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简称北大,是我国顶尖高等学府,以学术研究和教育功能为主,是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堂。因其历史底蕴、校园建筑和人文氛围,又成为游客常去的观光地。我在北京多年,各大公园几乎游遍了,北大还没有去过,总以为一所学校没有什么看点。前段时间听一位朋友说北大很值得一游,有空赶紧去看看吧,这才有了参观北大的想法。可是近几年的北大,不是随便想参观就能参观的,而是需要网上预约。由于只有周六、日开放,想参观的人又多,往往预约不成。在线预约了好几次都没约成,最后还是抽签预约上了2025年11月2日(周日),时段是上午8点至11点。</p> <p class="ql-block">北大东门</p> <p class="ql-block">为了参观时不至于乱无头绪,盲目寻找目标,便先上网查阅了参观北大的有关资料,得知“一塔湖图”是北大的主要景观。所谓一塔湖图指的是北京大学燕园内三处标志性景观,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资料显示,博雅塔共十三层,呈八角,高约37米,仿照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原为1924年燕京大学为解决供水问题而建的水塔,现已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代表“博雅”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远眺博雅塔</p> <p class="ql-block">未名湖是燕园中央的湖泊,由钱穆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命名,寓意“虽未名,却有名”,其湖光山色与古典建筑相映成趣,是北大风景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未名湖</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始建于1898年,是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之一,承载着北大的学术传承与知识积淀,被誉为“知识方舟”。看过这些资料,只待亲眼观看,对号入座。</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是日清晨,我特地起了个大早,匆忙吃了几口早餐去地铁站赶早班车。一个小时后出了站,走出四五十米就是参观北大进口的东侧门。我是第一个来的,参观时间还不到,只好站在门口等候。不一会儿参观的游客陆续赶来,在我后面排成个“一”字。趁着等待的工夫,我问寻门卫主要景点在哪个方位,怎么走,门卫很热情,一一告诉了我。</p> <p class="ql-block">近看博雅塔</p> <p class="ql-block">8点整,参观时间到了,刷了身份证,径直向第一个目标博雅塔走去。</p><p class="ql-block"> 穿过几条林荫小道,两边都是青一色的高大的银杏树,当前正是叶黄时节,黄橙橙的树叶在湛蓝湛蓝的天空的陪衬下分外好看,我一直欣赏着,几乎忘记了来干什么。走着走着,高耸入云的博雅塔便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很像我经常在慈寿寺看到的实心砖塔慈寿寺塔一样,但只能看到塔的顶部和中部,底部及塔座全被茂密的树木挡住了。</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远远看到一片天蓝色的湖水,不用说就是无名湖了。咋一看,湖面并不大,但它是U形的,沿着两三米宽的石板路不快不慢行走,恐怕得走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头。后来听一位游客说未名湖其实不小,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是北大最大的人工湖。</p> <p class="ql-block">清澈的湖水</p> <p class="ql-block">其时没有一丝风,湖水静默,清澈见底,蔚蓝的天空倒映水中,天水一色,不是江南,胜似江南。</p> <p class="ql-block">博雅塔倒映水中</p> <p class="ql-block">未名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弯弯绕绕的未名湖畔满是垂柳和一些不知名的树,树杆有粗有细,有高有低,叶子有疏有密,有的全部脱落。深秋季节的树叶总体呈土黄色,间或有深绿色的,有粉红色的,有赭石色的,可谓层林尽染,七彩缤纷。垂柳的生命力较强,叶子几乎与夏天一样绿,有的枝条低垂着,轻轻拂过水面,一阵微风吹来,柳枝婆娑起舞,湖面立刻泛起涟漪,一圈圈荡开,又慢慢消散。湖心静卧着一艘石舫,已有不少人在石舫上或站或坐或躺,留影拍照。我沿着湖边大约走了少一半行程,掉转头回望,忽然发现巍然耸立的博雅塔倒映水中,阳光洒在湖面上,忽闪忽闪,随着波光荡漾,博雅塔的倒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湖光塔影,浑染一体,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游客留影</p> <p class="ql-block">石舫</p> <p class="ql-block">天水一色</p> <p class="ql-block">整个未名湖终于欣赏完了,除了水和树,岛上还有亭台楼榭,供游客歇息。湖边还有“石雕五供”,即石供桌、香炉、蜡扦和宝瓶”,香炉为双耳三足圆顶形,上有饰以青竹花纹的炉盖,下有花卉图案。保存均很完整。还有 中國人民的美团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和慈济寺山门,都是国家级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石雕五供</p> <p class="ql-block">慈济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斯诺墓</p> <p class="ql-block">斯诺墓</p><p class="ql-block">埃德加·斯诺,生于美国坎萨斯城,1928年以记者身份到中国上海,1934年1月起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曾秘密赴度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回京后,写了<《红星照耀着中国》《印<《西行浸记》》)建国后,斯诺曾先后三次访问中国,为发展中美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1972年2月15日前世于瑞士日内瓦郊区的寓所中。</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下一个目标是图书馆。沿着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前行,约十来分钟就看到一座坐西朝东的高大建筑物,便是有名的图书馆。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主楼采用歇山顶设计,配楼则运用攒尖顶造型,整体布局与校园历史建筑群十分协调。</p> <p class="ql-block">游客图书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平时是不太喜欢到图书馆的,可这个图书馆还是想进去看一看,看看里面是怎样布置的。可是走到门口却被工作人员拦住了,说游客是不许入内的。哎,真扫兴,只好看看门前的牌子上的说明:“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12年更为现名,是中国近现代首座国立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截至2024年,该馆由总馆、医学馆及分馆组成,馆舍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1000余万册,其中汉文和民文纸质古文献达160万册,含427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典籍。”</p> <p class="ql-block">“一塔湖图”游览完了,听游客说,来了北大,不能不参观华表和西门,于是又向西走去。沿途顺便观看了“数学科学学院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楼”、“智华楼”和“百周年纪念讲堂”,但这些建筑物仍和图书馆一样,游客不得入内,只能欣赏它们的建筑规模和特色。</p> <p class="ql-block">数学科学学院楼</p> <p class="ql-block">考古文博学院</p> <p class="ql-block">百周年纪念讲堂</p> <p class="ql-block">沿途看到一块巨大的黑灰色大石头横卧在马路边,上面刻有“敢当”两个大字,这就是北大的“敢当石。”旁边的牌子上标明:“敢当”二字由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厉以宁先生书写。敢当石不仅象征着北大人的品格与担当,也蕴含着北大对每个北大学子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敢当石</p> <p class="ql-block">走到一处十字路口,我不确定去西门的具体路线,问过一位女清洁工后,顺着她指点的方向向西直行,又拐过两个弯儿,下了一道小坡,便看到一片绿色草坪,草坪的西端矗立着两尊华表,像一对孪生兄弟,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但因有栏杆,游客不能近前,只能在八九米以外的地方观赏。我正仰头凝视着左边的那尊华表,忽然走过一个团队,女导游一手拿着一面小旗,一手捏着麦克风给游客讲解,我侧耳细听。只听那位导游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华表是北京大学校园内的著名历史景观,原为圆明园安佑宫遗物,建于1742年,1925年移入燕园,是北大精神与文化遗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华表柱围约316厘米,柱身浮雕有五爪蟠龙和云纹,底座为八边形须弥座,顶部饰蹲兽(望天犼)和云板。”</p><p class="ql-block"> “两尊华表均采用高浮雕技法,云纹立体感强,龙纹鳞角峥嵘,工艺精湛,代表清代盛世雕刻水平。它与校友桥、银杏树等构成景观群,是“一塔湖图”之外的重要地标。”要不是巧遇导游,我哪能知道这些,只以为它的样式和天安门前的华表差不多,只是小一点罢了。</p> <p class="ql-block">华表</p> <p class="ql-block">华表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华表</p> <p class="ql-block">华表的东面是一片较大的开阔地,有三座仿古式建筑,中间的一座较高,是“办公楼”,办公楼左前方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楼”,右前方是“大雅堂”。因是双休日,这里看不到北大师生们的身影,其时已是正午,游客也不多,更显得幽静典雅,有种庄严神圣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两尊华表</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楼前石狮</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p> <p class="ql-block">外国语学院楼</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参观目标是北大西校门。西校门为北京大学的正门,是进入北大领略风光的最佳入口,但参观的游客不允许从西门进,只有参观完毕出了西门才能目睹它的风采。西校门是由原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所以又称为校友门。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约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门正中匾额上的“北京大学”四个字,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牌匾微微向前倾斜,给每一个人的瞻望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角度,也会使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但凡参观的人都想在校门前留照,证明自己来过北大。然而由于我是一个人来参观的,一来拍照人太多,没有合适的位置,二来不方便让不认识的人给拍,只好自拍了一张,效果虽然不怎么理想,却也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校友桥</p> <p class="ql-block">校友桥位于北京大学西校门入口向东10米处,始建于1926年,由燕京大学校友捐建,为三孔圆券石拱桥,长15米、宽4米,中券券心饰有石雕蚣蝮,栏板采用清式做法,桥端设抱鼓石收束。桥梁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作为燕京大学早期建筑主轴线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游客拍西门照</p> <p class="ql-block">西门左边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连续四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该到地铁站赶路了。临别时,目光又集中在写有“北京大学”的匾额上,不禁为培养出成千上万的顶尖人才的殿堂肃然起敬,也为能够进入北大求学的学子们所佩服。</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北京大学。</p> <p class="ql-block">西门</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德信,山西大同地区阳高县人,退休教师,喜欢文学,爱好书法,乐于文艺活动,作品散见于阳高《杏苑》、《九九文学》及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