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魅力湘西、边城、城投山三日行</p><p class="ql-block"> 一一从古镇烟火到千年文明</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日的上午我们一行十人分乘两车,从公安县向着湖南的山水深处出发。四个小时的车程里,窗外的景致从平原田野渐变成层叠山峦,等导航提示“已到达芙蓉镇时,时针恰好指向下午三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落脚点是景区内的“家湘小厨”,一楼是餐饮,二楼至四楼是住宿。老板热情地接待我们,一边麻利地办理入住手续,一边主动提出带我们去买景区门票。一行人拎着行李登上旅店顶层房间,推开门的瞬间便被眼前的景象绊住了脚步——整片景区的吊脚楼错落排布在视野里,黑瓦木楼依山而建,像一幅立体的湘西画卷,尤其期待夜幕降临时的灯火璀璨。</p> <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后,我们便揣着好奇走进景区。午后的石板路上满是热闹气息,穿民族服饰的姑娘提着竹篮走过,路边摊位飘着姜糖和木锤酥的甜香,偶尔还能听见吊脚楼里传来的苗歌。不知不觉逛到五点多,我们回到旅店一楼用餐,特色鱼鲜得能尝出江水的清甜,腊肉炒酸笋的咸香裹着笋尖的脆嫩,几个人喝着酒谈天说地,把旅途的疲惫都浸在了笑声里。</p> <p class="ql-block">七点刚过,景区的灯光渐渐亮起,我们沿着石板路向表演区走去。瀑布上的灯光随着水流变幻色彩,将水雾染成斑斓的锦缎,吊脚楼的木窗透出暖黄灯光,与夜空里的星子相映成趣。芙蓉镇的实景歌舞表演《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有众多精彩节目:《王者乾坤》:在芙蓉镇摆手堂前,金鼓动地,再现了敌军压境、壮士出征、对垒破阵、欢庆胜利等场景,还融入了“穿云箭”烟火特效,极具戏剧性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梯玛祈福》:梯玛祭祀时,头戴法帽凤冠,身穿八幅罗裙,手持八宝铜铃,边舞边唱,祈求先人安宁、后人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集诗、歌、乐、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酉水号子》:生活在酉水畔的土家族人以放排为业,他们齐心合力与险滩斗争,长篙翻飞,闯滩冲浪,号子喊出土家男儿的阳刚与倔强。</p><p class="ql-block"> 《哭嫁歌》:哭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土家族哭嫁歌以“哭”代言,亦歌亦泣,若悲若喜,充满了恋亲恩、伤离别的哀婉,也表现出土家妇女对婚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此外,演出还包括土家族打溜子、摆手舞、首日行程也在这份浪漫中收尾。</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们专程赶往刘晓庆米豆腐店——这家因电影《芙蓉镇》闻名的小店,老板已守着灶台经营了三十多年。我是第三次来,熟悉的味道依旧没变:米豆腐滑嫩爽口,浇上肉末、榨菜和酸萝卜,一口下去满是湘西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吃过早餐,我们驱车前往“一脚踏三省”的边城,天公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给山水蒙上了一层薄雾,让沿途风光更添几分诗意。抵达后选择“半夏时光旅店”,干净整洁的房间让人卸下旅途的奔波。放下行李,我们第一站便去了三省交界的黔东南第一门大桥,在刻着“川湘黔”的打卡牌前笑着合影,随后过桥到重庆一侧,吃了顿地道的麻辣火锅,鲜辣的滋味瞬间驱散了雨天的微凉。</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在翠翠拉拉渡口乘上游船,25元的船票便能饱览湘西、贵州、重庆三地的风光。江水缓缓流淌,两岸的青山云雾缭绕,仿佛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从拉拉渡口乘船往江心望去,翠翠岛便像一块温润的碧玉,静静卧在酉水之上。踏上小岛的石板路,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翠翠的雕像——她身着朴素的湘西布衣,身姿轻盈地立在岛中央,双手捧着一束不知名的野花,花瓣仿佛还沾着晨露的湿润。雕像脚下,一只小黄狗昂首蹲坐,眼神灵动,像是正陪着翠翠等候归人,将沈从文笔下那个纯真灵动的少女形象,永远定格在了这方山水间。</p><p class="ql-block">绕岛漫步片刻,便会发现不远处立着一座观景台。拾级而上,站在台顶的瞬间,“一脚踏三省”的壮阔便全然铺展开来:脚下的酉水向远方蜿蜒,左侧是湖南的青山叠翠,右侧是重庆的炊烟袅袅,极目远眺处,贵州的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风拂过脸颊,耳畔似能听见翠翠的歌声在山水间回荡,这一刻,边城的温柔与诗意,都化作了眼底最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沿江边回来,走进沈从文旅居地,木质老屋保留着先生生活过的痕迹,书桌上的旧稿纸、窗边的竹椅,仿佛还能窥见他伏案写作的身影;随后又来到刘邓大军指挥所旧址,斑驳的墙面、陈列的旧地图,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让我们在山水之外,又触摸到了边城厚重的人文底色。</p> <p class="ql-block">等逛完这些地方,时针已指向下午五点多,暮色悄悄漫过边城的石板路。我们循着当地人口中的推荐,找到一家藏在巷子里的酒店吃晚餐,最让人期待的便是招牌菜“一锅煮三省”。当热气腾腾的铁锅端上桌时,香气瞬间漫满餐桌——锅里躺着湖南的鲜鱼,肉质紧实带着江水的清润;重庆的豆腐吸饱了汤汁,咬开满是豆香与鲜味;贵州的酸菜则带来清爽的酸意,中和了鱼肉的醇厚,三种风味在锅中交融,一口便尝尽川渝湘三地的特色。除此之外,腊肉炒笋子依旧下饭,脆嫩的笋子裹着腊肉的油香,还有几道当地农家菜也格外爽口,一行人围着热锅谈笑着,把边城的夜晚也吃得暖意融融。</p> <p class="ql-block">第三日的晨光穿透边城的薄雾,为江水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我们收拾好行李,向着湖南城头山遗址驶去,车轮碾过乡间公路,窗外的景致从山水画卷切换成开阔的田野,仿佛在为我们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临近正午,抵达城头山遗址时,阳光恰好驱散了最后一丝晨雾。我们来到景区附近一家极具特色的酒店用餐。餐厅的装修融入了不少农耕文化元素,木质桌椅搭配着墙上挂着的老农具,氛围感十足。午餐的菜肴更是丰盛又地道,既有当地农家自种的时蔬,又有以城头山周边食材烹制的特色菜,每一口都透着新鲜与质朴。</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我们走进景区,六千多年前的文明痕迹扑面而来:我们在文溪文化遗址展区驻足,看着玻璃展柜里的陶器碎片与石器,想象着远古先民在这里耕作、生活的场景;在稻作文化区,陈列的古稻种、粮种样本更是让人惊叹——这里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址之一,脚下的土地曾孕育出中华文明早期的农耕智慧。我们沿着遗址步道缓缓行走,触摸着夯土城墙的纹理,听着讲解员讲述先民筑城、种稻的故事,半天时光就在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中悄然流逝。</p> <p class="ql-block">田园风光:城头山周边是一望无际的澧阳平原,这里秋天有金灿灿的稻田、春天有金黄色的油菜地,还有形态各异的果园,构成了秀美的田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稻草艺术造型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有稻草编织成的巨型稻草人、魔幻城堡、恐龙等艺术造型,这些造型独特可爱,为外围风景增添了一份童趣和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时期墓葬出土文物 :下图展示的是大溪文化时期(距今6300-5300年)墓葬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碳化稻谷 :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碳化稻谷,距今5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第二期环壕内出土的大米(复制品) :城头山第二期环壕内出土的距今5600-5300年大米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完古城遗址,一行人一边走一边回味着三天的旅程——从芙蓉镇的烟火、边城的诗意到城头山的厚重,这场湘西风韵行,早已成了心底难忘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