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红河博物馆、蒙自海关旧址、西南联大旧址、碧色寨(2025年11月2日)

刘畅

<p class="ql-block">蒙自,这座承载着上万年人类繁衍史、2100多年建县史的滇南古城,在中法战争后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正式开辟广西龙州与云南蒙自为通商口岸。自此,蒙自成为云南近代史上第一个海关所在地,也是中国近代21大海关之一,开启了其作为滇东南军事、政治与经济枢纽的辉煌篇章。如今,蒙自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乘早班火车抵达,一日之内便可遍览主要景点,傍晚便可踏上归程,不负一场紧凑而丰盈的文化之旅。</p> <p class="ql-block">了解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红河州博物馆以民族文物为核心馆藏,生动呈现红河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馆内不仅陈列着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更通过丰富展品勾勒出地方历史的沧桑变迁,展现多元民族共融共生的人文图景。无需预约,便可步入这座文化的殿堂,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参观路线设计的很好,从一楼顺着斜坡道往上走,到三楼,开始参观,一路走下来,不会遗漏任何展品。</p> <p class="ql-block">熊猫头盖骨化石,泛着远古的幽光。它来自久远的地质年代,是红河大地生态演化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海百合化石,枝蔓舒展如花,姿态优雅。它凝固于石中,却似仍在深海中轻轻摇曳,诉说着亿万年前海洋的温柔与浩瀚。</p> <p class="ql-block">植物与鱼类化石层层叠叠。叶片脉络清晰可见,鱼形轮廓栩栩如生,它们来自远古湖泽,将那个水草丰美、生命勃发的时代,完整封存于岩石之中。</p> <p class="ql-block">青铜编钟,钟体斑驳却气势庄严。轻轻闭目,仿佛能听见钟声穿越春秋的回荡。</p> <p class="ql-block">建水陶器,紫陶温润如玉,雕刻细腻入微。凝练了滇南文人的审美意趣,是泥土与火焰淬炼出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烟斗</p> <p class="ql-block">锡器琳琅满目,泛着柔和银光。从日常用具到祭祀礼器,锡在蒙自匠人手中化为生活美学的载体,映照出近代工商业的繁荣剪影。</p> <p class="ql-block">锡制的一双鞋子与小巧的缠足鞋,仿佛两个时代的对望。</p> <p class="ql-block">青砖,上面刻着法文铭文。它是法国人在修建滇越铁路时留下的印记,是蒙自作为通商口岸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乐器错落陈列:彝族月琴、哈尼族巴乌、苗族芦笙……每一件都饱含山野的呼吸与节庆的欢歌,是红河大地上最动人的声音记忆。</p> <p class="ql-block">绣品色彩斑斓,针脚细密。</p> <p class="ql-block">银饰熠熠生辉,项圈、耳坠、手镯琳琅满目。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身份与信仰的象征,在阳光下闪烁着民族审美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锡锭,个旧出品,它曾是蒙自海关出口的主角,承载着“锡都”个旧的荣光,也是云南近代工业化的重要物证。</p> <p class="ql-block">锡模,它们是铸造锡器的母本,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匠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蒙自海关旧址静立南湖之畔,建筑风格典雅庄重。1889年,依据《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蒙自正式开埠,海关与领事署相继设立,法、英、意、日、德、美、希腊七国纷至设领,一时商贾云集,车马喧阗,成为云南对外开放的第一扇窗口。</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是抗战烽火中一段温润的记忆。1938年,联大文法学院南迁蒙自,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大师在此执教,点燃知识的火种。校舍分散于海关旧址、法国领事署、哥胪士洋行及周柏斋宅邸“颐楼”等地,如今皆为市级文保单位,静默诉说着那段弦歌不辍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刚毅坚卓”四字校训镌刻于墙,笔力遒劲,如金石掷地。这不仅是联大的精神图腾,更是乱世中知识分子不屈风骨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原希腊哥胪士洋行,建筑依旧保存完好,拱廊回转。当年,这里曾是联大学生上课的教室,如今虽无书声琅琅,却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在廊柱间轻轻荡漾。</p> <p class="ql-block">墙上悬挂着联大三位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的肖像,目光深邃,神情坚毅。他们以教育救国为志,在战火中守护学术薪火,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一份泛黄的校训文件静静陈列,字迹清晰,墨香仿佛未散。它是联大精神的原始载体,承载着那个时代对真理与人格的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先生曾居于此,书卷满架。他在此写下《红烛》。屋内陈设简朴。</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列着联大精英名录:金岳霖、叶企孙、杨振宁、李政道、……一个个名字如星辰闪耀。他们在蒙自短暂驻足,却将智慧的火种播撒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毕业生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静静排列。他们从蒙自出发,走向战火纷飞的前线或学术的殿堂,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房间里原装的地砖</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座魁星阁巍然矗立,飞檐翘角,古意盎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它曾是士子祈愿科第功名的圣地,如今仍守护着蒙自的文脉与风骨。</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景区位于蒙自市区以北十公里,滇越铁路穿境而过,蒙草公路蜿蜒其间,北回归线在此划过大地。碧色寨村依山而建,曾是云南铁路交通的枢纽,商旅辐辏,货通中外,被誉为“小香港”。如今景区基本保留1910年通车时的原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大门距碧色寨站三公里,需翻越小坡,游客必乘电瓶车前往,票价30元——这或许是景区唯一的营利方式。电影《芳华》等影视作品在这里取景拍摄,使这个边陲小站大放异彩,为国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1901年到1910年修建的滇越铁路,被誉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比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奇迹,滇越铁路开通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了中越文化交流,推动工业文明之路,碧色寨站有两个火车站,米轨和寸轨铁路在这里交汇、换装,“人字桥”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滇越铁路使现代工业设备进入云南,推动传统生产方式转变,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就是乘着这条铁路上的小火车到达昆明。1909年,朱德用蒙自籍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在蒙自踏上了谋求人民当家做主的革命道路。越南的胡志明在1940年前后在蒙自芷村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宋美龄乘坐滇越铁路上的火车,从昆明到达开元路过此地。1941年陈纳德将军组织修建了一条从蒙自机场到碧色寨的简易公路,把炸弹汽油从碧色寨站运到蒙自机场。</p> <p class="ql-block">碧色寨站房,法式风格鲜明,站台石碑刻着“碧色寨”三字,斑驳中透出历史的厚重。百年前,列车汽笛在此长鸣,开启了边地与世界的连接。</p> <p class="ql-block">站前一座三面钟高高耸立,站台上有两面,曾为列车调度提供精准时间。如今钟针静止,却仍在诉说着分秒必争的铁路岁月。</p> <p class="ql-block">米轨铁路向远方延伸,铁轨锈迹斑斑,枕木沉稳如初。它曾运载锡矿、茶叶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站旁街道依旧保留着当年商铺格局,洋行、货栈、邮局旧址错落分布。青石板路上仿佛还能听见马帮的蹄声与商贩的吆喝,时光在此凝固。</p> <p class="ql-block">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祥地,来蒙自必吃米线,这一份38元,在萌萌细雨中吃一碗热腾腾的米线,甚是温暖。</p> <p class="ql-block">望云博物馆,蒙自富商周柏斋所建,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宅院,是西南联大的女生宿舍,现在成为私人博物馆。来的不巧,博物馆闭馆,有点儿遗憾。</p> <p class="ql-block">南湖边的先锋书店。</p> <p class="ql-block">文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