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观西安博物馆藏品-钟鸣鼎食

士心草堂

<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那些静默千年的青铜器,是否曾让你驻足?在先秦时代,青铜器主要分为食器与乐器两大类。鼎,作为食器之首;钟,位列乐器之尊。它们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成为青铜文明的象征,以至于古人以“钟鼎”统称青铜器,其上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美的大厅中,鼎内热气氤氲,香气四溢;乐师奏响庄重的编钟,音韵悠扬——这便是成语“钟鸣鼎食”所描绘的古代贵族宴饮场景,一场融合味觉与听觉的礼仪盛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鸣鼎食”的意象,最早可追溯至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也,而张里击钟。”意思是说,即便是磨刀、医马这样的普通职业,只要技艺精湛,也能过上击钟列鼎的富贵生活。</p><p class="ql-block">而将“钟鸣鼎食”演绎至极致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田文。他以招揽门客闻名,府中食客常达三千之众。无论身份高低,皆以鼎食厚待。宴饮之时,满座宾客,鼎中佳肴飘香,钟乐清越回荡。这般盛大的排场,不仅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更成为他招贤纳士的智慧之举。这些门客,也在日后成为他政治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钟与鼎:礼乐文明的物质印记</p><p class="ql-block">“钟鸣鼎食”不仅描绘了一幅繁华的生活图景,更承载着深厚的礼乐文明。</p><p class="ql-block">鼎:权力与等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周代礼制对用鼎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的数量、形制与纹饰,皆成身份的标志。</p><p class="ql-block">钟:礼乐与秩序的代言</p><p class="ql-block">“钟鸣”不仅是音乐,更是礼制的体现。钟鼎相合,构成“礼以食为载体,乐以钟为媒介”的完整体系,体现了古人“寓礼于乐,融乐于食”的文化智慧。</p> <p class="ql-block">核心藏品</p><p class="ql-block">‌多友鼎‌</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重35公斤,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 ‌</p><p class="ql-block">‌五祀卫鼎‌</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内铭文被誉为“青铜史书”,具有极高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柹(yú)鼎‌</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眉县杨家村。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华丽,铸于西周康王时期,展现了商代风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