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老巷还浸着薄雾,豆浆摊的蒸汽便袅袅升起。张阿姨攥着刚买的热豆浆,和邻人唠起家常:“我家那小子急着考公,一年报了仨培训班、冲五个证,天天熬到后半夜,结果省考连面试线都没摸着。隔壁姑娘倒沉得住气,先把基础课啃透,今年稳稳闯进面试圈。”这巷陌间的寻常对话,竟与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箴言隔空共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逐句细品:于烟火日常中解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守常”智慧</b></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哲思从不是悬浮的空谈,而是扎根生活的箴言。他不直白说教“循序渐进”,却以“企者”“跨者”这两个具象动作,戳破“急于求成”的虚妄;又以“自见”“自是”等四种心态,道破常人最易陷入的认知误区——过度放大“自我”,反而会堵死“前路”。</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企者不立:踮脚求高,终难扎根。</b>“企”是踮起脚尖的逞强,看似一时高出旁人,实则脚下发虚,转瞬便会失衡。这恰如当下流行的“速成式努力”:学三天剪辑就奢望靠短视频变现,脚本粗糙、镜头混乱,粉丝涨了又跌;初涉理财便跟风炒股,连K线图的基本逻辑都未摸清,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本金缩水。</p><p class="ql-block"> 小区里的李哥就栽过这样的跟头。去年听闻网约车月入过万,他没打听平台规则,没核算油费、保养等成本,便仓促贷款买了车。结果每日奔波十二小时,扣除各项开支后月收入仅三千出头,还因疲劳驾驶屡次违章扣分。后来他沉下心向老司机取经,优化接单路线、错峰出行,如今收入渐稳,还能抽出时间陪伴家人。老子言“企者不立”,并非否定向上的追求,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高度,从来不是踮脚硬撑的虚浮,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的扎实根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跨者不行:大步求快,反易失足。</b>“跨”是急于求成的冒进,妄图一步抵两步,却因步幅过大扯住前行的脚步。这正如那些“一口吃成胖子”的执念:奶茶店老板小王,开业三个月见生意有起色,便急着开分店,结果新店选址失误、员工培训不足,不到半年就被迫闭店;教孩子写字的刘老师,为赶教学进度跳过基础笔画练习,直接教授复杂字形,反而让孩子对写字产生了强烈抵触。</p><p class="ql-block"> 反观街角那家十年老包子铺,老板始终坚守“现包现蒸”的原则,馅料只用当日新鲜食材,从不为求快而使用冷冻半成品。起初店里只有一张旧木桌,凭借扎实的口味和真诚的服务,熟客日渐增多,才慢慢扩大规模,如今两家分店每日清晨都排起长队。老子说“跨者不行”,并非反对进取之心,而是告诫我们:真正的速度,从来不是硬冲出来的匆忙,而是稳扎稳打积累的从容。</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自见者不明:固守己见,难窥全貌。</b>“自见”是画地为牢的固执,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无可挑剔,对他人的建议充耳不闻。就像我母亲曾为父亲治疗咳嗽,坚信“土方子比西药管用”,执意用生姜熬水饮用,谁知三天后咳嗽不仅没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后来去医院检查,才知道父亲是风热咳嗽,生姜性温燥,反而加重了病情。遵医嘱服药两天后,症状便明显缓解。</p><p class="ql-block"> 职场中这类人也并不少见:新晋策划小陈,在制定活动方案时坚持己见,同事提醒他“目标用户更偏好简洁直观的形式”,他却置若罔闻,最终活动参与率不足预期的一半。老子谓“自见者不明”,并非否定独立思考的价值,而是点醒我们:眼中只有自我的人,永远看不到事态的全貌;愿意敞开心扉倾听他人之言,才能避开隐藏的陷阱。</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光芒自掩。</b>“自是”是锋芒外露的自负,处处想彰显自己的能耐,反而容易引人反感。我曾有位同事小李,每次开项目会,不管他人提出什么方案,他都要插一句“我以前的做法比这好”,可一旦把任务交给他,却总频繁出纰漏。项目出问题时,他还嘴硬辩解“是数据不准确”,久而久之,同事们都不愿与他合作,领导也不再托付重要工作。</p><p class="ql-block"> 反观另一位同事小张,做事踏实低调,即便取得成绩也总把功劳归于团队。有次他主导的项目大获成功,在汇报时特意强调:“小王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关键支撑,小李的设计创意很贴合用户需求,这次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后来他晋升时,全部门都投了赞成票。老子说“自是者不彰”,并非压抑个人才能,而是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能力从不需要言语标榜,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团队协作,才能让自己的光芒被真正看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自伐者无功:自夸其功,终失其功。</b>“自伐”是邀功请赏的浅薄,稍有所成就四处炫耀,反而会弄丢他人的认可。之前公司有个重点项目,团队成员熬夜奋战一个月才顺利完成。可在向客户汇报时,组长老王却独揽全功,声称“全靠我熬夜修改方案才达成目标”,对团队其他成员的付出只字未提。后来客户有新的合作需求,直接点名让参与方案撰写的小周对接,婉拒了老王的介入。客户坦诚道:“我们更信任小周,他做事踏实,从不争抢功劳。”</p><p class="ql-block"> 职场中的功劳,就像众人合力烘焙的蛋糕,若一个人想独吞,下次便没人愿意再与之合作;若懂得分享,才能凝聚起更强的合力,赢得更多机会。老子言“自伐者无功”,并非否定个人的付出,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功劳,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团队同心协力的成果;懂得感恩与分享,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自矜者不长:自满自傲,行而不远。</b>“自矜”是固步自封的骄傲,略有成绩便忘乎所以,最终只会止步不前。我家附近曾有家水果店,起初老板诚信经营,水果新鲜实惠,生意十分红火。可后来他觉得自己“做得最好”,开始随意涨价,甚至把不新鲜的水果混在优质水果里售卖。顾客提出意见,他还嘲讽道:“嫌贵就别买,有的是人来光顾。”不到半年,旁边新开了一家水果店,老板待人热情、货源新鲜,旧店的生意一落千丈,最终只能闭门转让。</p><p class="ql-block"> 正如培根所言:“自夸自赏为明智者所避免,为愚者所追求。”真正优秀的人,永远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老子谓“自矜者不长”,并非否定过往的成就,而是警示我们:成绩只属于过去,骄傲自满会遮蔽前行的视野;唯有保持谦卑之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余食赘行:为生活做减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回归本真之道</b></p><p class="ql-block"> 老子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类行为比作“余食赘行”——吃剩的饭菜,留着会腐烂变质,吃了会损害健康;身上的赘疣,不仅影响美观,还会消耗身体的精气。在当下的生活中,这样的“多余”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孩子“不输于人”,报了七八个兴趣班,周末排得比上学还满,最终孩子不仅学得疲惫不堪,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便是生活中的“余食”;盲目跟风购买潮流服饰、奢侈品,很多东西标签都没拆就已过时,堆在衣柜里占据空间,这便是生活中的“赘行”;为了撑面子购买超出经济能力的房子、车子,每个月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这同样是“赘行”。</p><p class="ql-block"> 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前家长一口气报了钢琴、舞蹈、绘画、英语四个兴趣班,孩子每天放学就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作业常常写到半夜,还总念叨“不想上学、不想上课”。后来听从老师的建议,只留下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绘画班,卸下重担的孩子不仅画技突飞猛进,还主动提出要学英语,文化课成绩也稳步提升。生活就像一个装满杂物的行李箱,塞得太满只会步履维艰;学会剔除冗余,才能轻装上阵,奔赴更远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守常明道:在快时代中锚定“慢”的节奏</b></p><p class="ql-block">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陷入了“怕慢”的焦虑:刷短视频习惯性开两倍速,读文章只看标题和摘要,与家人共进晚餐时还在不停刷手机处理工作。可越是急于求成,反而越容易出错:赶时间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匆忙完成工作导致频繁返工,一心扑在赚钱上却忽略了家人的情感需求。</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有道者不处”,并非倡导消极“躺平”,而是主张“守常”——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被外界的焦虑裹挟。就像农民种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从来不会急于求成让麦苗提前成熟;就像匠人造器,选料、打磨、上漆,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急于求成只会造出次品。</p><p class="ql-block"> 如今流行的“慢生活”,并非指慵懒度日,而是追求“有节奏的从容”:清晨早起,认真准备一顿早餐,而非边跑边啃冷包子;夜晚放下手机,陪孩子读一本绘本,而非心不在焉地敷衍;工作时专注投入,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而非草率赶工留下隐患。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它不是高深莫测的哲学理论,而是藏在柴米油盐中的生活智慧,是平凡日子里的踏实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 品读《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恰似啜饮一盏清茗,褪去内心的浮躁与焦虑。我们不必盲目追赶他人的脚步,只要守住自己的节奏,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不必刻意通过炫耀证明自己,只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自然会赢得认可;不必被物质欲望裹挟,只要坚守本真、删繁就简,生活自会回归纯粹与安宁。对普通人而言,“道”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真理,它是孩子写作业时少一句“快点”的耐心,是工作中不贪多求快的专注,是购物时不为攀比所动的清醒。守住这份“不急”,便是守住了生活的安稳;持守这份“踏实”,便是践行了老子“立”与“行”的智慧真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赋《悟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诗一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踮足难撑半刻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跨步易绊步难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矜总误身前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伐空留身后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火巷深藏正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寻常事里见清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抛却赘行轻装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步一稳见人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吕梁交口人,2022年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多省市文化、学术团体成员,热衷访古与人文探索。自1989年起发表作品360余篇,散见于《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等平台,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两部专著,作品入选《云梦风雅》及《吕梁市志》《交口县志》《康城镇志》等;运营个人公众号“行走大美吕梁”,已推送原创文章58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