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共探水之秘,化学课堂绽芳华

李金燕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30日于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509大教室,廖丽萍和陈海莲两位老师开展两节精彩的骨干教师展示课,为九年级上册化学“水的组成”这一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两位骨干教师以截然不同却同样精彩的课堂设计,为我们呈现了两场高质量的公开课,让学生们在化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深刻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第一位廖丽萍老师以探究为核心,巧妙地以拉瓦锡经典实验为切入点——从汞与氧气反应生成红色粉末,到红色粉末加热分解回归汞和氧气,带领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提炼出探究物质组成的“化合法”与“分解法”两大核心方法。基于这两种方法,老师自然地设计出探究水组成的两套方案,让课堂逻辑层层递进。</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氢气的性质,廖丽萍老师现场演示锌与稀硫酸制氢气的实验,通过肥皂水检验氢气的密度、色味,并进行可燃性实验,在生动的现象中,学生轻松掌握了氢气的关键特性。随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氢气燃烧实验的产物,逐步逼近水的组成真相。</p> <p class="ql-block">  在分解法探究环节,廖丽萍老师先用铅笔芯和电池搭建简易电解水装置,让学生亲眼见证水分解的过程,再深入讲解标准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和现象,最终帮助学生得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课堂尾声,廖丽萍老师创新应用AI技术,生动还原了历史上四位科学家探究水组成的艰辛历程,同时展望了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广阔前景,将科学精神与环保理念巧妙融合。</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位陈海莲老师则以化学史为线索,开篇便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逐一梳理历史上科学家们探究水组成的曲折过程。从早期的猜想与争论到最终的科学定论,学生们在了解科学发展脉络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验证水的组成环节,老师同样围绕氢气燃烧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展开。制备氢气时,锌与稀硫酸的反应、肥皂水检验性质等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p> <p class="ql-block">  陈海莲老师课堂中格外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与思维培养。在讲解氢气密度时,主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当学生提出“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后点燃”的想法时,老师首先给予充分肯定,随后耐心分析该方法理论可行但实际操作困难的原因,既保护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思维。</p> <p class="ql-block">  电解水实验环节,老师先用图钉和电池搭建模拟装置,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再通过视频播放标准实验过程,帮助学生清晰得出实验结论。</p> <p class="ql-block">  两节公开课,两种教学思路,却同样实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廖丽萍老师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陈海莲老师的化学史融入,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的人文温度。两位老师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巧,为我们呈现了化学课堂的无限精彩,也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出了生动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