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成都植物园<b>芙蓉园</b>是成都市以芙蓉花为主题的特色园区,集中展示了成都作为<b>“蓉城”的市花文化</b>。</h1><h1><br></h1><h1> 芙蓉园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种植了20多个品种、1000余株(丛)芙蓉花,包括<b>锦绣紫、百日华彩等自研新品种,以及醉芙蓉、单瓣红</b>等传统名品。园内通过科技手段将芙蓉花期从传统的9-10月延长至5-11月,实现了“秋日拒霜开盛夏”的景观效果。</h1><h1><br></h1><h1> 更可喜的是,园方正在举行<b>《2025年芙蓉文化节》</b>,园中设立了一个关于芙蓉花的科普园地。游人在赏花打卡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很多有关木芙蓉的知识。科普园地介绍了三十年来开展木芙蓉科研的的成果,以及培育出的七种名优芙蓉花新品种。并就<u>芙蓉与成都市的历史渊源,木芙蓉的价值,芙蓉花的象征寓意,芙蓉花与小说杂文,芙蓉花与戏曲</u>等方面给出了权威的释疑解惑。</h1> <h1><b>芙蓉园在植物园中的位置</b></h1> <h1><b>成都植物园西大门</b></h1> <h1> 西大门前面有一条铁道穿过,铁道的一侧,一大丛芙蓉花开得正旺,像是在给游人传递园内芙蓉花已经盛开的消息。</h1> <h1> 进入西大门,门内的小广场上立着宣传植物园<b>《2025年芙蓉文化节》</b>活动的标识牌。</h1> <h1> 今天下午天气不错,慕名前来观赏芙蓉花的游人熙熙攘攘。</h1> <h1> 进园后就直奔植物园内的<b>芙蓉园</b>,由于整个园中一千多株芙蓉树都分布在一个沟中带坡的<b>山谷</b>中,种植<b>面积达到18000平米</b>,因此这里实则是一个<b>芙蓉谷</b>。乍一看,芙蓉谷最低处的步道上站着一头梅花鹿,很好奇植物园里怎么还圈养有动物呢?仔细看才发现,这头鹿是一个用木头制作的<b>“植物鹿”造型</b>。</h1> <h1> 梅花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长寿、福禄双全以及权力地位,是深受喜爱的瑞兽。“植物鹿”造型以芙蓉谷为背景,像是特意为给芙蓉文化节造势而制作。就在鹿鹿的附近,一堵趴着一只石龟的“城墙”之上写着《国家芙蓉种质资源库》几个字,原来这里是植物园建立<b>芙蓉种质资源库,</b>将其名称融合在成都市花标志的“<b>龟画芙蓉</b>”造型上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h1> <h1> 旁边立着的一块牌子,向游人介绍了在百度地图上标示为<b>“龟画芙蓉”</b>的有关传说:据说还是在战国时期,<b>秦将张仪</b>领兵灭了古蜀国后,就在成都这个地方建城。初建城时,地基不稳,屡建屡塌,城墙总是筑不好,后来出现一种龟,引路建城,城墙就再也没有倒塌过,而<b>神龟指引的路线就是一朵芙蓉花</b>,蓉城乃由此而生。</h1><h1> 至于“蓉城”的名字出自“<b>芙蓉护城</b>”的说法,对多数成都人来说更是耳熟能详,此处不再展开。</h1> <h1> 接下来,我开始沿着有些坡度的步道进入芙蓉谷。道口路边的水池旁有一个亭子被芙蓉花所包围,颇有几分优雅。</h1> <h1> 园内小道呈网状,以便于赏花的游人与芙蓉花零距离接触和拍照。</h1> <h1> 随着进入坡度变陡的沟边,芙蓉树变得密集起来。</h1> <h1> 这里是芙蓉谷最低处,谷底的芙蓉花树,相对矮小,但一丛丛的花树开出来的花朵却也十分密集、艳丽。</h1> <h1> 站在小沟里往坡上看去,遍山的芙蓉花夹杂在绿色灌木之中,因为刚下过雨,花丛中的土路太滑,只好沿着坡边的人行道往上爬,一边行走一边赏花。</h1> <h1> 沿着坡上的一条横道绕到芙蓉园的西侧边沿,道路左边已经是长满乔木的密林。</h1> <h1> 再次进入园中,芙蓉谷的半坡上有一座没有盖顶的红房子,远远的就听见那边传来孩子们的笑声。</h1> <h1> 几个小朋友正在玩着拼花游戏,拼出了一朵名叫“秋云”的硕大的芙蓉花。</h1> <h1> 房子正中有一丛开满花朵的芙蓉树,这里是园中的<b>科普园地</b>。内容非常丰富,信息量很大,此处摘录一些重点内容分享如下。</h1> <h1> 我们通常所说的<b>芙蓉花</b>,又名<b>木芙蓉</b>,还有<b>三变木莲、拒霜花</b>等别称,为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大色丽,花瓣有<b>单瓣、半重瓣和重瓣</b>三种,皆花朵比比,一树烂漫。花期从夏天可以开到冬天。清姿雅质,是中国传统的观赏花卉,其中<b>四川是木芙蓉最重要的分布区</b>。</h1> <h1> 芙蓉系<b>木本植物</b>,又因其生于陆地,故名“<b>木芙蓉</b>”;多数情况下,花晚秋始开,霜侵露凌却风姿艳丽,因而又名"<b>拒霜花</b>";别名三变花,是因为其花瓣内的花青素会<b>随着温度和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b>,花朵清晨初开时是洁白的,午后转为粉红色,下午逐渐呈红色,到花朵闭合凋谢时,颜色呈深红色,故称之为“<b>三变芙蓉</b>”或“<b>醉芙蓉</b>”。</h1> <h1> <b>木芙蓉的价值</b>,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b>生态价值</b>,芙蓉树可固土护坡,净化大气;其次是<b>观赏价值</b>,芙蓉春季枝头嫩绿,夏季绿叶成荫,秋季花团锦簇,冬季扶疏枝干,四季各有风姿和妙趣;第三<b>经济价值</b>:木芙蓉的皮茎含的纤维可用作纺织、制绳和缆索的原料,也可造纸等。唐代才女薛涛在成都用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成精致的“薛涛笺”;第四<b>药用价值</b>:木芙蓉的花、叶、根富含黄酮酣、金丝桃甙、菊糖甙、酚类、还原糖等药物成分。均客如云送。本草纲目言其“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h1> <h1><b> 木芙蓉的象征寓意:(1)“</b>富贵荣华”,其音与富、福、荣、荣华相近,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了荣华富贵的吉祥含义;(2)“清姿雅质”,是说它的姿态高雅,独殿众芳(3)“拒霜高洁”,木芙蓉比菊花更奈霜寒,有诗云:堪与菊英称晚节,爱它含雨拒清霜。(4)“希望和生命无穷”,其花枝不断繁殖生长,整株植株的花期长,宋人将其此特性描述为:孤芳托寒木,一晓一翻新。象征着新的希望和生命的无穷。</h1> <h1> <b>木芙蓉与成都的渊源</b> 成都是一座“城址不改三千载,城名不改二千五”唯一城市。成都和芙蓉花的历史渊源也是如此,任凭斗转星移,却不改花香依旧。这段渊源起于战国时期,深植于大唐盛世和五代时期,一直到现在,世间都流传着关于这座城市与这朵花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h1> <h1> “龟画芙蓉”始于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薛涛笺”产生于唐代;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下令在城墙遍种芙蓉花,每到秋天芙蓉四处盛开,成都从此有了芙蓉城的名字;清乾隆五十四年,四川总督李世杰为恢复成都往日胜景,“命有司于内外城隅遍种芙蓉”,重现成都昔日芙蓉花开“四十里锦绣”的壮丽景象。</h1> <h1> 1983年5月26日,成都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正式命名芙蓉花为成都市市花。</h1> <h1> 2021年9月7日,发行了《木芙蓉》<b>特种邮票</b>,一套四枚。人们通过特种邮票可以感受方寸之间的成都“市花”如何争艳。</h1> <h1> 前面提到,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芙蓉种质资源库。从1986年到2022年的三十多年里,植物园的科研团队一直以来不断开展对木芙蓉的专题研究及应用课题,包括芙蓉研发平台建设、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培育、新优品种繁殖技术研究、新品种适应性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h1><h1> 他们的研究成果极大的丰富了木芙蓉的品种,其中7种芙蓉新品种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下面以图片形式列举如下:</h1> <h1><b>锦绣紫</b></h1> <h1><b>金秋颂</b></h1> <h1><b>金秋红</b></h1> <h1><b>百日华彩</b></h1> <h1><b>彩霞</b></h1> <h1><b>锦蕊(上图) 锦碧玉(下图)</b></h1> <h1> 实地拍摄的木芙蓉新品种——<b>锦蕊</b>(一朵),识别特征:杯状花冠,单瓣,粉红色,花朵平均直径10cm、</h1> <h1>实地拍摄的木芙蓉新品种——<b>锦蕊</b>(整株)</h1> <h1>离开“红房子”,继续往谷坡上赏花。</h1> <h1> 坡度渐渐变得大了些,小沟中间的小道,因为路滑,不敢贸然前行。</h1> <h1> 回到一条小山脊的步道继续往上走,小道开始由缓坡步道变成了台阶,往高处看,大片的乔木林进入眼帘,意味着芙蓉谷快要到了尽头。</h1> <h1> 沿途拍了一些小沟边的景致,一丛一丛的芙蓉花连成了片,</h1> <h1> 满眼的粉红夹带一些紫红,这里面或许就有前面介绍的锦绣紫或金秋红等新品种。</h1> <h1> 花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终于爬上了芙蓉谷顶端的一个观景台。观景台后面是一个可供游人休息的长方形亭子。</h1> <h1> 顾不上休息,凭栏观赏来时穿过的芙蓉谷,那真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芙蓉花醉了(花丛中有许多“醉芙蓉”),人也醉了!</h1> <h1> 从谷底中间往下看,整个芙蓉谷纵深长度(按投影距离)应该在150余米,而宽度(也就是沿等高线方向)在100米到50米之间,下宽上窄。</h1> <h1> 美中不足的是,看往山下的视线,被谷地左坡生长着较高树木的林子给挡住了。</h1> <h1> 往谷地右边看,还能看到刚才停留过的“红房子”的屋顶。</h1> <h1> 镜头继续转向沟的右侧,芙蓉花开得最密的地方恰恰是山沟的位置,沟的北侧,也就是芙蓉谷的边界附近,与之相邻的是一大片繁茂的乔木林。</h1> <h1> 实际上,此处观景台并非植物园的制高点。离开观景台,沿台阶登上一个平台,导游图上将该景点标示为“百卉园”。平台中心部位是一个面积不大的扇形小湖。湖的东岸边又出现了芙蓉花的身影。</h1> <h1> 站在伸向湖中心的曲桥上拍下了这张照片,芙蓉花丛紧挨着一个小方亭,距离不远处,一叶小舟静静的停在岸边。就在这个静怡的小湖旁,结束了我的芙蓉谷的赏花之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