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30日傍晚5点多,我们到达地拉那。去吃晚餐的地点,需走一段路。</p> <p class="ql-block">正是下班时间,街上车来车往。人行道上,铁皮做的艺术人也加入人流。</p> <p class="ql-block">新潮的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上,别致的钟楼高耸。</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大清真寺(也叫祈祷清真寺)摄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大清真寺2015 年奠基,2023年竣工,但是现在还没有开放,据说还在修葺。这是现代重新诠释古典奥斯曼风格的清真寺,有4 座宣礼塔,每座高约 50 m,主穹顶高 30 m,直径 24 m,占地约 10000 ㎡,可容纳 8 000 人室内礼拜、外加 2000 人室外广场,总容量约 10000 人,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是,这清真寺的一部分成了餐厅。清真寺没开,餐厅先开了。经济效益还是更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上专门展示国徽的小建筑。</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的国徽设计历经多次变迁,其核心元素始终围绕黑色双头鹰,双头鹰造型源于15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抗争传统,象征自由、力量与国家主权。红底黑色双头鹰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家族的族徽。</p><p class="ql-block">可我看,这双头鹰向四围观望,眼神既是警惕的,也是贪婪的。不信,看看国徽或国旗上有双头鹰的国家,哪一个不是少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历经战乱、撕杀?</p> <p class="ql-block">1914年阿尔巴尼亚独立,几经修改,1925年开始使用的国徽,主体就是双头鹰,又把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戴的帽子放到了双头鹰中间。</p> <p class="ql-block">1944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徽 ,双头鹰仍然是主体,把斯坎德培的帽子改成了五角星,表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两边用麦穗围起来(也对,阿尔巴尼亚就是一个农业国),下面写上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1992年,阿尔巴尼亚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只保留双头鹰。</p> <p class="ql-block">2002年年开始,国徽上又请回了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帽子,只是把它放在了双鹰头上。</p> <p class="ql-block">晚餐餐馆。这间餐馆有一个中国厨师,做的中餐比较地道。</p> <p class="ql-block">吃完晚餐,夕阳已经把大清真寺染得一片金黄。</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面积2万8千多平方公里,人口近280多万,98%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左右,在欧洲经济排名最后。阿尔巴尼亚对于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 地拉那作为首都、第一大城市,人口93万,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第二大城市只有7万人,其余的170万人散居山地,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山鹰之国”,他们自己就是“山之鹰”。.</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在欧洲是很独特的存在。</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人有自己民族的语言。阿尔巴尼亚人占阿尔巴尼亚总人口的98%,阿尔巴尼亚形式上穆斯林占多数(50%左右)、实质上是高度世俗化的国家,各种宗教互容,不象原南斯拉夫各国民族与宗教一一绑定,因此国内没有那种自我拼杀。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占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科索沃强烈要求脱离塞尔维亚,其中一个因素是不想要民族争斗吧,但是它却避免不了与塞族打得你死我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欧洲古老的伊利里亚人,比斯拉夫人更早来到巴尔干半岛。</span></p><p class="ql-block">后来,罗马帝国兴起,兼并了伊利里亚人的土地。6-7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占领了这块地盘。再后来,随着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半岛渗透,伊利里亚人被迫退居到今天的阿尔巴尼亚一带扎下根来。</p><p class="ql-block">9世纪以后,这一地区成为拜占庭与保加利亚反复争夺的对象,罗马天主教教会与拜占庭东正教会也在这里相互较量。</p><p class="ql-block">14世纪后,崛起的塞尔维亚王国兼并了阿尔巴尼亚。</p><p class="ql-block">后来,塞尔维亚王国分裂,阿尔巴尼亚境内处于无政府状态,奥斯曼帝国侵入阿尔巴尼亚。此时,各地起义不断,最著名的当属1444年斯坎培德领导的起义。斯坎培德出身于北方部落的一个贵族家庭,原名乔治。乔治作为土耳其人的人质,在奥斯曼帝国的皇宫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穆斯林卫队长,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被称为伊斯坎德尔·贝,这就是斯坎德培这个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谁知道斯坎德培手中有了军队,就宣布背叛伊斯兰教,改信天主教,在1444-1467年,领导阿尔巴尼亚人同土耳其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阿尔巴尼亚人的独立政权。因此,斯堪德培被看作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其使用的双头鹰旗帜也成为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后的国旗的图案。现在的阿尔巴尼亚人50%信仰伊斯兰教,而斯坎德培却是伊斯兰教的背叛者,一个天主教徒,却仍然受全民热爱,说明阿尔巴尼亚人的宗教信仰比较淡薄,并不象南斯拉夫人那么死硬,这也避免了象南斯拉夫特别是波黑那样你死我活的宗教斗争和内乱。在地拉那,很少看见用黑头巾包脸的妇女。</p><p class="ql-block">1468年斯堪德培去世后,威尼斯趁火打劫,奥斯曼帝国趁机完全吞并阿尔巴尼亚,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逃往意大利,绝大部分阿尔巴尼亚人在减税、做官等诱惑下,宗教信仰由天主教改信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后期以来,巴尔干民族运动风起云涌。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从奥斯曼帝国独立,紧挨着这两个国家的阿尔巴尼亚也要求自治。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结果,土耳其战败,周边国家组成的巴尔干同盟获胜,却又为如何瓜分巴尔干领土遗产争吵。1912年11月底,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然而列强中的奥匈帝国和意大利选了一个德国人威廉为阿尔巴尼亚国王统治者。不过,这个新统治者很快就被土耳其支持的地拉那与希腊支持的南方两次起义推翻。之后,阿尔巴尼亚陷入无政府状态。</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帝国军队、希腊军队在阿尔巴尼亚这块土地上混战。1918年,一战结束。1920年,一个统一的地拉那政府成立。1928年,索古加冕为阿尔巴尼亚国王。</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意大利军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国王兼任阿尔巴尼亚国王。1941年,德军出马占领了整个希腊与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得到了前南斯拉夫境内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土地。</p><p class="ql-block">1943-1944年,恩维尔·霍查领导的“全国解放阵线”军队与德军进行了殊死斗争,并最终建立了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的铁托对阿尔巴尼亚的解放运动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他希望阿尔巴尼亚能够加入南斯拉夫联邦,遭到霍查的拒绝。1948年南斯拉夫与苏联关系破裂后,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1961年,霍查反对苏联“去斯大林化”,反对苏联与南斯拉夫缓和关系,反对赫鲁晓对其“教条主义”的批判,与苏联关系破裂。为摆脱被孤立地位,阿尔巴尼亚与中国交好,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直到1980年与中国关系破裂。之后,闭关锁国,走自己“独立的社会主义道路”。</p><p class="ql-block">1991年,随着苏联、东欧巨变,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也改回1912年独立时的国名“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向西方靠拢。以后,阿尔巴尼亚经济不断下滑,人民不满情续高涨,政局日益不稳。到如今,阿尔巴尼亚已成为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左右,排名倒数。</p> <p class="ql-block">10月1日下午游览完培拉特古城堡后,下午5点回到地拉那,游览地拉那最精华的“一广场一大街”。</p><p class="ql-block">首先还是要经过地拉那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广场 。地拉那城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文化宫,里面包含地拉那图书馆和地拉那歌舞剧院。</p> <p class="ql-block">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现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正在重新装修的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斯坎德培塑像。</p><p class="ql-block">1968年,这个广场就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看那顶斯坎德培帽子,这顶帽子几次出现在国徽上,以此代表斯坎德培在阿尔巴尼亚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1985年霍查逝世后,他的接班人阿利雅在斯坎德培广场上也树立了一尊霍查的十米高的塑像,但在1991年被愤怒的群众推翻了。广场上只留下了横刀立马的斯坎德培。</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政府机构。从斯坎德培广场周围,一直延伸到大街,都有这个样子的建筑。据说都是意大利统治时期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行口的另一端,也有一模一样的建筑。看来意大利建的这些政府建筑是对称的。</p> <p class="ql-block">埃塞姆贝清真寺。这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市中心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与宗教建筑之一,与钟楼相邻,构成城市核心的地标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清真寺由18世纪奥斯曼帕夏(总督)穆拉·贝伊于1789年动工,其子哈吉·埃塞姆贝伊于1823年间完工。</p><p class="ql-block">二战时期城市被炸成废墟,而这个清真寺主体幸存。霍查时期,1967年阿尔巴尼亚宣布成为“世界首个无神论国家”,要拆除清真寺,但最后作为文物免遭拆除命运,改作博物馆,是少数幸存下来的宗教建筑之一。1991年1月18日,约一万名市民自发进入清真寺祈祷,标志着阿尔巴尼亚宗教自由的恢复,被视为共产主义政权垮台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配套的细圆宣礼塔,高35米,登高可环视全城。</p> <p class="ql-block">正是参观时间,但里面好象有什么活动,没让进。</p><p class="ql-block">在门口往里面探望了一下,方形祈祷大厅,很小,只能容纳几十人。</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方精细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从斯坎德培广场出来的大道,是地拉那最重要的街道,一些重要建筑都在这条大道上,因此也是旅游团队必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条大道原来叫“毛泽东大道”。2007年6月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问阿尔巴尼亚,这条大道就改名为“乔治·布什大道”,2009年,阿尔巴尼亚进入北约,成为北约的军事工具。随之申请入欧盟,但至今未获批。入北约这个军事组织,那是多多益善;入欧盟这个经济组织,你这个欧洲最穷国家,要拖累欧盟大家庭吗?</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是州政府。</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国会。</p> <p class="ql-block">军事地堡。</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军事地堡据说在阿尔巴尼亚有50万个以上!花费了阿尔巴尼亚20%的年GDP。这些钢、这些水泥都是中国援助的。这些地堡多数已拆除。乔治·布什大道上特意保留这一个,以作留念。</p> <p class="ql-block">钢制电线杆,当年中国援助的。当年这个小弟说:“你们中国有的,我们都要有,你们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好像是二号人物谢胡说的。当时我们中国大街上的电线杆大多是木头的,最好的也就是钢筋混凝土的。</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据说门前两面国旗都悬挂时,总统在此办公;若只有一面国旗悬挂,则总统不在此办公。现在只有一面国旗悬挂。</p> <p class="ql-block">特蕾莎修女(1910年—1997年),生于现北马其顿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裔的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者,她因在印度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而闻名,并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p><p class="ql-block">特蕾莎修女虽然籍贯不在阿尔巴尼亚,但由于她的阿尔巴尼亚族血统,阿尔巴尼亚人对她特别尊敬,阿尔巴尼亚唯一的国际机场就是以特蕾沙修女命名的。</p><p class="ql-block">据说,地拉那特雷莎机场由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运营至2027年。</p> <p class="ql-block">特蕾莎广场,以废铁片做成的黑色特蕾莎头像,与白色玻璃钢做成的特蕾莎头像相对而望,不知什么含义,我百思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理工大学是乔治·布什大道的终点。我们过马路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马路对面的国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的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它是阿尔巴尼亚最大的考古博物馆,建筑外墙有醒目的大型浮雕《阿尔巴尼亚的历史》,展现了阿尔巴尼亚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场景。</p><p class="ql-block">题外话:因为真弄不清这是什么地方,请教豆包(A i软件),豆包在辩识这张图片时说这是历史博物馆,我把斯坎德培广场的历史博物的图片给豆包辨识,它说这两张图片都是历史博物馆,是同一个地方。我说是两个地方的,它再次肯定是一个地方!我把地图上的阿尔巴尼亚文给Kimi(A i软件)翻译,它说大道上那个是“考古”博物馆。广场那个博物馆,地图上的阿尔巴尼亚文拼写与英文的“历史”非常接近,肯定是历史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确实是两个地方、不同的博物馆。这些A i软件真不可全信!</p> <p class="ql-block">霍查金字塔(正式名“恩维尔·霍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85年,霍查逝世。由霍查女儿、女婿设计,于1988年建成了这座霍查金字塔。1991年后,阿尔巴尼亚政权更迭,建筑用途多次变更,包括作为科索沃战争期间的北约临时作战指挥中心、夜总会、会议场所等。2023年开始改造,保留混凝土结构,新增阶梯、咖啡馆、工作室和教室,转型为青少年科技艺术中心及公共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但是霍查的历史影响是抹不掉的。</p><p class="ql-block">1908年10月16日,霍查出生在吉罗卡斯特一个富有的穆斯林商人家,1930年中学毕业后到法国留学并加入共产党,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1944年,他领导反法西斯斗争,建立了独立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45年成为一把手后,他推动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初期建设,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他拒绝了南斯拉夫吞并阿尔巴尼亚的企图,保证了国家独立,为此他与南斯拉夫交恶,与苏联结为盟友。1961年,他反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又与苏联交恶,断绝关系,转而与中国交好。中国改革开放,他又于1980年与中国交恶,走上了“独立的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使得阿尔巴尼亚孤立于全世界。</p><p class="ql-block">应该说,从维护阿尔巴尼亚主权的角落来看,霍查还算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至少应与斯坎德培并肩。斯坎德培领导阿尔巴尼亚人反抗外国侵略者,争取独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斗争;霍查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维护阿尔巴尼亚独立,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斗争。这比斯坎德培强。至于霍查当政40年,人民生活一直贫穷,特别是他逝世前后十年(1980-1990年),阿尔巴尼亚闭关锁国,自我孤立于全世界之外,人民生活急转直下,以致霍查在死后遭到了无尽的唾弃与亵渎,他的墓被挖,遗体被迫迁移,最终只留下一个破旧的水泥板。这是当代人直观的看法。但是,难道斯坎德培时代人民生活得好吗?后人只看到他维护民族独立的功劳,而把当时人民生活的悲苦放到次要位置,所以斯坎德培被视为民族英雄。那么,同样地,几百年后,那时的阿尔巴尼亚人又会不会按现代人看待斯坎德培那样看待霍查呢(当然,前提是阿尔巴尼亚还存在)?</p><p class="ql-block">如果从意识形态来说,霍查是一个理想化的僵硬的社会主义者。共产党人不信教,他就在1967年宣布成为“世界首个无神论国家”,拆除所有寺庙教堂;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他就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断绝来往;对社会主义国家,凡不赞成他那套理论的,他都视之为敌人;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马上成为他的敌人。最后终于与全世界对立,经济崩溃,也被自己的人民抛弃。</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的外部,青年人登塔健身、社交。</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内,人烟稀少、冷清。</p>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宣礼塔的灯光有点怪异。</p> <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的餐馆里的人头开始涌现。</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地拉那之游也就此画上了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