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塞里雅兰瀑布、埃亚菲亚德拉冰盖、斯科加瀑布、黑沙滩、卡拉特地质公园、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纪实摄影之八

大众摄影田苏明

<p class="ql-block">11月2日星期天</p><p class="ql-block">天气晴 气温4-6度</p><p class="ql-block">景点</p><p class="ql-block">1、塞里雅兰瀑布</p><p class="ql-block">塞里雅兰瀑布:冰岛初冬的水与光之歌</p><p class="ql-block"> 在冰岛南部蜿蜒的一号环岛公路旁,藏着一处被时光温柔亲吻的秘境——塞里雅兰瀑布。它静卧在雷克雅未克以东121公里、斯科加尔以西30公里的塞里雅兰河上,北纬63°的凛冽风息里,这条从埃亚菲亚德拉冰川奔涌而来的河流,在此纵身跃下60米高的悬崖,便有了这道冰岛最具“亲和力”的瀑布。</p><p class="ql-block"> 60米的垂直落差,不算冰岛最高,却藏着独一份的灵动。水流不像夏季那般奔腾汹涌,初冬的塞里雅兰河,带着冰川融水最后的余温,从崖顶舒展而下——没有轰鸣声震耳欲聋,反倒像一层半透明的纱幔,被风轻轻吹得微微颤动。阳光穿过稀薄的云层洒在水幕上,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不像夏日彩虹那般浓烈,却似撒了一把碎钻,落在崖底的水潭里,漾开圈圈银辉。</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流水量,是塞里雅兰最温柔的模样。夏季冰雪消融时的“狂放”早已褪去,冰川融水放缓了脚步,瀑布水流变得清瘦却不失灵动,既不会因水量过大淹没后方的步道,也不会因干涸失了韵味。站在瀑布下方仰望,水流如丝如缕,却又绵密不断,顺着黑色的玄武岩崖壁滑下,在崖底撞出浅浅的水花,溅起的水雾带着初冬的凉意,沾在脸上,清冽得让人瞬间清醒。</p><p class="ql-block"> 11月初的塞里雅兰,早已染上冰岛初冬的底色。瀑布周围的草原褪去了盛夏的翠绿,换上了一层浅浅的枯黄,零星几株耐寒的紫色小花还在倔强地绽放,给这片大地添了几分暖意。崖壁上开始凝结薄薄的白霜,清晨时分,步道旁的枯草、低矮的灌木丛上都挂着细密的冰晶,阳光一照,像缀满了星星。最妙的是走进瀑布后方的小径——这里没有夏季的人潮,只有你与水幕的私语。透过半透明的水帘望向外面,初冬的天空是淡蓝色的,偶尔有几只海鸟掠过,水幕将光线柔化,连风穿过水帘的声音都变得温柔起来。</p><p class="ql-block"> 若遇上下雪的清晨,塞里雅兰便成了冰雪童话。雪花落在水幕上,瞬间被水汽融化;落在崖顶的岩石上,积起薄薄一层白,黑岩、白雪、银瀑相映,分不清是水凝成了冰,还是雪化作了水。傍晚时分,夕阳的金辉斜斜地打在瀑布上,水幕染成暖橙色,水雾在空气中弥漫,连带着周围的枯草都镀上了一层金边,明明是初冬的清冷,却让人心里生出几分暖意来。</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11月初的塞里雅兰瀑布——没有盛夏的喧嚣,没有深冬的凛冽,只有60米落差的从容,恰到好处的流水,和冰岛初冬独有的、水与光交织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2、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冰岛南境的火山遗迹观景地</p><p class="ql-block"> 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Eyjafjallajökull volcano)坐落于冰岛南部核心地貌区,东临米达尔斯冰原,坐落在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之上,海拔达1666米,地理坐标约为北纬63.63°、西经19.62°,距首都雷克雅未克东南约120公里,紧邻冰岛一号环岛公路,交通可达性良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北美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张裂边界,火山口直径约3至4公里,顶部覆盖着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冰盖,形成了“冰川覆火山”的罕见地貌,自冰河世纪起便处于频繁活动状态,是冰岛地质活动的鲜活见证。</p><p class="ql-block"> 2010年3月至4月,这座沉寂近190年的火山再度喷发,先后经历两次大规模活动:3月20日,火山在顶部火口以东8公里的登山区域喷发,裂开长达500米的裂缝并涌出熔岩;4月14日的爆炸性喷发规模剧增20倍,火山灰升至8千米高空,扩散至欧洲大陆,导致北欧多国关闭领空5天,约10万架次航班取消,数百万旅客滞留,成为近代影响最深远的火山活动之一。如今,喷发活动虽已平息,但留下的完整地质遗迹使其成为兼具科学价值与景观价值的特色景区,成为全球游客与摄影爱好者探访冰岛“冰与火之歌”的必到之地。</p> <p class="ql-block">3、斯科加瀑布</p><p class="ql-block"> 斯科加瀑布:冰岛初冬的雷霆与金芒</p><p class="ql-block"> 沿着冰岛一号环岛公路向南行,当海风裹着潮湿的凉意掠过荒原,一道白色的水幕便会从黑色玄武岩崖壁间骤然跃出——那便是斯科加瀑布,它守在冰岛南部斯科加尔村旁,距雷克雅未克约160公里,紧依着奔腾的斯科加河,像一柄被冰川淬炼的银剑,直直插在北纬63°的初冬里。</p><p class="ql-block"> 11月的冰岛,早已把秋意揉碎在寒风里,斯科加瀑布也褪去了盛夏的喧闹,换上了初冬独有的凛冽与璀璨。它那60米高的崖壁像被时光打磨过的墨色屏障,水流从顶端倾泻而下时,不再是夏季那般汹涌的“狂涛”,却多了几分雷霆般的沉稳——水流裹挟着冰川融水最后的力量,砸向崖底深潭,溅起的水雾足有十余米高,风一吹,便化作细密的冰粒,沾在睫毛上、衣领间,带着冰岛特有的清冽,让人一抬眼,就撞进满世界的冰凉与壮阔。</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斯科加瀑布,最动人的是光与水的缠绵。11月的冰岛白昼渐短,清晨的阳光斜斜地越过荒原,恰好落在水幕上——不是夏日转瞬即逝的彩虹,而是一层朦胧的金辉,把白色的水流染成暖橙色,像是有人在崖顶点燃了一把温柔的火,让冰冷的水瀑瞬间有了温度。若是遇上多云的天气,阳光从云层缝隙里漏下来,光柱穿过水雾,便会织出一道道“光的帘子”,站在瀑布下方的观景台,仿佛能伸手触摸到那些浮动的光斑。</p><p class="ql-block"> 瀑布周围的景致,早已染上初冬的素净。崖壁两侧的山坡褪尽了翠绿,枯黄的野草在风中瑟缩,却有几丛耐寒的紫色石楠花,在枯草间倔强地绽放,像撒在大地的碎紫宝石。这便是11月初的斯科加瀑布——60米崖壁的坚守,水流与寒风的共舞,还有光与雾织就的初冬梦境,每一眼,都是冰岛最凛冽也最温柔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4、冰岛黑沙滩:初冬时节的海岸地质景观秘境</p><p class="ql-block"> 冰岛黑沙滩并非单一地名,而是对冰岛南部一系列火山砂质海岸的统称,核心区域集中于维克镇(Vík í Mýrdal)附近,地处冰岛南岸一号环岛公路沿线,距首都雷克雅未克约180公里,地理坐标约为北纬63.32°、西经19.02°,东临雷尼斯岩(Reynisdrangar)海蚀柱群,西接米达尔斯冰原,南濒北大西洋,因海岸覆盖着由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风化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砂,成为冰岛最具标志性的海岸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11月初冬时节,冰岛黑沙滩褪去夏秋的喧嚣,进入了兼具苍茫与静谧的独特景观期。此时的黑沙滩,以墨色火山砂为底,以北大西洋的凛冽海风为笔,勾勒出一幅冷峻而壮阔的海岸画卷。黑沙滩的砂质细密如粉,因富含磁铁矿而呈现纯粹的墨黑色,在初冬的低温下更显沉郁——脚踩其上,细腻的砂粒随步伐轻轻下陷,却无普通沙滩的松软,反倒带着火山岩特有的微凉质感,阳光偶尔穿透薄云洒下,砂面折射出细碎的金属光泽,与周围的灰蓝色海水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海岸核心景观雷尼斯岩海蚀柱,在初冬的海雾与风浪中更添磅礴气势。这组由玄武岩构成的海蚀柱群,从黑沙滩延伸至北大西洋中,最高可达15米,因长期受海浪侵蚀,柱体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沟壑,呈现出嶙峋的柱状节理。11月的海浪较夏秋更为汹涌,白色的浪涛撞击在岩柱上,溅起数米高的水花,水雾在海风裹挟下弥漫在沙滩上空,让海蚀柱若隐若现,宛如矗立在海岸的“黑色巨人”。清晨时分,海雾尚未散去,黑沙滩、灰蓝海水与朦胧的岩柱交织,营造出近乎“外星海岸”的超现实氛围;傍晚则可见夕阳余晖为岩柱镀上暖金轮廓,墨黑沙滩与橙红天色相映,冷冽中透出几分柔和。</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黑沙滩,还藏着火山地貌与海洋力量碰撞的细节之美。沙滩西侧的玄武岩崖壁,因风化与海浪侵蚀,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柱状节理”,如同一本摊开的地质史书,记录着远古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过程;崖壁下方,海浪冲刷出的岩缝中,凝结着薄薄的冰凌,11月的低温让浪花溅落的水珠迅速冻结,在黑色岩石上形成晶莹的冰挂,与墨砂、蓝海构成色彩与质感的三重碰撞。偶尔有海鸟掠过海面,翅膀划破水雾,为这片静谧的海岸增添几分灵动,却未打破黑沙滩独有的肃穆——风声、浪声与海鸟的啼鸣交织,成为初冬黑沙滩最自然的背景音。</p><p class="ql-block"> 作为冰岛南岸的核心景观,11月初冬的黑沙滩虽少了夏季的人声鼎沸,却以更纯粹的自然风貌展现其魅力。此时的黑沙滩,既是火山地质的直观见证,也是海洋力量的鲜活呈现,墨黑的砂、嶙峋的岩、汹涌的浪与清冷的风,共同构成了冰岛初冬海岸的独特叙事。无论是驻足远眺海蚀柱与海浪的碰撞,还是漫步沙滩感受火山砂的细腻与微凉,都能在观景中读懂冰岛“海与岩”交织的地质密码,体会自然力量塑造的壮阔与静谧。</p> <p class="ql-block">5、卡拉特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卡拉特地质公园:初冬苔覆火山石的“外星秘境”</p><p class="ql-block"> 卡拉特地质公园(Krafla Geopark)地处冰岛北部核心地貌区,以克拉夫拉火山为地理核心,坐落于阿克雷里市以北约70公里的米湖盆地腹地,地理范围西接拉基火山熔岩荒野,东抵地热温泉群,南依米湖水域,北望北大西洋沿岸,横跨冰岛北部重要地质断裂带,是冰岛乃至欧洲最具代表性的“露天地质博物馆”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共同作用的天然实验室,也孕育了全球罕见的地貌景观。</p><p class="ql-block"> 11月初冬时节,卡拉特地质公园褪去夏秋的苍郁,换上了一层清冷而静谧的底色,而园内最具“外星感”的景致,当属那些覆满绿色苔藓的不规则火山石。这些火山石源于历史上多次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经风蚀、水蚀作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块状体——有的如坍塌的巨石,棱角被时光磨得温润却依旧嶙峋;有的似破碎的铠甲,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沟壑与孔洞;还有的则像散落的星子,零散地铺展在开阔的荒原上,毫无规律却自成画卷。它们并非堆叠而起,而是以平缓的姿态平覆于地面,仿佛是大地从深处翻涌而出后,便凝固在了这一刻,勾勒出原始而粗犷的地表轮廓。</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灰黑色的火山石表面,均被一层厚密的绿色苔藓所覆盖。11月的低温并未让苔藓枯萎,反而使其色泽愈发浓郁——深绿、浅绿交织,像是给冰冷的火山石披上了一层柔软的绒毯。苔藓顺着火山石的沟壑蜿蜒生长,填满了每一处缝隙,将岩石的不规则线条柔化,却也让其“外星感”愈发强烈:灰黑的石体是星球的“岩层”,翠绿的苔藓是地表唯一的“生命痕迹”,二者交织在初冬的冷空气中,搭配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火山锥与泛着薄雾的地热泉,整个场景剥离了地球常见的植被与色彩,宛如被时光遗忘的外星荒原。</p><p class="ql-block"> 行走其间,脚下是覆苔火山石与碎石铺就的步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岩石的坚硬与苔藓的柔软交织的触感;视线所及,目力所及之处皆是平缓铺展的不规则火山石,苔藓在风中微微颤动,却听不到草木的喧嚣,只有风穿过荒原的低语与远处地热喷气孔的细微声响。偶尔有阳光穿透初冬的薄云,洒在苔覆的火山石上,光影在岩石的沟壑间流动,让绿色苔藓泛着莹润的光泽,与灰黑的石体形成鲜明对比,更添几分超现实的静谧与苍茫。</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卡拉特地质公园,以11月初冬的清冷为幕布,用不规则的火山石作笔,以绿色苔藓为墨,绘制出了一幅宛如外星球的独特画卷。这里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有自然演化的纯粹与震撼,每一块覆苔火山石,都是地质历史的见证,也是初冬时节最具冲击力的“外星景观”,让每一位到访者都恍若置身地球之外,感受着原始自然的极致魅力。</p> <p class="ql-block">6、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p><p class="ql-block">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初冬时节冰川舌的壮阔呈现</p><p class="ql-block"> 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Hvannadalshnúkur)作为冰岛最高峰,地处冰岛东南部瓦特纳冰川国家公园核心区域,地理坐标为北纬64°01′、西经16°41′,坐落于瓦特纳冰川南麓,距东部城镇霍芙约70公里,东接冰岛东部荒原,西临斯卡夫塔山自然保护区,北依瓦特纳冰川主体,南望大西洋沿岸,是瓦特纳冰川地貌与火山地质交融的标志性地标。其海拔达2110米,并非独立山体,而是瓦特纳冰川覆盖下的火山锥顶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冰川运动与火山活动共同作用的典型区域,也孕育了形态独特的冰川地貌景观。</p><p class="ql-block"> 11月初冬时节,随着气温持续走低,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山麓的冰川活动进入相对稳定期,此前因夏季冰川融水略显“收敛”的冰川端口,在初冬低温作用下重新展现出磅礴形态,其中两处主要冰川端口(隶属瓦特纳冰川南部分支)如巨型舌头般从山体延伸而下,构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自然景观。这两处冰川端口即冰川舌,是冰川主体向低海拔区域延伸的部分,因长期受重力作用缓慢移动,前端呈现出平滑且厚重的舌状轮廓,恰似两条从冰川母体中伸展而出的“巨型冰舌”,在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山麓的荒原间铺展开来。</p><p class="ql-block"> 从形态上看,东侧冰川舌规模稍大,长度约1.2公里,前端宽达300余米,冰面因挤压与风化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冰裂缝,裂缝间凝结着晶莹的冰棱,在初冬的阳光下泛着淡蓝的寒光;西侧冰川舌相对纤细,长度约800米,前端因与下方岩石摩擦,形成犬牙交错的冰碛垄,黑色的火山岩碎屑点缀在冰舌表面,与纯白的冰体形成鲜明对比。两处冰舌均以平缓的坡度从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山麓向东南方向延伸,冰体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新雪,边缘处因低温冻结而愈发坚硬,整体轮廓如被精心雕琢的巨型冰舌,既有冰川的厚重感,又兼具流动般的柔和曲线,直观展现了冰川运动的自然轨迹。</p><p class="ql-block"> 11月初冬的气候条件,更凸显了冰川舌的独特风貌。此时的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区域日均温维持在-5℃至2℃之间,低温减缓了冰川融水速度,使冰舌前端保持完整形态,未因融水出现大面积消融或断裂;清晨时分,山间常弥漫着轻薄的水雾,雾气缭绕在冰舌周围,让“巨型冰舌”似从云雾中伸展而出,增添了几分壮阔与朦胧感;正午阳光穿透云层时,光线照射在冰舌表面,冰体因富含气泡而折射出淡蓝光泽,前端的冰裂缝在光影下清晰可见,勾勒出冰舌内部的层理结构。此外,初冬的风力相对缓和,避免了强风对冰舌表面的剧烈侵蚀,使其“舌状”轮廓得以完整保存,成为观测与记录冰川舌形态的最佳时段。</p><p class="ql-block"> 作为冰岛冰川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赫瓦纳达尔什努科尔山麓的两处冰川舌,不仅是冰川运动的直接产物,更是地球气候与地质演化的鲜活见证。11月初冬时节,这两条“巨型冰舌”以静态的形态展现着动态的自然力量,其平滑的轮廓、厚重的冰体与周围的火山岩荒原、耐寒植被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的景观体系。无论是从远处眺望其从山峰延伸而下的壮阔姿态,还是近距离观察冰舌前端的冰碛与裂缝,都能直观感受到冰川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深刻体会冰岛“冰与火之国”的地貌特色,也为研究冰川形态与气候变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自然样本。</p> <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2日大众摄影4907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