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塔建成40周年之际—共话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

长卿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位于从化区太平镇的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塔落成40周年。11月1日,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多个专业委员会与广州市生态学学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北回归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论坛”在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一村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面向‘十五五’,助推北回归线地区新生态、新产业、新农村建设”为核心议题,汇聚产学研政宣各界约50多名代表,共同探讨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  中国北回归线地区拥有独特的“神奇绿洲带”,是世界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而广州作为北回归线上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标杆作用。论坛立足这一地理与资源优势,致力于搭建高水平交叉性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农文旅生态资源整合、生态农业经济带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AI技术赋能等九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注入智力支撑。</p> <p class="ql-block">  活动当日,参会代表首先开展生态考察。先后走访了从化区罗洞工匠小镇百匠园与江埔街锦一村,实地调研当地生态保护、乡村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实践成果。无论是游人踊跃、作品琳琅的罗洞工匠小镇,还是在鲜花盛开、稻谷飘香的锦一乡村公园,代表们对从化区新农村建设所展现的新面貌纷纷点赞。</p> <p class="ql-block">到江埔街罗洞工匠小镇百匠园参观考察</p> <p class="ql-block">到锦一村参观考察</p> <p class="ql-block">  论坛交流阶段,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暨南大学教授、博导,广东省生态学会北回归线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段舜山致辞,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随后,8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依次带来主题报告与专题分享,内容覆盖生态产业战略规划、国际经验借鉴、科研科普融合、技术赋能农业、文化活化实践、乡村治理创新等多个维度。</p> <p class="ql-block">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章家恩,以“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产业带建设:‘十五五’发展之思考”为题,从战略层面剖析北回归线地区暨从化区生态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方向、关键领域、可行路径与行动策略,提出了六个“四”发展战略框架体系。</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水土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大自然生态园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发政,分享“澳洲考察及治愈河流国际会议的水土生态启示”,引入南回归线地区先进水土治理经验为本地实践提供参考。</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博士,广东省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蔡卓平,围绕“生态‘科研科创科普’的思考与工作实践”,阐述了科技普及对生态事业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水森,以“遥感技术驱动的稻田迁飞性病虫害精准监测——以广州从化区为例”为主题,展示技术手段在生态农业精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生态学会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南国沙龙工作室主任黄建中,介绍“在南海古村建‘粤式茶点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融合的新模式</p> <p class="ql-block">  从化区贸促会办公室主任、锦一村驻村第一书记骆杰仪,带来“锦一村生态农业发展新经验专题报告——以‘党建引领+强村公司’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分享本土乡村通过机制创新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案例。</p> <p class="ql-block">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系主任危晖,深入分析“鸭稻共作对碳磷组分的影响”,为生态农业循环发展与环境效益提升提供数据支撑;</p> <p class="ql-block">  广州瑶华圃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坚,以“守护水土根基,助力乡村振兴——从一片葡萄园到一杯健康水”为题,分享企业参与乡村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赋能的实践经验。</p> <p class="ql-block">  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副研究员、人文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陆玲主持座谈发言环节,各界代表围绕上述报告内容与核心议题充分交流观点、碰撞思路,进一步凝聚“生态优先、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科技赋能”的发展共识,为北回归线地区生态与乡村协同发展建言献策。</p> <p class="ql-block">从化区科协副主席申国海发言</p> <p class="ql-block">从化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肖权波发言</p> <p class="ql-block">从化区江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越滨发言</p> <p class="ql-block">省老科协科普艺术团团长陈美媚发言。</p> <p class="ql-block">从化区退科协老会长陈长卿发言</p> <p class="ql-block">广州花果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志彬发言</p> <p class="ql-block">会议代表交流</p> <p class="ql-block">  最后,章家恩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他表示:我们这次将论坛开到村里(锦一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办会形式充分发挥了“省-市-区-镇街-村”的多层面协同性;会议内容突出体现了“从自然到人文、从经典到现代、从案例到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科普”的多元交叉性;会议组织全面兼顾了“科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大学生、村民、社会人士和退休人员”的多方参与性。同时,章家恩教授对“十五五”期间北回归线地区的研究提出系列相关发展建议,他着重指出:北回归线地区的研究要始终聚焦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力求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民众共同关切的重点重大科技问题。要切实将每次论坛交流研讨形成的好思路、好理念、好成果,跟我们的企业发展、跟政府部门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论坛成果落到实处,努力缩短科学研究到社会行动的距离,突破“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稳步持续提升北回归线地区多学科交叉研究及咨政建言的整体水平,做大做强北回归线论坛品牌,增强论坛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p> <p class="ql-block">  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加强了区域内生态科技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合作联动,更搭建起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合作平台,助力北回归线地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振兴与产业升级之路,也是对“广州北回归线标志”在从化建成40周年,持续弘扬发展北回归线生态发展事业的一个富有意义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本文文字摘自会议通稿,视频图片来自与会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