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回归自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59821</p><p class="ql-block">图 片:自 拍</p> <p class="ql-block">今年九月我有幸参观了甘肃博物馆,来博物馆之前,我做了攻略,了解到馆里的镇馆之宝中有一件东汉时期的铜奔马,它的名字特别有意境,叫——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吸引我的不是这匹马,而是它诗意的名字。我带着好奇心在博物馆里的人流中穿梭寻觅,最后还是请工作人员指引,才在玻璃罩子中见到这匹来自千年前的宝马。</p> <p class="ql-block">这匹马属于东汉青铜器,1969年9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当年因战备需要,人们在挖防空洞时,无意中发现了雷祖观下面的汉墓,一共出土了231件文物,这匹铜马是其中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这匹铜马在大展厅中不是很显眼,它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如果没有做攻略,在昏暗的灯光中,很容易与它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我围着玻璃罩转了一圈,从不同的角度仔细端详:这匹马体态健硕,肌肉线条饱满紧致,四肢强劲有力,它呈飞奔状,张着大口,歪脖嘶鸣,三足腾空,一足踏在飞鸟背上,飞鸟惊愕回首,灵动的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疑惑。</p><p class="ql-block">马双耳竖起,头顶处有一装饰,名为“雄盛”。雄盛是马的精美头饰,这个饰品凸显出这匹马不是普通的凡马,是契合汉代人心中“天马”的形象,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神骏宝马的喜爱与崇拜。</p><p class="ql-block">马的尾巴上扬,但没有鬃毛飘逸的感觉,从马的左前方看,会误认为是马腿,整体感觉是四足腾空的马,因为马肚子下起支持稳定作用的支撑棍(是后世修复时添加的保护装置),正好与踏在鸟背上的马腿重叠,而且鸟平铺在展台上,再加上鸟的头部扭向后,根本看不出是一只飞鸟,很像支撑棍的底座。</p> <p class="ql-block">从正面看,马并不英骏,呲着牙,反而有点丑,现代人把这种表情称为“显眼包”。可能是因为在飞奔时,由于风的强劲,而导致马面部轮廓微微扭曲变形,这也凸显出马奔跑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说这一细微处的雕塑,足见工匠观察细致,在创作时一丝不苟,在艺术上融入实际,凸显用心、细心的匠心及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看,马很美,雄骏一词与它很相配,一身铜锈,渲染出生机勃勃的绿色,它踏越飞鸟的构思,再次体现出它超能的速度。</p><p class="ql-block">仔细看它的步伐,你会发现它是“顺拐”。同一侧的两只马蹄子同时向前,另外一侧两只马蹄同时向后,这种步伐有个专业的名称——对侧步。</p><p class="ql-block">这种对侧步可以在马术表演、盛装舞步中见到,是通过特殊训练而形成的步伐。在生活中,可以观察一下家中的宠物、家畜,是没有顺拐走路的。在自然界中长颈鹿是走这种步伐的,所以古人把长颈鹿称为——瑞兽麒麟。</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是采用汉代青铜范铸法制成的。它的核心是“分范合铸+整体浇铸”,就是分别做出各部件的陶范,然后再铸接成一个整体。马腿中放了铁芯,可以增强支撑。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运用了现代力学原理,飞燕平展的形态增大了马的着力点,让7.13公斤的身躯稳定不倒,呈现出三足腾空飞奔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这匹马既然有“马踏飞燕”的称谓,为什么博物馆中的标牌上写的是——铜奔马?这要讲讲识这匹千里马的伯乐——郭沫若。</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当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努亲王访问兰州时,专程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意外地发现了角落中的铜奔马,并赞不绝口,称为“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回到北京后,得知故宫博物院准备举办文物展览,他推荐了这匹铜奔马。但是当时铜奔马是残破的,如果想参加展览就必须修补好。于是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专门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的专家——赵振茂。经过2个月的精心修复,这匹马再现神采奕奕的风采,郭沫若为其取名——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但是,行业内不承认马踏的是飞燕。因为燕子最典型的特征是分叉的剪刀状尾巴,而铜奔马蹄下的鸟尾部没有分叉。</p><p class="ql-block">有研究者觉得马踏的是燕隼。燕隼是甘肃武威一带常见的猛禽,其体型和飞行姿态有一定相似度,因此也有“马踏飞隼”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初世宾,遵循文博领域规范的学术名称,在1971年送京档案中将其改名为“铜奔马”。199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顶尖专家鉴定一级文物时,一致认可“铜奔马”的名称符合规范,此后该名称成为了官方和学术领域的标准称谓。</p><p class="ql-block">无论这匹铜马叫什么名字,都离不开郭沫若的慧眼识珠,也是在郭沫若的推荐下,这匹铜马走出了国门,赴法国、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巡回展出,享誉全球,引起世界的轰动。</p> <p class="ql-block">1983年,国家旅游局将铜奔马选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它矫健的造型体现了中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于是它成为了中国文旅的符号。</p><p class="ql-block">1986年,国家文物局将铜奔马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铜奔马作为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国宝级文物被选中,限制其出国(境)展览,以此保障这一珍贵文物的安全与完整。</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自古就喜欢马,因为它是速度、力量、勇气、自由,进取、忠诚、祥瑞的象征,“龙马精神、马到成功”体现了豪迈进取的民族气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金戈铁马、千军万马、骏业崇隆”彰显着国家的繁荣强盛。</p><p class="ql-block">这匹马代表的不是一匹坐骑,它不是农耕伙伴,也不是将士的战友,它代表着东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东汉先民精神气魄与艺术想象力的巅峰写照。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终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如今铜奔马灵动优美的造型成为了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成为了地标,成为了匠心的传承。巧夺天工艺术美感与科学的力学平衡相映成辉,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与自由奔放,彰显着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始终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