至新邸后,遂于此处建庙,永远祭祀云。<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