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鄂西北紫金镇378.4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矗立的电杆如忠诚哨兵扎根山脊,穿梭的银线似生命脉络贯通林海。</p> <p class="ql-block">这里,20余万群众的万家灯火,由一位身着“电力蓝”的青年默默守护。他就是黎小龙——从前驻守上海的武警战士,如今入职于襄阳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谷城分公司,现担任国网谷城县供电公司紫金镇供电所的台区经理兼安全员。</p> <p class="ql-block">这位1996年出生的中共党员,用三年时间完成从“保家卫国”到“守护光明”的蜕变,以军人本色扛起电力担当,在深山密林中书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的奉献之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营铸魂:电力新兵的“破茧之路”</p> <p class="ql-block">对黎小龙而言,五年军旅生涯炼就的“能吃苦、不服输”品格,是他踏入电力行业最珍贵的“行囊”。</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退伍后,他于2022年9月入职襄阳市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谷城分公司,面对爬杆蹬杆、线路运维、系统操作等全新领域,这位曾经的武警战士从零开始,开启了电力人的“破茧之路”。</p> <p class="ql-block">入职培训的6个月里,30米高的电杆成了他的“战场”。爬杆训练是公认的“硬骨头”,学员们常练到手臂酸痛、双腿发抖,有人甚至因恐高中途放弃。但黎小龙凭借部队锤炼的体能与胆识,一次次系紧安全绳向上攀登,手掌磨出血泡就缠上胶布,手臂酸得抬不起就用热水敷一敷,第二天依旧准时出现在训练场。</p> <p class="ql-block">“当兵时能扛住武装越野的强度,这点苦不算啥。”他朴实的话语背后,是训练服上反复浸透又晒干的汗渍,那是他最亮眼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白天的训练结束后,黎小龙的宿舍灯光总是最后熄灭。他捧着《配电线路运维规程》《安全工作规程》逐页钻研,书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画满的示意图,都是他追赶进度的“加速器”。</p> <p class="ql-block">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就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追着老师傅请教;碰到复杂的线路图纸,他就对照实物反复琢磨,直到把每一条线路走向、每一个设备参数都刻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紫金镇供电所的工作强度远超预期。全所仅15名员工,要负责378.4平方公里辖区的电力运维,人均服务范围超25平方公里。辖区内村落分散在深山各处,多数道路崎岖狭窄,车辆无法通行,只能靠步行穿梭山林。</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样的挑战,黎小龙从无抱怨,白天跟着老师傅跋山涉水,把每一处杆塔位置、每一段线路隐患都记录在巡线本上;傍晚回到所里,他又主动整理当天的巡线数据,分类标注需要重点关注的线路段落。</p> <p class="ql-block">凭借这份执着与坚韧,黎小龙入职仅一年就从“电力新兵”蜕变为业务骨干。</p> <p class="ql-block">2023年,他被任命为工作负责人,统筹运维、服务与营销工作,还主动牵头组建无人机运维班组,为山区巡线寻找新出路,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技术破局:无人机撑起“安全伞”</p> <p class="ql-block">“就怕我退休了,没人记得这些路了。”老师傅岑道明的一句话,道出了山区电力人的“传承焦虑”,也深深烙印在黎小龙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初任安全员时,他负责5个村、1800多户群众的用电服务,覆盖60多平方公里区域。</p> <p class="ql-block">为摸清线路走向,他跟着岑师傅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沟,光是绘制完整的线路分布图,就花了整整两个月。而2023年4月的一场暴雨抢修经历,更让他坚定了“用技术改进行业”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6点多,暴雨如注,10kV紫官联线白峪沟支线突发跳闸,白峪沟村及周边数个村落瞬间陷入黑暗。</p> <p class="ql-block">接到故障通知后,黎小龙与岑师傅迅速组队,扛着10多斤重的工具包驱车赶往现场。</p> <p class="ql-block">7点抵达白峪沟村委会后,前方通往线路的山路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车辆根本无法通行。“走,步行找!”岑师傅话音刚落,黎小龙就跟着师傅踏进了深山。</p> <p class="ql-block">雨水顺着衣领灌进衣服,很快便将两人的衣裤全部打湿,贴在身上又冷又沉。</p> <p class="ql-block">山区农户为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常在山路旁设置捕兽夹,两人只能一边小心翼翼地拨开杂草前行,一边用木棍探路,生怕不小心踩中陷阱。</p> <p class="ql-block">因出发仓促,他们没来得及吃早饭,肚子饿得咕咕叫,直到中午才在山间找到几颗野果,简单擦了擦雨水就塞进嘴里,只想着“早点找到故障点才是正事”。</p> <p class="ql-block">历经7小时跋涉,下午2点终于在白峪沟村后山的山坡上,发现故障原因一一棵枯死的松树因雨水浸泡,树干断裂后压断了输电线路。</p> <p class="ql-block">来不及休息,两人立刻投入抢修。岑师傅爬上电杆处理断线,黎小龙在地面递工具、拉导线。</p> <p class="ql-block">就在抢修即将完成时,黎小龙不小心碰到了旁边树上的马蜂窝,手背被蛰了两下,很快就红肿起来,刺痛感顺着手臂蔓延。“没事,忍忍就好。”他简单涂了点药膏,继续投入工作,直到下午4点线路恢复供电,看着远处村落重新亮起的灯光,两人才松了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这次经历让黎小龙深知传统人工巡线的弊端:效率低、风险高。2023年,他主动向所里申请赴武汉学习无人机巡检技术。</p> <p class="ql-block">培训期间,他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训练场,反复练习无人机组装、起飞降落、线路跟踪等操作,就连午休时间也在研究缺陷识别技巧。</p> <p class="ql-block">学成归来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同事开展培训,从基础操作到复杂地形巡线策略,手把手地传授经验。</p> <p class="ql-block">很快,紫金镇供电所无人机运维班组成型,无人机巡检技术在辖区内迅速推广。原本人工8小时才能完成的30公里线路巡检,用无人机仅需2小时就能完成,不仅能精准识别线路上的裂纹、异物等缺陷,还彻底避免了工作人员在复杂地形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p> <p class="ql-block">“以前巡线要翻山越岭,一天下来脚都磨破了。现在用无人机当‘千里眼’,坐在地上就能看清楚线路情况,效率提高太多了!”同事们的称赞,是对黎小龙创新付出的最佳认可。</p> <p class="ql-block">如今,操控无人机穿梭山林已成为他的日常,这架小小的无人机,为深山电力运维撑起了一把坚实的“安全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服务暖心:点滴善举聚温情</p> <p class="ql-block">“服务至上,群众诉求要第一时间解决。”这是黎小龙入职以来始终坚守的工作理念。</p> <p class="ql-block">他负责的片区五保户、孤寡老人较多,为了让这些特殊群体用上“安心电”,他特意制作了数百张“便民服务卡”,挨家挨户送到老人手中,卡片上印着他的电话号码和郑重承诺:“大爷大妈,家里电路有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我随叫随到。”</p> <p class="ql-block">花园村的五保户王大爷,是黎小龙重点牵挂的对象。老人独自居住在老旧土坯房里,子女都在外地,家里的电线还是十几年前装的,绝缘层开裂、插座漏电等问题突出。</p> <p class="ql-block">2023年夏天,黎小龙巡线时发现这一情况,立刻从工具包拿出新电线、新插座,免费帮老人更换。</p> <p class="ql-block">更换过程中,他还耐心地教王大爷安全用电知识:“大爷,这个插座不能同时插太多电器,下雨天要记得把电源总开关关掉,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他发现王大爷家的电费已经欠费,怕老人因停电影响生活,悄悄用自己的钱帮老人缴了费,只说是“供电所给困难老人的福利”,生怕老人心里过意不去。</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底,黎小龙为困难群众垫付的电费累计已超500元。有人问他:“你自己工资也不高,为啥还要帮别人垫电费?”他笑着回答:“这些老人生活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看到他们用上安心电,我心里也踏实。”</p> <p class="ql-block">除了垫付电费,他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孤寡老人检查线路,清理电表箱旁的杂物,有时还会帮老人捎带生活用品,“小黎师傅比亲人还贴心”成了群众口中的常语。</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初,冻雨来袭,冰冷的雨水落在电线上凝结成冰,导致紫金镇大面积倒杆断线,近万名群众面临“无电过年”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群众在年前用上电,黎小龙与同事们连续一周奋战在抗冰保电一线,每天清晨6点带着面包、泡面出发,直到凌晨才返回所里,一天工作时长超16小时。</p> <p class="ql-block">一天下午1点,黎小龙与两名同事在天子沟村巡线时,手脚早已冻得僵硬,肚子也饿得咕咕叫。看到路边一户村民家亮着灯(村民家用的是备用发电机),几人便想着上前借点开水泡碗面。</p> <p class="ql-block">可当村民张大叔得知他们是来抢修线路的电力工人时,立刻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屋里:“电工师傅们,这么大的雪天,你们冒着严寒为我们送电,到了家门口却只借开水泡面,这可不行!今天必须在我家吃顿热乎饭,要不然就是看不起我们!”</p> <p class="ql-block">盛情难却,黎小龙与同事们只好留在张大叔家。张大叔的妻子赶紧生火做饭,不一会儿,热腾腾的炒青菜、炖腊肉就端上了桌。</p> <p class="ql-block">饭后,黎小龙悄悄拿出100元钱递给张大叔,却被坚决拒绝:“你们为我们辛苦付出,我们请你们吃顿饭是应该的,怎么能要钱呢?”无奈之下,黎小龙只好将随身携带的几包泡面留下:“大叔,我们饭也吃了,这些泡面带着也是累赘,就留给您吧。”</p> <p class="ql-block">走出张大叔家时,看着夫妻俩站在门口挥手的身影,黎小龙的心里暖洋洋的。</p> <p class="ql-block">他深知,这份来自群众的认可,是对电力人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奉献无悔:青春之花绽深山</p> <p class="ql-block">黎小龙的家在170公里外的宜城市,开车需要3小时。自从2022年就职紫金镇供电所以来,他与家人聚少离多,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深山电力事业中。</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节前夕,大雪再次侵袭紫金镇,恶劣天气导致部分线路跳闸,供电所全员取消休假,投入到雪灾复电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而此时的黎小龙正忙着筹备年初六的婚礼,请柬已经发出,亲戚朋友也都通知好了。他看着同事们都在一线奋战,心里十分纠结:一边是亟待完成的复电任务,一边是早已确定的终身大事。他甚至做好了“被召回工作”的准备,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所长任伟主动找到了他:“小龙,你家在宜城,婚礼是终身大事,你安心回家筹备,你的工作我和所里的师傅们帮你顶着!”</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黎小龙能顺利举办婚礼,任所长还专门向县领导解释情况:“黎小龙家不在本地,现在要办婚礼,这个时候把他召回来不合适,他的工作我们能扛下来,保证不影响复电进度。”</p> <p class="ql-block">在领导与同事们的体谅和帮助下,黎小龙终于安心回到宜城筹备婚礼,顺利举办了仪式。</p> <p class="ql-block">婚后回到供电所,看着同事们因替自己分担工作而疲惫的脸庞,他感动不已:“所里的领导和师傅们就像家人一样,这份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p> <p class="ql-block">2025年,黎小龙的孩子出生了,可当时正值夏季用电高峰期,辖区内多条线路需要巡检维护,作为安全员的他根本走不开,只能通过视频看着手机里的孩子,满心愧疚却依旧坚守岗位:“没能陪在妻子身边,心里挺愧疚的,但群众用电不能断,我必须守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辛勤付出终有回报。2024年,黎小龙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先后荣获国网谷城县供电公司“优秀工作负责人”“营销管理先进个人”称号;在全县电力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中,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夺得一等奖,还被谷城县总工会授予“谷城县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2024年,他连续两年代表国网谷城县供电公司参加全市“百人百机万里”无人机巡检活动,凭借精准的操作与专业的缺陷识别能力,赢得了全市同行的认可与好评。</p> <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黎小龙操控着无人机穿梭在紫金镇的深山密林中,看着屏幕里清晰的线路影像时,总会想起部队首长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块好钢,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出自己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从武警战士到深山“电卫士”,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职业的华丽转身,以坚守与奉献,在银线与灯火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间,这位年轻的“光明守护者”,正以青春之光照亮万家灯火,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