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异乡人的归途</p><p class="ql-block">——读安卡散文集《素尘欢》</p><p class="ql-block"> 大窗</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最初见到安卡,是在合川的一次文学聚会上。她安静地坐在我的对面或侧面。她温婉,轻声细语说话,眸子黝黑而深邃地忽闪着,隐含一层神秘气质,和一股灵动气息。她的帽子和着装看上去有一点异类。她看向我,略微有点莫测笑意,我有些心虚。内心里有一种躲闪,又想亲近的欲望。这么多年来,很少见到这样真实的能打动人的眼神。</p><p class="ql-block">我是个随性的人,性格粗糙一些。但和人交道,又显得小心翼翼,总觉得别人和自己都在试探。每回合川,情形就不一样了,和胡中华李苇凡等几位诗人坐在一起,亲如亲人,知己。后来,和诗人安卡渐渐熟悉了,才发现,她是个真性情的人,多余的谨慎荡然无存。安卡值得一生交往。因为有他们,合川,更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最近工作琐细,生活芜杂,各种事务应酬,身心也常常疲乏。恰好,收到安卡的散文集《素尘欢》。看着素净的封面,心神一下安定,翻开书,封二和扉页一片洁白,我很久没有继续往后翻页,我不知道将要打开怎样一个世界。我的认知里,安卡,首先是个诗人。在首届重庆诗刊青年诗歌奖大赛中,经十一位终评委严格评选,她从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主奖。她的诗歌语言洁净,燃烧,回旋,探索生活表象背后的意蕴,让人读出了夕光中的诗意,重生的温暖和可贵的自由。选择了一个相对宁静的傍晚,我打开了《素尘欢》。目录之前一页,干干净净的背景上,写了一行短短的字:“每一粒微尘都在起舞”我很欣慰,仿佛首先见到了她的散文和诗歌互证。阅读空洞矫情的文字多了,才偏偏生出对实在真诚的向往。先随手翻阅了几篇散文《东山断章》《她的重庆》《时间的尽头》,就不忍放手了。</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安卡的语言。没有做作绚丽的铺排,看似对过去生活单纯记录,亦可读出,借助回溯时光获得了精神的安慰。在寂静暮色行程中,几个小小故事。虽略显突兀,却与天色吻合,色调晦暗冷清却又带着光明。她说:“寂静使人回想,仿佛是一种精神的补偿。”是的,人们的收获,往往来自孤独和孤独时的冥想。因为物质匮乏,极度自私地守护自己的利益,早年的乡下人,可以为极少利益的失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昏天黑地的吵闹是有的,甚至打斗,结很深的仇怨,代代相传的仇怨。安卡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生活,她把日常惊心动魄的吵架场面写得平静,甚至平淡又生动,让你过目不忘,读者也回到那个年代去:“吵架的小火苗也燃起村民围观的热情,大家摇着蒲扇围观,还不时互动一下,更激发了大战双方的斗志。他们是敬业的老戏骨,使出十八般武艺,声嘶力竭,手脚并用地倾力表演,力求让对手在村民们的喝彩声中颜面扫地……”读《大地的褶皱》,让有共同经历的我回想起那些年,农忙时节乡亲们的矛盾,并无缘由,随处可见。这些多年前的事,已是乡愁的一部分,又是让人痛心的部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理解停留在微小利益输赢上,好在大地褶皱众多,“清明节的磨盘山,仿佛热闹了一些。青烟不时升起,风吹过,混合着烛香和青草的香味儿”,时间才是最好的调解员,它抚平一切。</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不关心生命和民生的写作永远没有前途。兼有悲悯情怀,用历史和辩证眼光写作的人,会走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 时序变换,投映在她心上:季节仿佛进入更年期,阴郁、敏感、悲伤、易怒。遗世独立的人,让她伤怀。“早上上班出门,晚上下班回来时互相点点头。不冷漠,不温暖,很自然”“我持黄卷,婆婆持青灯,两人合造一个画面……我们好像两个幽灵。”后来这个房东婆婆走了,像是一次旅行。安卡的行李箱在角落,随时跟随她启程。多年过去了,作者对这件事依然刻骨铭心。我想起看过类似剧情的一部电影:一个少年租住在一个老人家里,叛逆少年和落魄老人相杀相生的过程,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注脚和引领,生活太沉重了,两个实实在在的人,却像是一种象征。</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奇妙往往如此。《东山断章》看似不经意选取,但又是精心谋篇,东山盘桓,沧海桑田,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沉重而轻盈的文字背后,藏着乡愁,她专心找寻旧迹,释放情绪,“只是,东山依然在这里。和速朽的事物相比,它有笃定的安稳……”读着这些简洁的文字,品出禅意,东山乃归来者修行的场所。随着安卡文字游走,一幅幅画面接踵而来。她必须做一个剪辑高手。了了几笔勾勒,黄葛树阴影,石梯苔痕,到天空寥廓的空间感,从紧闭的大木门,回到曾经门庭若市的时间感,共同形成人类生命短暂的慨叹,但她没有仓皇不安,她接受一切新陈代谢,从而显得心内坦然:“我欣慰,老巷依然是我熟悉的空巷子,出了季节变换,老巷仿佛已经按下岁月的暂停键。</p><p class="ql-block"> 或许,老巷才是人间清醒,从不考虑盛年或暮年”。但她毕竟见证了时间更迭,个人以及人群的命运迁徙,说不动情也不可能:“此时,汗水滴进我的眼睛,有点刺痛,像泪。”文字节制,到此戛然而止,言外之意,丰富内涵,引发读者再思考。同样在她的《以爱之名》里,她的平静叙述也很打动人,心理活动又能触人心怀。人与人之间,善良宽容,好好相处,彼此给予愉悦,对生命的成长多么重要。少年时代所受伤害不忘,才有一个大格局高境界者诞生,对被磨砺青春的回忆,未来岁月才能云淡风轻。</p><p class="ql-block"> 5</p><p class="ql-block"> 安卡的人生态度:幽默,坦然,豁达,不刻薄,行文或疾风骤雨热烈磅礴,或波澜不惊怡然自得。她的文字不虚饰矫情,不浮躁炫耀,每每议论抒情皆有根据。且恰到好处,分寸把握也在欲罢不能之处收了,行文行于正当行,却看似止于不当止,细细琢磨,这或许正好拓展了文本宽度。这一切,源于安卡是个有故事的人。那些历练,让她的心灵无比强大。她哪里是寄在小城,她寄于天地之间,磨盘山,龙多山,南溪河,三江汇流处,她的重庆,流浪成都,可可西里,一路向西,一个人开车旅行,时光21章,时间的尽头……她说:“在火车站,有离家寻梦的,有衣锦还乡的,人们迎来送往,或是生离死别。这是多少人的人生驿站,是盛产故事的地方”。是的,安卡变换色彩的眼镜,戴着流浪气质的帽子,她端坐着,你也能感受到她刚刚远足归来,或者正要启程。安卡的有些文字不免密集,急促,青春气息弥漫。她的身体的行踪,岁月成长的方向,像是一条险峻奇诡的路径。读得我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生怕她负气远走,消失在无人区,没有回到合川;又担心她的青春在某些误会和伤害中,过于较真,执拗,仇恨,不能抵达成年。还好,她仿佛早有一条正确的线路图。她来到了诗人和作家的行列中。作为读者,我幸运跟随她的文字,重新磨砺一遍依稀记得的青春岁月,也走得遥远,险峻,才有后来宽阔,明亮。继续读《素尘欢》。自然想起史铁生说过:“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p><p class="ql-block"> 6</p><p class="ql-block">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跌宕起伏,引人探索,又不如诗歌那般含蓄纯粹,引发想象。而散文写作看似简单,要出彩却很难。所以散文写作,视角结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更考验一个作家的胸怀和境界。著名评论家杨献平说:散文创作应当具备更大的“雄心”与“境界”,更大范围地去拓展文体的界限,进而增强其表现力。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增强散文的“好看性”和“广泛度”,在散文创作中有效、精当地引入故事及其相应的叙述技巧,增强感染力与吸引力。好的散文,最需要的也最难得的,不仅是文字上的天赋,还有生活阅历上的充实,尤其是滋养充实生活的环境。如同被上天眷顾的李娟,安卡也是三者兼具。</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安卡内心的丰饶,思想的独立,和世俗力量自觉抗衡的态度,铸就了她作为优秀诗人和散文作家的基本品格。读完本书最后一篇文章《阅读》的开头和结尾:“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世界应该爱那些爱它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简洁素净的封面让我再一次安静。但,眼前一时浮现无数画面,拥塞不堪,难以疏浚。来路艰辛的一个人,旁逸斜出如此众多的故事。她一一收拾,检视,如同整理一条有起始,却尚无明确结束的隧道。因此读她,我也如同从故乡出发,一起找寻出路。突然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两部电影《乔妍的心事》和《刺猬》。觉得我们曾经都被卡在了什么地方,孤独苦闷,失常失态,借助酒、倾诉、大自然、亲情和友人,总归还是出来了,品尝到人生的甘甜,进入了温暖和光明的中心,安卡这个“异乡人”,才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和栖息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11/8 重庆江之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