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9日,江苏省第八批传统村落拟公示名单公布,茅庄村赫然在列。为庆祝这个久违了的荣誉,茅庄村“两委”借此东风决定在年底之前为民办三件实事:1是在茅庄村东口建造一座体现传统村落的牌坊;2是把村东两条进村的已破损的水泥路面黑色化;3是把安桥西侧,向北通往庆丰闸坝堤的河埂取直拉平建成机耕路,这样使村中的道路形成闭环。</p><p class="ql-block"> 茅庄是个经济薄弱村,想要办成这三件实事依靠集体的力量是难上加难,必须借助外援和民间之力。一场有政府引导,白兔商会笪远德会长动议,茅庄村“两委”组织实施,南京大学笪素林教授和我,以及白兔中心小学原校长笪罗云老师等众多村民附议的捐资兴建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茅庄牌坊在这样的背景下呼之欲出姗姗而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牌坊——作为村庄的“名片”和“脸面”是访客对村庄的第一印象。 一个造型精美、气势恢宏的牌坊,能直接展示村庄的气象和底蕴。她象征着村落的集体荣誉和精神追求,能够增强村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向心力。</p><p class="ql-block"> 除了建造资金之外,第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选址问题。选址位置的分歧主要有两种,即安置在安桥的东侧还是西侧?经征求多方意见建议,最终大家达成一致,选择安置在安桥的西侧。原因有四:一是因为这里地势开阔平坦,空间大,有利于牌坊的稳固与展示;二是此处视野良好,出村见坊,过坊见桥,符合进村时先过桥再过坊再入村的传统属性;三是牌坊建在村东口,寓意紫气东来,安河环绕预示村里财源滚滚来;四是此地靠近河流,山水相依,更张显牌坊的古朴与典雅。</p> <p class="ql-block"> 确定了选址后,接下来就是设计牌坊的样式和规模,匾额、楹联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字体?请何人书写?包括楹联用何种颜色等诸多具体事宜。这些问题都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和数十次的修改。特别是楹联内容,我们专门成立了以笪素林教授为主创,笪罗云、赵剑平和我等四人组成的创作团队,创作的楹联多达十余副。匾额正面有:“茅庄 茅庄村 茅庄古村”等,匾额背面有“紫气东来 钟灵毓秀 人文渊薮 笪氏故里”等供大家选择,楹联的创作围绕茅庄的历史、人文、风土、传闻、趣事展开,创作的楹联有:“溯宋元明清青史长留贤德政 览书画文哲仙乡自有圣明师”,“笪氏千年一脉人文渊薮远 古村百代九曲安河水韵长”,“拔云银杏参天阅尽沧桑事 松雪御砚凝墨蕴藏古今香”,“龙蟠凤翥千载祥云萦福地 耕读传家一村文曲耀华天”,“安山抢月三十六巷藏星斗 凤仪东望七十二堂颂古今”,“脉起安山古井涵星讴沧桑 堂开阆苑青灯映卷写风骨”,“安河环抢唐宋月 古井长涵天地春“,“三十六巷藏星斗 七十二堂颂古今“,“明桥宋井沧桑证 御砚银杏雅韵传”,“明桥宋井映明月 御砚银杏证千秋“ ,“艹泽锋芒承古韵 矛开天地启新篇”,“艹色青青连古道 矛光熠熠照今门”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终我们在建筑上采用传统的三间四柱五楼式结构,以花岗岩为主要材料,雕刻精美的图案和文字。牌坊正面匾额镌刻村名“茅庄“二字,背面匾额镌刻“笪氏故里”。正面两副楹联第一副:上联:“龙蟠凤翥 千载祥瑞萦福地”,下联:“礼耕乐读 一村文曲耀华天”;第二副:上联“评贤政 无出白菜县令”,下联”论书画 莫过江上外史”。背面楹联第一副:上联“脉起安山 古井涵星阅沧桑”,下联“堂开阆苑 青灯映卷书风骨”;第二副上联“三十六巷藏星斗” ,下联“七十二堂颂古今”。两块匾额集字笪重光真迹,正面两副楹联有茅庄村民当代书法家赵剑平书写,背面两副楹联集字而得,以《圣教序》为基础,分别集取了赵孟頫、米芾、董其昌等人的字样。两块匾额和四副楹联都配有赏鉴,它们基本反映出了茅庄的历史、人文、趣事与传闻。</p> <p class="ql-block"> 此次募捐,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茅庄本村企业老板们首先捐助,在外工作、创业的茅庄子弟紧随其后慷慨解囊,许多村民自发的到村委会献上爱心。这次捐款参与度之广,踊跃度之高,捐款数额之大在茅庄历史上前所未有,单笔最高捐款达5万元(句容华冠服帽厂笪革生厂长)。从发动到10月31日不到两个月时间,总捐款近60万元,现在捐款还在持续着……</p><p class="ql-block"> 相信,茅庄牌坊必将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和其它村的村民前来参观。而那些在外打拼的本村游子及全国各地的笪氏子弟回到家乡时,也会特意来到牌坊前瞻仰品赏、留影纪念,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和那种重回故里的归属感。茅庄牌坊不仅仅是一座传统建筑,它承载着茅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茅庄的村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未来的发展中,茅庄人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与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努力把茅庄建设成为更加美丽富饶的新家园!</p> <p class="ql-block">第一副:</p><p class="ql-block">上联:龙蟠凤翥 千载祥云萦福地</p><p class="ql-block">下联:礼耕乐读 一村文曲耀华天 </p><p class="ql-block"> 赏鉴:茅庄村势素有“龙蟠凤翥”之称,“由北向南蜿蜒起伏,势如行龙”,“安山碧,安河环,势远形深,气之府也”,整体造型呈凤凰展翅之姿,尽显传统中国“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和发展理念。这副楹联紧扣茅庄村的地域特色与人文传统。上联着眼自然环境,以“龙蟠凤翥”呼应村势形胜,尾句升华千年祥瑞;下联关注人文传统,以“礼耕”对“乐读”将农耕活动提升至文明高度,强调了物质与精神共荣的大家气象。“文曲耀华”既暗合茅庄世代英才群星璀璨,又彰显文化自信。“蟠”“翥”“萦”“耀”等动词精巧传神,平仄对仗工稳,龙凤意象与天地格局相映成趣,完美呈现古村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p><p class="ql-block">第二副:</p><p class="ql-block">上联:评贤政 无出白菜县令</p><p class="ql-block">下联:论书画 莫过江上外史</p><p class="ql-block"> 赏鉴:此联通过对村史标志人物的赞誉,凸显茅庄的精神品质和人文标识。上联指笪继良:清廉爱民,勤政善治,政声斐然。下联指笪重光:书法绘画名家、书画理论大家,书画作品备受推崇,学术著作“津逮后学,识者以为度尽金针”,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着极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第三副:</p><p class="ql-block">上联:脉起安山 古井涵星阅沧桑</p><p class="ql-block">下联:堂开阆苑 青灯映卷书风骨</p><p class="ql-block"> 赏鉴:千年茅庄历尽沧桑,多次遭劫;茅庄子弟忧民报国,前有笪净之、笪深济民医疾,后有笪僖、笪贵、笪孟容、笪家熙抗暴安民,可歌可泣。上联着重“史之沧桑”,从安山龙脉起笔,以宋朝古井坐实千年沧桑。下联强调“人之风骨”,以“堂”呼应,用“青灯映卷”点明读书报国、经世济民的情怀,“风骨”对应“沧桑”,是对茅庄杰出子弟的赞誉。“古井涵星”。“井”为宋井,“涵”意倒映、包容,“星”指星月。古井见证了茅庄千年沧桑。“堂”为“祖堂”、“学堂”,意茅庄重视祖训与操守,品端行正,崇尚风骨。第四副上联:三十六巷藏星斗下联:七十二堂颂古今赏鉴:该联从村庄的空间构造和生活志趣的融合上凸显茅庄特质。千年以来,茅庄建筑设施,就着地势,精巧布局,三十六巷描绘了巷道纵横如星罗棋布的布局,另有乾坤,体现了茅庄古人的建筑智慧,又隐喻村民如星辰般各具光彩,暗指宗族中历代贤能之士。七十二堂错落有致,通过祠堂数量强调宗族延绵不绝,祭祀传统与家风传承跨越千年。“三十六巷,七十二堂”也充分体现了在茅庄村居住的所有姓氏间的和睦、和谐、包容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第一、三副为宏大叙事:第一副,天人意象、气势恢宏;第三副,历史纵深、人文风骨。第二、四副为细节描摹:第二副,标志人物、突出功德;第四副,村庄营造、生活趣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