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宁的秋日总是温润的,像一杯刚泡好的茶,不烫却暖人心。昨天,我们一家人相约在广美食府的南宁厅团聚。厅内木桌古朴,灯光柔和,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在桌边叽叽喳喳地闹腾起来,而长辈们则围坐一旁,话匣子一打开,便是几十年的光阴缓缓流淌。我坐在角落,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所谓“一家亲”,不过就是这样的寻常光景——不喧哗,却深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个孩子坐在木桌旁,一个戴眼镜,穿着黑白夹克,另一个裹着蓝色外套,两人低头盯着手中的扑克牌,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墙上的鹿画静静悬挂,眼神温顺,像是也在看他们出牌。我轻手轻脚地走过,生怕惊扰了这份专注。孩子之间的默契,有时不需要言语,一张牌、一个眼神,就能搭起一座小小的桥梁。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童年时的自己,也曾这样,和兄弟在饭后偷偷打牌,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被允许的“认真”。</p> <p class="ql-block">他们依旧坐在餐桌旁,神情比刚才更投入。戴眼镜的男孩右手捏着几张牌,眉头微皱,像是在权衡一场“大战”的策略;另一个男孩则低头不语,手指轻轻摩挲着牌面。木桌映着暖光,映出他们小小的影子。我忽然笑了——这哪是打牌,分明是一场属于童年的“智力对决”。大人们总说孩子贪玩,可谁又能说,这份专注不是一种成长的仪式?在牌局里,他们学着思考、等待、甚至“伪装”,而这一切,都在无声中发生。</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坐在桌边,手里握着手机,却始终微笑着看向身边的小男孩。那孩子穿着黑白夹克,戴着眼镜,手里攥着几张扑克牌,神情认真得像个老练的玩家。桌面上散落着牌,像是刚经历了一场“激战”。阳光从窗帘缝隙洒进来,落在他们的肩头,温柔得像一层薄纱。她没有催他吃饭,也没有打断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陪伴”——不是时刻指导,而是允许他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你,恰好就在他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三人围坐在木桌旁,中间是位老人,穿着黑色夹克,神情沉稳;左右各坐着一个孩子,一个穿牛仔外套,一个戴眼镜穿黑白夹克,三人正低头打牌,动作有条不紊。窗外的光线斜斜地照进来,映在木质门框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老人偶尔抬头,眼里带着笑意,像是在看一场早已预料的“对决”。我站在不远处,心想,这样的画面,或许才是家族记忆最真实的底色——不是节日的喧闹,而是某个午后,三代人围坐一桌,用一副扑克牌,传递着无需言说的亲近。</p> <p class="ql-block">餐厅里人声轻缓,另一桌也坐着几位长辈和一个孩子。穿深色“HAKUNA MATATA”上衣的老人正笑着说了句什么,引得同桌人轻笑出声。他们不像在吃饭,倒像在重温一段旧时光。窗外城市依旧忙碌,而这里,时间仿佛被调慢了节奏。我忽然觉得,团聚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让奔波的生活暂停片刻,让笑声回到餐桌,让彼此记得,我们曾一起坐在同一张桌旁,分享过同一杯茶、同一局牌、同一段沉默却温暖的时光。</p> 家人们相聚一堂举杯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