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砖建筑,因其独特的暖红色调(从深棕红到浅橘红)营造出温馨、沉稳的氛围而特别引入注目,12世纪开始流行于北欧,18世纪又在英国重新兴起红砖裸露外立面的建筑风格,随后传播至美洲等;19世纪中叶蒸汽制砖机发明后,红砖产量大幅增加而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后期,红砖建筑在上海流行。1860年代后,受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风格影响,红砖逐渐取代传统青砖,成为上海建筑的主要材料。此时红砖多用于教堂、洋行等公共建筑,如1869年建成的圣三一堂,是上海最早的红砖建筑之一。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在上海广泛流行,清水红砖外墙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外滩是上海红砖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圆明园路北端,南苏州路口,一组饰以尖顶的建筑群赫然挺立。它就是原天主教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1886年建成,仿维多利亚时期罗马建筑风格,是外滩最早的红砖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京东路向西,可看到一长排红砖建筑。它就是著名的益丰大楼。</p> <p class="ql-block">益丰大楼建于1911年,砖木混合结构,地上五层,英式建筑风格,平面呈长条形,清水红砖外墙,东西方向总长123米,南北宽19米,也是上海最长的清水红砖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7年至2010年,益丰大楼经全面的修缮后, 重新“点亮”了北京东路段,成为“外滩源”最为靓丽的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路是“外滩源”的组成部分,集聚了多座红砖楼房。这条修筑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马路,南起滇池路,北迄南苏州路,中部被北京东路分隔,形成南北两段,全长仅462米。</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安培洋行大楼,四层楼,建于1907年,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三段式里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是圆明园路上最为吸睛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同样,圆明园公寓也是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四层,建于1904年前后,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很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老红砖房子正在被修缮、开发出来,成为洋行的办公楼,或者成为精品店、餐馆、咖啡馆等,成为上海的又一张靓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路南端的滇池路也是红砖建筑的密集区。其中,仁记洋行大楼是滇池路上最具代表性建筑,也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砖木结构,建于1908年,高三层,沿街转角处塔楼为立面构图中心,非常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滇池路向西百余米的四川中路也可看到不少漂亮的红砖楼房。</p> <p class="ql-block">其中的上海工业银行大楼值得一说。大楼建于1906年,砖木结构,带有安妮女王复兴建筑风格特征,它的存在使这段街道充满了海派风情。</p> <p class="ql-block">汉口路上的原大清银行大楼也是以红砖装饰外立面的代表。这座大楼于1908年建成,中华民国成立后的1912年变为中国银行大楼,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严谨,造型轮廓整齐,庄严雄伟,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深深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石库门建筑兴起于20世纪初,红砖被大量应用于石库门里弄建筑,成为上海民居的重要元素。石库门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红砖外墙搭配传统木结构,既保留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装饰手法,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四川北路上的今潮8弄还存有许多红砖石库门建筑。</p> <p class="ql-block">今朝八弄最漂亮的红砖建筑是建于1927年的皇家旅馆。这是一幢三联排红砖建筑,红瓦双坡屋面,清水红砖及青砖外墙,融合英式与巴洛克风格,北立面多组三角山墙,南立面连续券廊,顶楼椭圆形舷窗增添灵动性,是拍照打卡的热点。 </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由意大利商人开办,原为旅店,后历经空军新生社、太和医院、日本宪兵队、海军司令部等用途,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2024年改造为海派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吴江路上的张园是另一个红砖石库门建筑的密集区。张园,原名张氏味莼园,始建于1882年,是清末民初上海的文化娱乐中心,具有花园、茶馆、饭店、书场、剧院、会堂、照相馆、展览馆、体育馆、游乐园等多功能的时尚之地,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1918年张园宣布停办,1919年,28家中外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在此购地,相继建造了170幢不同风格的石库门弄里住宅,有“石库门建筑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开发商再次进入张园,居民全部外迁。经过数年开发,张园西区的16幢建筑已改造完毕,成为新型商业业态,并于2022年12月1日起正式向游人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张园老建筑的细节得以保留,让今人能有机会欣赏先人高超的建筑技艺、精神追求、社会风貌以及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张园整个改造工程分东西两大片,目前西区已完成改造。张园总的规划是“东静西闹”,东部以精品酒店、公寓及创意办公场所,西部主要引入国际顶级品牌入驻,打造成市中心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商圈商街。眼下,西区已有数个大品牌入驻并已开门迎客。</p> <p class="ql-block">在摩登高楼林立的上海徐家汇核心地段,有一座法式红砖老建筑颇为显眼,这就是创办于1850年的徐汇公学(现名徐汇中学),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的最早的西式学堂,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徐汇公学只留下一幢老建筑--崇思楼,建于1918年6月20日。</p> <p class="ql-block">崇思楼由比利时籍学者第斯尼设计,建筑平面呈山字形,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属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崇思楼很耐看,建筑外墙由水磨红砖与人工雕琢花岗岩石块砌筑而成,立面构图细节十分丰富,作古典三段式划分,显得沉稳而贵气。</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在上海的中心城区遍布红砖老建筑,有的孑然孤立,有些成片存在,皆引人注目,成为这些城市引人注目的底色。(背景参考了网上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