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镜头百态人生(西安区老研会摄影基础知识探讨及应用)

温和天下

<p class="ql-block">時间:2025年11月3日</p><p class="ql-block">地点:西安区老研会</p><p class="ql-block">摄影:许建华</p><p class="ql-block"> 刘丽红</p><p class="ql-block"> 宁殿军</p><p class="ql-block"> 闫長林</p><p class="ql-block"> 孙正方</p><p class="ql-block"> 韩淑珍</p><p class="ql-block">编辑:温和天下</p> <p class="ql-block">那天阳光正好,洒进活动室的窗棂,照在宣纸的一角,墨香与光影交织。我坐在桌边,看几位老友提笔挥毫,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像在诉说半生故事。墙上的横幅写着“西安市老干部(老年)书画研究会”,字迹端正有力,仿佛也在记录一段段未完的岁月。这样的日子,安静却有分量。</p> <p class="ql-block">黑衣老者站在前方,手势轻扬,像在拨动时光的弦。他讲的是笔法,可听的人心里明白,那更是人生的起承转合。我们围坐一圈,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凝神细听,窗外城市喧嚣,屋内却如砚中墨水般沉静。摄影机悄悄架在一旁,镜头对准了这一幕——不是为了记录谁写得好,而是为了留住这份专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阳光穿过玻璃,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有人低头书写,有人举起手机拍下刚完成的作品,还有人翻看电子相册里的旧照。书法与手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并不冲突。我忽然明白,摄影不只是按快门,更是捕捉那些看似平常却动人的瞬间:一笔一画间的执着,指尖滑动屏幕时的认真。</p> <p class="ql-block">“辽源市西安区老干部(老年)书画研究会活动”——横幅下的我们,正用毛笔与镜头共同书写生活。有人画山,有人描水,墨色浓淡之间,是心境的流转。我举起相机,对焦一位老人微微颤抖的手,那不是虚弱,是岁月沉淀后的沉稳。快门轻响,定格的不只是画面,更是一份对美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文房四宝整齐摆开,像老朋友般默契地守候在侧。有人写完一幅字,轻轻吹干墨迹,又细细端详;有人与邻座低语几句,相视一笑。储物柜上编号清晰,一如我们井然有序的生活。而墙上那句“书画研究会活动日”,不只是提醒,更像是节日的宣告。我悄悄按下快门,拍下这宁静中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长桌旁,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却又被同一种气息连接着。有人蘸墨,有人调色,有人举起手机拍下同伴的作品。那一刻,摄影不再是旁观,而是参与。我们用镜头交换视角,用图像传递理解。原来,一张照片的意义,不在于多清晰,而在于是否拍出了那份“我们在”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黑白画面里,他盯着手机屏幕,她微微前倾,目光落在同一处。没有言语,却有默契。背景是纯粹的黑,仿佛时间也为之停顿。这让我想起,摄影中最动人的,往往不是色彩斑斓的风景,而是两个身影靠得最近的瞬间——哪怕只是共看一条信息。</p> <p class="ql-block">紫衣女子低头工作,镜片后的眼神专注得像在绣花。她手中的笔在纸上轻轻移动,仿佛怕惊扰了思绪。我不知她在写什么,但那神情,让我想起年轻时伏案读书的自己。有些专注,与年龄无关,只与心有关。我按下快门,想把这份沉静带回给未来的我。</p> <p class="ql-block">她坐在桌前,紫色毛衣衬得气色温润,笔记本摊开,手机静静躺在一旁。阳光柔柔地落在她的肩头,像一层薄纱。她时而写字,时而抬头思索,像在整理记忆的丝线。这样的画面,无需修饰,镜头一框,就是一首安静的小诗。</p> <p class="ql-block">他穿棕色外套,执笔如执剑,一笔一划皆有风骨。窗外高楼林立,屋内却似隐居山林。山水画挂在墙上,他笔下又生出另一片天地。我悄悄拍下他落款时的侧脸——那一刻,他不是老人,是一位仍在创造世界的匠人。</p> <p class="ql-block">黑衣老人再次站起,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有人准备笔墨,有人调整坐姿,像一场无声的仪式。我换了个角度拍摄,把讲解者、听讲者、墙上的画、窗外的光,统统收进画面。摄影教会我的,是如何用一个框,装下一群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茶香袅袅,电水壶轻鸣,有人低头看纸,有人轻声交流。红幅高挂,投影仪的光打在墙上,现代与传统在此刻握手言和。我拍下那杯热茶升腾的雾气,像极了我们心中不灭的热情——哪怕年岁渐长,仍愿为一点美而心动。</p> <p class="ql-block">宣纸铺满长桌,像一片雪原,等待墨色落笔。横幅上的字清晰可见:“辽源市西安老干部(老年)书画研究会活动日”。我退后几步,用广角镜头将整个场景纳入——低头的身影,挥毫的手,墙上的画,还有角落里静静充电的手机。这不只是活动,这是一群人用艺术与影像共同写下的日记。</p> <p class="ql-block">黑白影像中,两位老人并肩而坐,各自看着手机。储物柜上的数字沉默地编号着时光,墙上的横幅残缺却依旧可辨。他们不说话,却在共享某种只有他们才懂的节奏。我忽然觉得,摄影最深的意味,是让这些看似平凡的共处,变成可以回看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书画研究会活动日”的背景前,低头看手机,肩上的包还未卸下,像刚从路上赶来。可他的神情,是归家般的安定。我按下快门,想记住这种奔赴——不是为了比赛或展览,只是为了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喜欢的事。</p> <p class="ql-block">黑夹克老人凝视手机,橙色横幅在身后模糊成一片暖光。他看得很慢,像在读一封久违的信。也许那是一张老照片,一段录音,或是一句问候。镜头对准他低垂的眼睑,我忽然明白:摄影的意义,有时不是向外记录,而是帮人向内看见回忆。</p> <p class="ql-block">四位女性围坐,手机在手中传递,笑声轻起。桌上纸笔未动,可交流早已开始。山水画静静挂在墙上,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我拍下她们抬头微笑的瞬间——原来,最美的作品,未必挂在墙上,可能就在一次眼神交汇里。</p> <p class="ql-block">橙衣女子站在前头,笑容灿烂如秋阳,彩色围巾像一道流动的彩虹。她身后,紫衣女子戴着口罩低头忙碌。黑背景让色彩更加鲜明,也让笑容更具力量。我按下快门,想记住这份温暖——它不因年岁而褪色,反而在时光里愈发醇厚。</p> <p class="ql-block">墙上那幅山水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题字遒劲。我站定凝望,仿佛听见了松风与溪流。这样的画,是心迹的投射,也是岁月的回响。我拍下它,不只是因为美,更是因为它让我看见:即便步履渐缓,心中的山河,依然壮阔。</p> <p class="ql-block">三位女性低头看手机,紫衣、橙衣、戴口罩的,姿态各异却同样专注。她们或许在学新技法,或许在分享作品。墙上那幅画静静看着这一切,像在说:艺术从未远离,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生长。</p> <p class="ql-block">黑夹克老人笑着举起手机,白背景衬得笑容格外明亮。那不是摆拍的笑,是发自内心的轻松与满足。我拍下它,也记住了这个瞬间的启示:当我们用镜头记录生活,真正被照亮的,往往是自己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