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克成是我的大弟弟,在家排行老五,在他16岁时送他去当兵己是几十年的事了,今年他也已71岁高龄。昨天他打来电话,说今天要到常德来,我听了格外兴奋——兄弟俩已有好几年没见面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小时候,妈妈为了节省理发费,一直是亲手用剪刀给弟弟们剪头发,后来的老六也不例外。久而久之,剪出来的发型竟让他们透着几分女孩的秀气,再加上兄弟俩性子文静,瞧着比真姑娘还惹人喜爱。不知情的人,总羡慕我们家“儿女双全”。那个年代多子女家庭很常见,就像邻居徐家有老七、老八和九妹,冯家也有大佬儿、小佬儿和乖妹,可谁也想不到,在大姐之下,我们家其实是五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p><p class="ql-block"> 克成和小哥定居长沙,他爱人是位领特殊金贴的幼儿教师,原湖南卫视的李湘小时候就是在她班上启的蒙。弟弟远道而来,该怎么款待他呢?</p><p class="ql-block"> 如今请客吃饭,动辄几百上千的餐馆酒席随处可见,大家吃完抹嘴就散,省心省力,可我偏不喜欢这种方式。我始终觉得,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高血压、脑溢血、心梗、脑梗这些疾病,患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多半是没注意饮食健康(食品安全问题另当别论)。所以,我打定主意要用家宴招待弟弟,就算累点辛苦点,也要以身作则地呵护家人的健康。</p><p class="ql-block"> 要办家宴,得先把菜谱想周全,这样去菜市场采买才能有的放矢。凌晨五点多我就醒了,特意赶六点多的公交车去菜市场——好几道主菜都得趁早买、趁早做,不然赶不上午饭开席。</p><p class="ql-block"> 第一道硬菜是鱼头炖豆腐。鱼必须选湖里的鲢鱼,这样炖出来的汤才够白、够鲜,还没有鱼腥味。做这道菜有个正宗秘诀:煎好鱼后一定要加开水,不用放任何调料,煮出来的汤自然是浓郁的奶白色,等汤炖好后,再加点盐、香葱和大蒜提味就行。</p><p class="ql-block"> 第二道菜是土鸡炖板栗。板栗是我太太早些时候网购的,产自山东沂蒙山区。原本以为剥板栗壳是件麻烦事,没想到一个小技巧就轻松搞定:先把板栗放在菜板上用刀划个十字口,再用开水烫三分钟,趁热敷皮,效率特别高。五斤板栗,我们只用一个小时就处理完了,不过得分批烫煮,不然顾不过来。这道菜我是先把鸡炒香放进砂钵,再把板栗铺在鸡肉上,加水用中火慢炖,直到鸡肉软烂、板栗入味,香气扑鼻,特别适合长辈食用。</p><p class="ql-block"> 第三道菜是牛杂煲鸡蛋。牛杂是常德特色菜,我买了现成的牛杂,再把提前煮好的茶叶蛋放进去一同炖煮就行。这道菜之所以受常德人偏爱,关键是炖好后能借着浓郁的汤汁涮各种青叶菜,既暖心又热闹,正契合钵钵菜待客的真情与热情的常德民俗。</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茭白炒肉丝、炒火腿肠、炸藕丸、香菜拌木耳等家常小炒,再加上菜市场买的广式卤鹅和自制的甜品八宝饭,菜色也算丰富。</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餐桌空间有限,爆炒红菜苔、韭黄香干炒肉只能等开饭后再陆续上桌,凉拌凉薯、矮脚白菜则作为备用菜。家宴也得讲究“光盘行动”,可不能让央视倡导的节约理念变成空话。</p><p class="ql-block"> 这顿午饭,前前后后准备了五六个小时,大家却只吃了一个多钟头。克成和侄儿喝了一瓶酒,我因为身体原因只能作陪观看。不过没关系,为了家人的健康,为了能长久相伴,这份忙碌值得,当个“看客”也心甘情愿。</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