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小学科学“长江生态保护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题研讨活动 <p class="ql-block"> 十月江城,秋意正浓。10月31日下午,武汉市江岸区沈阳路小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一场以“长江生态保护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题研讨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次活动由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江岸区小学教研室与沈阳路小学联合承办,汇聚了来自全市各区的教研员、教育专家和科学老师,共同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p> 缘起:以江滩为卷,以生态为笔 <p class="ql-block"> “江风拂面,带来长江母亲的问候;智慧汇聚,点燃生态教育的火花。”活动伊始,沈阳路小学杨燕主任以诗意的开场白,将与会者带入一场关于生态、教育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p><p class="ql-block"> 汉口江滩,不仅是市民休闲的乐园,更是生态教育的“露天课堂”。如何将这片自然景观转化为教育资源?如何以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读懂生态密码、激发守护情怀?这正是本次研讨活动试图回答的核心命题。</p><p class="ql-block"> 江岸区立足区域内长江岸线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汉口江滩的生态、文化与科学价值,充分发挥临江而居的区域优势,围绕汉口江滩开发了系列跨学科主题项目学习活动,为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本土实践载体,也为本次研讨活动的落地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p> 实践:从一棵芦苇到一片江滩的生态密码 <p class="ql-block"> 在课堂展示环节,沈阳路小学刘畅老师与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项目化学习课程《芦苇的“超级”任务——江滩水土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课程深度锚定汉口江滩“临江、多滩涂、富植被”的地域特色,将江滩生态实景转化为课堂探究载体,全程以学生为绝对主体搭建自主学习框架,刘畅老师则以“情境创设者”“思维引导者”“资源支持者”的三重角色,层层推动探究活动落地。</p><p class="ql-block"> 课堂开篇,刘老师并未直接切入知识点,而是先以“江滩考察影像”为引——播放学生此前在汉口江滩拍摄的芦苇丛、裸露滩涂、江水冲刷痕迹等实景照片,引导学生分享考察时的发现。鲜活的实地体验分享后,她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种了植被的土壤组,冲刷后流失的水更清澈,流失的水土更少”,通过“实景回忆+对比实验”的双重铺垫,自然将探究焦点引向本节课核心问题:“汉口江滩还有不少裸露滩涂,遇到江水涨潮或暴雨时,怎么才能保护这些水土不流失?”,把问题的思考权、解决权完全交予学生。</p> <p></p> <p class="ql-block"> 面对核心问题,学生们迅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结合江滩考察和实验认知,很快提出“在裸露滩涂种芦苇”的基础方案。此时刘老师并未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抛出关键追问:“植物从栽种到成活,需要一定的时间,植物未起效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这一追问瞬间打开学生思路,各组立刻调整讨论方向,有人联想到此前在江边看到的防护网,提出“先用防护网铺在滩涂表面”。</p><p class="ql-block"> 进入实践环节,各小组围绕自己的方案,开始分工完成“方案设计表”。方案初稿完成后,同学们展示分享自己的设计,刘老师引入AI智能体为同学们的方案提出建议。</p> <p></p> <p class="ql-block"> 根据AI建议优化方案后,学生们开展实操验证。通过方案调整与模拟验证,学生们最终自主提炼出核心认知:“人工材料能短期应急防护,但长期来看,还是芦苇扎根后形成的‘植被根系网’,保土效果更持久、更贴合江滩生态”,并顺势关联长江生态保护的现实意义——“我们保护江滩的土,就是保护长江里的水不被泥沙污染,也是保护江里的小鱼小虾有干净的家”,真正实现“学生主导探究、教师引导赋能”的深度课堂形态,让生态保护的认知从“课本知识”转化为“可操作、有温度的行动思考”。</p> 说课:双视角勾勒跨学科学习路径 <p class="ql-block"> 随后的说课环节,两位教师从不同视角展现了江岸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上的探索成果。</p><p class="ql-block"> 武汉市育才汉口小学戈永鑫老师以《江滩植被知多少》为题,系统阐述了如何以制作植物分类标本册为主线,融合科学、数学、美术、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扎根真实世界,成长浸润责任担当”,戈老师强调,课程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环保意识的觉醒与行动力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 江岸区长春街小学叶宇老师则以《江滩有不同》为题,聚焦江滩地形地貌的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模型实验、资料分析等方式,探究自然与人文的互动关系。从“大同”到“小异”,叶老师的课程设计展现了跨学科学习在深化生态认知、培养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p> 引领:三种样态,一条路径 <p class="ql-block"> 活动尾声,武汉市科学教研员易传发老师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样态与实施”为题作总结发言。他系统剖析了三种典型样态:基于生活实际,从江滩、隧道等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形成学习专题;基于教材改编,以终为始,以作品产出驱动概念建构与实践迭代; 学科连接融合,如科学与语文融合,助力学生多维理解。</p><p class="ql-block"> 易老师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表现性评价、合理规划进程,并鼓励教师“以生态为课堂,以问题为课题”,持续探索教育创新的可能。</p> 尾声:让生态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以江滩为卷,以智慧为笔,共同描绘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生动图景。”杨燕主任在结束时谈到,“让我们将今天的收获带回校园,让‘长江生态保护’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终成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 活动在掌声中落下帷幕,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当教育走出教室,当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世界里,知识的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守护长江、守护自然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 范诗婷、刘 畅</p><p class="ql-block">图片: 张 琳、朱业峰</p><p class="ql-block">编辑: 黄 晶</p><p class="ql-block">审核: 刘捷飞、杨 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