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秋济南,红叶漫山。在这美好的时节,我驱车来到了济南历城区彩石街道南部山区的捎近村。这是一个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和独特生态资源闻名的古村落。这里远离闹市,四面环山,植被茂盛,泉水潺潺,生态良好。几十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山谷靠近泉眼的地方,形成一个行政村下的三个自然村,可谓“世外桃源”。清代同治年间石碑记载,这里曾是章丘至泰山的便道,因路程稍近且便于捎带物品得名捎近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许我现在来的正是时候,这里的红叶着实令人激动。站在村口观望,只见那满山遍野的红叶,依山势,傍翠柏,挽村居,或团状,或块状,或散状,一山连着一山,一片接着一片,从山坡到山谷,从山里到山外,绵延数十里,仿佛要把这里的一切都要染红了似的。还有那山顶的亭,山腰的阁,山涧的溪,与红叶与村落与夕阳,构成了一副美丽、宁静而又宽绰的秋日山景画卷。“翻山越岭寻你来,阿格牙牙呆。”怀着喜悦的心情,我沿着村里修建的环山道一路步行,尽情享受着红叶的浪漫与柔情。那黄栌,红彤彤,或与绿柏交织,或与芦荻映衬,或与脚下的野菊媲美。而那些散落于田埂、堤岸、岩坡上独立绽放的黄栌,也不甘示弱。要么红的艳丽,要么粉的娇媚,要么黄的金贵,婀娜多姿,争奇斗艳,引来游人竞相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这些,令人惊奇的还有,村子里有一颗古老的神树,村民叫它“降龙木”。传说中,当年杨六郎率军攻打天门阵时,被辽国兵将释放的毒气所困,正是穆桂英利用降龙木驱散了毒气,才使得宋军转危为安。关于降龙木的介绍,村里农家乐门前的红招牌上是这样描述的:“降龙木属于第四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植物,生长于华北平原南部,泰山以北地区,那一时期地面上没有寒暑四季,导致降龙木没有年轮。地壳板块运动造成剧烈撞击,给地球表面生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仅有泰山北麓小片山峦幸免遇难,才让降龙木得以侥幸生存下来。由于地球磁力线的改变,其繁殖途径改变后, 已不可再生,成为濒临绝迹的稀有物种。”“ 1986年,山东农业大学的几位专家慕名而来,对这株树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察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这株树是能解毒辟邪的降龙树。随着历史的变迁,其独有的医用价值及收藏价值,使得降龙树被过度的砍伐,这棵降龙树是全国仅有的一棵活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村子南头的小山冈的台子上,我亲眼目睹了这颗被村民贡为神树的降龙木。它高约二十米,树干直径约1米左右,粗壮苍劲,枝繁叶茂。其周围用铁栏杆护着,栏杆上系满了人们祈福用的鲜红布条,显得格外虔诚、神圣而庄重。当地村民讲,每年农历五月开小白花,香气远播,周围的蚊虫都难以靠近它。了解到这一切,我心中顿生敬畏,期待着来年春暖花开,一定要沾沾它的神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降龙树真的就全国仅存一颗了吗?对此,我专门上百度进行了查询,百度上是这样描述的,“仅存一棵”的说法源于早期研究局限,2023年的权威报告已更新了这一认知。根据最新调查,济南市已确认存在4棵千年降龙树,分别位于历城区彩石街道捎近村、南部山区柳埠街道槲疃村、长清区张夏街道周家庵村和章丘区文祖街道甘泉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神树必有神水。就在树的不远处保留有五口古井,因其呈北斗七星状排列,被村民称为“北斗七星井”。井水清澈甘冽,四季不枯。据介绍,村里许多人都享有高龄,不少老人能活到八九十岁,可能与常饮井水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村子中央的村民休闲广场,我看到了清代时期遗留下的炮台、石碑等遗迹。据有关介绍,明代末年,一位将军在这里修建了一处居所,以躲避清军的追捕。到了清末时期,章丘西关高家的第十七代孙高即霞购得了这座建筑,并精心打造成一处避暑胜地。高即霞在高氏家族中声望显赫,其事迹在电视剧《东方商人》中得以体现。昔日,整个捎近村都被高家的庄园所占据。土改之后,周边的村民陆续搬到这里居住,基本保留了庄园的村落格局。现在村里所留的历史遗迹遗物皆为那个时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怀着一种好奇,我查阅了百度地图,从捎近村再向南走是没有大路的,即使到南边最近二公里的肖家村,也需要绕行十几公里才能到达。所以“捎近”并不近。在大山深处,这里过去虽然有名,但是因为偏僻、闭塞,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也很艰苦。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的投入,公路越修越宽,村里通了公交,水、电、网、线等基础设施越来越配套。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农副产品种植业,村民的生活才越来越好。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面已硬化,公共场合活动设施齐全,卫生环境干净整洁,居民住房均已除旧翻新,有的还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可以肯定,一个地处偏远深山的小山村,与济南其它地方的村庄一样,正阔步行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1月3日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