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逢秋聚贤才,滇教逐光启新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25年11月3日上午9时,由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承办的"2025年云南学校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古都西安隆重举行。来自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10所学校共60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为期7天的研修之旅,以专业成长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师大教师干部培训学院副主任王月红老师主持了开班仪式,陕师大干部学院陈茜主任做了培训主题讲话,云南昆明市西山区海口建磷中心学校崔庆华副校长做了学习主题讲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班仪式后,全体学员到图书馆照了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瑞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她以《如何从日常教学中提出科学研究问题》为题,以思想者的姿态,抛出震撼一问:“数智时代,教师科研能力构建和提升——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需要亲自做科研吗?”此问如石击水,在老师们心中漾开层层思辨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老师并未简单否定AI工具的强大,而是犀利剖析其本质:AI的根基是冰冷的数据海洋,而教育的灵魂,永远跃动于有温度的人心之间。她警示道,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使研究陷入“表层的效率狂欢”,反令“真问题”失焦,最终模糊了研究的主体——“究竟是我们驾驭AI,还是AI在无形中规训着我们?”这一问,直指科研者主体性的存续命题。郭老师强调,数智时代的科研,更需“人”的深度在场——是教师敏锐的问题意识,是人文情怀的烛照,是对教育复杂性的深刻体察与伦理坚守。唯有如此,AI才能真正成为教师手中那把打开智慧之锁的钥匙,而非替代思考的冰冷模具。此间箴言,如暮鼓晨钟,为老师们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了科研的伦理坐标与价值航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训首先从思想层面厘清了教科研的本质,解决了“为何研究”与“研究什么”的根本问题。科研源于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郭瑞迎老师在“数智时代教学科研能力的构建与提升”中指出,科研并非高不可攀,其本质是解决工作中效率低下问题的自觉行动。他鼓励教师珍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工作中的“特色”与“亮点”汇总提炼,转化为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明确价值的基础上,培训重点传授了将日常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以贴近基层的互动方式,展示了一条清晰的实践路径:从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小问题点”抓起,通过实践、观察、学理逻辑,形成“实践线”,最终构建起“体系面”,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通过对研究问题的系统梳理与教学问题的有效整合,提供了一套适合基层教师的论文写作范式,为我们将模糊的困惑转化为清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力工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的最终成果需要以规范的文本形式呈现,培训的最后环节聚焦于论文的写作与表达。框架化写作,逻辑化表达: 郭瑞迎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分享了极具操作性的论文写作方法。她从拟定题目、细化标题、规划段落、明确方法与结论等方面,一步步拆解,让我们对论文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关系有了明晰的认识,有效解决了“如何下笔”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严文法,科学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化学课程中心主任、科学课程中心副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教育部高中教师远程研修课程团队专家成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严教授以《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为题,分别从思维型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实施和思维型教学的问题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辅以丰富实例,深入浅出地将理论与课堂实际开展相结合,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操作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严教授从为什么要实施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出发,介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去往何方,思维型教学理论的要义以及思维型课堂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他重点从“思维型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思维型教学情境设计的要求”“思维型教学问题设计的要求”“思维型教学方法设计的要求”“思维型教学应用迁移的要求”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思维型课堂的构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严教授还强调教师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的权利。文学评论中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每一个读者即使面对同样的文本也会建构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对于教师而言,即便使用的是具有同样文本的教材,但因面对的对象不同、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不同、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教学风格不同,教学必然是有差异的。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重新解构和二次加工,可以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增删,可以借鉴老人教版、可以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心同行同学习,且思且悟且提升。我们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共同关注思维型教学,共享思维型教学的创新研究,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助力思维型教学在学校落地开花,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