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莲南里社区崔书记同广外街道有关领导检查工程进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光正好,洒在红莲南里的街道上。崔书记带着街道的几位领导走在22号楼前,一边听着施工方的汇报,一边仔细查看管道更换的进展。他时不时蹲下身子,伸手摸一摸新装的管件,眉头微皱又舒展。这栋住了三十多年的老楼,终于要告别跑冒滴漏的日子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维修,而是一场关乎生活质量的民生战役。</p> <p class="ql-block">居民感谢社区党委大力支持!感谢党感谢政府!</p>
<p class="ql-block">楼前那块“红莲南里社区居委会”的牌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一位老邻居站在这儿,双手交叉在胸前,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要不是社区党委牵头,这事哪能这么快落地?”他感慨道。上下水问题拖了太久,一到冬天就冻裂,半夜漏水还得自己收拾。如今看着新管道一节节铺进楼体,就像看着自家的日子一点点亮堂起来。</p> <p class="ql-block">1992年入住33年 上下水管道破损严重</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年了。当年搬进来时还是壮年,如今孩子都成家了,楼也老了。铁质管道早已锈蚀成渣,轻轻一碰就掉屑。每逢用水高峰,水压一上不来,六楼就得提桶接水。更别提那股若有若无的异味,从厨房地漏悄悄爬上来,成了老住户心照不宣的烦恼。这次改造,不是修修补补,是给老楼“换血”。</p> <p class="ql-block">首经贸大学秋实摄影红莲基地惠民工程影展</p>
<p class="ql-block">小区活动室里挂起了照片墙,标题写着“庆国庆节”。一张张影像记录着施工的点滴:老师傅蹲在管沟里焊接,居民递上热水,张总和工人们在楼前商量方案。这些画面没有摆拍的痕迹,只有真实的生活温度。有人站在照片前久久不动——那正是自家阳台外的施工现场,原来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早被悄悄记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京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 张总</p>
<p class="ql-block">张总穿着米色夹克,站在停车场前笑着和大家打招呼。他不是那种西装革履的老板,更像是邻居家那个总爱操心的大哥。每天早上六点就到现场,晚上收工还要巡一遍。有居民说:“张总来了以后,施工队连烟都不好意思乱扔。”他常说:“咱们干的不是工程,是给老师傅们安个踏实的家。”</p> <p class="ql-block">邓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邓工坐在电脑前,图纸铺了一桌,手边是半杯凉透的茶。他负责整个管线的重新布局,既要避开原有结构,又要保证每户水压稳定。一个细节不对,整栋楼都可能出问题。他不说多话,但每次居民来问,都耐心解释到对方点头为止。技术上的事,他从不含糊。</p> <p class="ql-block">首经贸大学红莲家委会刘新桥主任</p>
<p class="ql-block">刘主任带着几位住户代表在楼下转悠,一边看进度一边记问题。他是家委会的老熟人,嗓门大,心更热。谁家厨房位置特殊,谁家老人行动不便,他都记在小本子上。施工期间,他几乎天天在场,成了居民和施工队之间的“联络官”。有人笑他“比包工头还忙”,他只摆摆手:“自家的事,不盯怎么行?”</p> <p class="ql-block">老基建处童长发处长同张总交谈</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工程人站在楼前,一个穿着旧式呢大衣,一个披着工装夹克。童处长退休前管过全校基建,如今回来盯着自己住了一辈子的楼改造。他指着外墙的走向,和张总低声讨论管线走向。没有官腔,只有经验与责任的交接。年轻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却是他们对这片家园最深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老教授郑少国感谢施工队</p>
<p class="ql-block">郑教授握着施工队长的手,连声道谢。他住五楼,过去一用水,厨房就“唱歌”,现在终于安静了。他说:“你们不只是换了管子,是给我们这些老同志换了种活法。”那双手粗糙黝黑,却让这位教了一辈子书的先生,第一次觉得“劳动”二字如此具体而珍贵。</p> <p class="ql-block">首经贸大学养老团王淑兰团长谈改造工程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王团长站在树荫下,望着脚手架轻叹:“不容易啊。”从立项到开工,开了七八次协调会,资金、方案、工期,哪一环都不简单。可她说最感动的,是看到张总带着队伍顶着三十八度高温焊接管道。“他们流的汗,我们都看在眼里。”</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同公司员工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工程快收尾那天,大家在楼前拍了张大合影。老师们穿着颜色鲜艳的外套,施工队的兄弟们也换上了干净工服。没人站C位,也没人讲究排场,就这么自然地挨在一起。镜头定格的那一刻,笑声比阳光还亮。</p> <p class="ql-block">秋实摄影领导周大夫讲施工队为民各家服务周到</p>
<p class="ql-block">周大夫看着冲洗出来的照片,指着一张说:“你看他们蹲在人家厨房里,鞋都没脱,就为了少踩脏一块地。”施工队每进一户都自带鞋套,走时还顺手把垃圾带走。这些细节,没几个人注意,却被镜头记住了。</p> <p class="ql-block">张总征求大家意见</p>
<p class="ql-block">改造快结束时,张总又召集住户开会。他没讲成绩,先问:“还有哪里不舒服?咱们能改的,一定改。”有人提排水坡度,有人说井盖响动,他一一记下。真正的惠民工程,不只是做完,而是做到“满意”。</p> <p class="ql-block">天热施工不易 张总同大家同辛苦</p>
<p class="ql-block">最热那几天,工人们中午不回宿舍,就在阴凉地凑合吃口饭。张总也搬个小凳,端着盒饭坐中间。没人觉得他是领导,倒像是一起扛活的兄弟。一碗米饭,几片黄瓜,吃得满头汗,却笑得坦然。</p> <p class="ql-block">首经贸大学老教协副会长李全福老师为惠民工程点赞!</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站在脚手架旁,竖起大拇指:“这不叫修楼,叫续命。”他住这栋楼三十年,见证过它的辉煌,也陪着它衰老。如今看着新管入墙,就像看着老友重获新生。“政府真把我们的事放在心上了。”</p> <p class="ql-block">刘庆瑞工程师为工程服务周到</p>
<p class="ql-block">刘工的名字被写进了家委会的感谢信里。他负责现场调度,哪户施工哪户避让,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有位独居老人怕吵,他特意把噪音大的工序调到白天她去遛弯的时候。细微之处见真心,大家说:“这样的工程师,值得挂锦旗。”</p> <p class="ql-block">66中老校长安老师赞上下水改造的好</p>
<p class="ql-block">安老师握着张总的手说:“你们做的不是工程,是功德。”一句话,道尽所有感激。他曾教书育人,如今被一群普通人上了一课——什么叫“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张总和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阳光穿过树叶,斑驳地洒在几人肩头。张总和几位退休教师站在路边闲聊,像老朋友聚会。没有客套,只有真诚的交流。他说:“等明年春天,我带工人来给每户检查一遍,免费。”</p> <p class="ql-block">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树底下,一群人站得整整齐齐。公告栏上还贴着施工通知,如今已变成“竣工公告”。有人戴着红围巾,有人举着手机自拍,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这张照片,注定要被很多人珍藏。</p> <p class="ql-block">留念</p>
<p class="ql-block">六位老人站在楼前,背景是拆了一半的脚手架。他们穿着鲜亮,精神抖擞,像在庆祝一场迟到的节日。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一次普通改造,而是一次生活的重启。</p> <p class="ql-block">张总征求大家意见</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张总坐在角落,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建议。他不说多话,只等大家说完,才一条条回应。真正的尊重,不是听掌声,而是听意见。</p> <p class="ql-block">大家</p>
<p class="ql-block">屋里,一男一女竖起大拇指,笑得灿烂。他们不是演员,只是普通住户。但那一刻的笑容,比任何宣传照都真实动人。</p> <p class="ql-block">意见</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边,两位居民和施工员笑着聊天。一个提建议,一个认真记。问题不再堆积,而是被阳光晒着,一点点化解。</p> <p class="ql-block">受到</p>
<p class="ql-block">锦旗送来了,上面写着“为民解忧,情系百姓”。它挂在居委会墙上,也挂在每个人心里。这不仅是给施工队的,更是给这个时代的一份肯定。</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士提着包走过沥青路,阳光照在她们的帽子上。她们聊着孩子,聊着新管道,也聊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