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看花茂村

行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文字</b><span style="font-size:15px;">: 行 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摄影</b><span style="font-size:15px;">: 行 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我与本溪市几位同志一起赴贵州参加学习培训专班。10月22日上午,我们一行到遵义市花茂村参加现场教学,学习花茂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以下是我在学习期间收集的相关情况及学习心得、体会和一些想法建议,在此汇总,和大家共享,如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那就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花茂村基本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距离遵义市区50公里,村庄面积9.8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共847户3010人。花茂村原名荒茅田,又名花苗田,1955年更名花茂,寓意繁花茂盛。这里地处遵义西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59%,生态环境优越。花茂村曾是出行难、就医难、增收难的贫困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是昔日花茂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党的十八大以来,花茂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的殷切嘱托,感恩奋进,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要求建设新农村,累计投入3亿元,新(改)建1000余栋黔北民居,硬化通组路、串寨路,铺设污水管道、燃气管道、自来水管网,种植绿化树木4000余亩,治理生态景观河道8.8公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花茂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红色文化和乡愁文化,打造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红色之家、乡愁小道等农旅文化示范带,昔日的“荒茅田”变成了如今的“小康示范村”。2024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418万元,较2014年分别增加1.65万元、1402万元;累计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花茂村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红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茂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主要做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挖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品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茂村毗邻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点——苟坝会议会址,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35年3月,苟坝会议在此召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花茂村充分利用这一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打造了“红色之家”“长征颂”红色文化体验中心等红色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色之家”是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茂村,曾在此与村民亲切拉家常、算增收账。如今,“红色之家”已成为花茂村热门的旅游打卡点,日均接待50余桌客人,年纯利润超20万元,还带动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长征颂”红色文化体验中心取材于长征中的真实事件,运用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设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越草地、胜利大会师等6个场景,让游客全方位沉浸于长征的惊心动魄中,打造独特的红色文化体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承乡愁文化,留住乡村记忆</p><p class="ql-block">花茂村成功保留了传统的黔北民居风格和田园风光,成为了一个能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村里的乡愁小道,紧挨着陶艺街,串起泥巴墙、绿植、农家乐、古法造纸、土陶制作等,橱窗内摆上古色古香的艺术陶制品,透出浓浓乡愁味儿。习总书记在考察花茂村时,高兴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茂村的土陶制作始于清光绪年间,兴于20世纪80年代。原遵义县国营花茂陶瓷厂设在花茂,其原因就是当地有着丰富的“白鳝泥”陶土。花茂村陶器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曾经也因交通不便,吃了不少的苦。以前卖陶瓷是用拖拉机运输,也有村民用扁担把罐子挑出去卖。由于山路崎岖,好不容易运出去的陶瓷罐子在路上就已经损毁大半,陶瓷厂也因此停办了。后来,母先才为传承传统工艺,重新开设母氏陶艺馆,却因交通受阻而背上债务。一切的转机来自花茂村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游客越来越多了。广大游客很喜欢品尝花茂村“红色之家”的盬子鸡,而当他们了解到全国的“盬子”基本上是花茂村“母氏土陶馆”制作之后,纷纷采购盬子和陶器文创产品带回家,还有不少游客在母先才店里现场体验制陶。花茂村的陶瓷产业又开始红火了起来!他们不仅扩大了陶艺馆规模、开设了陶艺体验,还通过电商平台将土陶工艺品远销全国各地。2024年,花茂村的盬子销售几乎覆盖全国各地,母先才不仅还清了过去欠的债务,还购买了一辆小轿车。看着满屋子的客人,他乐呵呵地说:“无债一身轻,没想到从前烧酸菜坛,现在烧工艺品,老手艺还能派上新用场。订单根本接不完,太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花茂村古纸作坊里,挂着一幅名为“花茂星空”的古法构皮纸山水画,“画里是花茂村。”作坊创始人张胜迪介绍:“构树皮造纸是花茂传承千百年的工艺,用的是本地的构树皮,需要经过取皮、蒸煮、漂洗、打浆、揭纸等12道工序,这样的古纸质量非常好。”为把花茂古法造纸融入文化旅游,大学毕业后张胜迪就返乡创业。她将当地一年四季的花草树木,通过艺术创新的方式融入古法造纸中,制作出了一幅幅独一无二的纸浆压花画,把花茂的“乡愁”具象化在花茂古纸上,展示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她推出的山水画、油纸伞、花草纸灯等古纸文创产品渐成“特产”,深受游客喜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产业基础</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花茂村始终以党建引领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稳步发展。2016年,花茂村借鉴山东寿光九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种植技术,成立了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集中流转村民土地,将零散、脏乱、效益低下的土地进行有效整合,大力发展水稻、蔬菜等种植产业,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空中俯瞰花茂村,30余个白色大棚格外耀眼。目前,合作社300多亩土地已实现机耕、机防、机收等全程机械化。这里不仅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还种有西红柿、黄瓜、丝瓜等各类新鲜蔬菜,一年四季,农事不断,生机盎然。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万明介绍,这些年合作社不断加大投入,更新机器设备,完善基础设施。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更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带动上千户农户增收致富。此外,合作社还以保本运营的方式,为村民提供自主培育的秧苗、蔬菜苗等,助力村民发展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年来,在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下,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400余亩,“稻+”立体生态循环种养产业规模达1200多亩,烤烟种植面积也拓展至900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质</p><p class="ql-block">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花茂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通方面,2014年,上级投资1260万元修建、改造了11.8公里的“红色旅游路”,道路起于枫元村,途经土坝村、花茂村,止于苟坝村,实现路基宽7.5米,路面宽6.5米,公路按照四级公路标准修建。如今,花茂村已实现通村公路、串户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电方面,花茂村铺设了污水管道、燃气管道、自来水管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保障了村民和游客的用水需求和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信方面,花茂村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正在逐步推进,通信畅通无阻,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通信服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花茂村还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强宣传营销,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酒也怕巷子深。为提高花茂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花茂村加强了宣传营销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方面,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花茂村的自然风光、红色文化、乡愁文化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提高花茂村的知名度。如电视剧《花繁叶茂》在央视热播,让花茂村声名远扬;花茂村还多次被中国国家级媒体报道,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方面,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如“春日音乐会·声动花海”“诗韵花间·田野飞花令”“陶绘春意·素坯彩绘”“围炉叙春·花间茶席”“顺然农趣”、篝火晚会等,以活动为载体,宣传花茂村的旅游资源,提升花茂村的美誉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茂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花茂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拓宽了增收渠道。一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企业,每年可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二是通过在合作社或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收入。许多村民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或企业务工,实现了就近就业,增加了收入。三是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等获得经营性收入。随着花茂村旅游的火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办了农家乐、民宿,销售土陶、藤编、黄糕粑等特色农产品,收入大幅增加。2024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4万元,是2014年的2.5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了花茂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农业产业不断壮大。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花茂村的蔬菜、水果、烤烟等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效益显著提高。二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花茂村的土陶制作、古法造纸等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乡愁小道等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文化产业成为花茂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花茂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6亿元,旅游产业成为花茂村的支柱产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文旅融合发展,倒逼花茂村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开展房屋修缮、村庄绿化、庭院整治、道路硬化、电网改造、自来水供给、通信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治污治水·洁净家园”行动,开展农村改厕、改圈和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两改两治理”工程,花茂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文化粮仓”,推动形成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勤劳致富之风、文明健康之风;成立腰鼓队、篮球队、广场舞蹈队、舞龙队等8支文娱活动队伍,围绕红色故事、乡愁文化、农耕文化等开展活动表演,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花茂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坚持正确引领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花茂村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昔日“荒茅田”到如今“花繁叶茂”的华丽蜕变,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花茂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挖掘特色资源是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文旅融合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花茂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乡愁文化、生态资源等优势,打造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如果没有特色资源,就没有吸引力,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善基础设施是保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花茂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了旅游品质,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的体验感就会大打折扣,农文旅融合发展也难以持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强宣传营销是手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宣传营销是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手段。花茂村通过利用媒体宣传、举办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加强宣传营销工作,提高了花茂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当今信息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只有加强宣传营销,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促进农民增收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花茂村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文旅融合发展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持续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些想法及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花茂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市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建议,期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不妥之处,敬请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