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郑老师握笔沉稳,一笔一划在宣纸上缓缓铺展,讲解“我”字的结构时,连最细微的顿笔都不放过。张茗皓站在桌边,小手背在身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笔尖游走的轨迹。那股认真劲儿,像是要把每一丝笔意都刻进心里。他没说话,可那股子专注,比任何回应都更让人欣慰。</p> <p class="ql-block">杨佳怡的练习纸上,字形复杂,线条交错。郑老师轻声细语地为她拆解结构,像在解开一道古老而精巧的谜题。“先看形,再定笔,心稳了,手才不会乱。”她点点头,抿着嘴,把每一个要点都记在心里。临摹不是复制,而是对话,与古人对话,与笔墨对话,也与自己的心性对话。</p> <p class="ql-block">教室里安静得只剩笔锋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女孩扎着马尾,皮夹克还没脱,却已全神贯注地站在一旁。她看着郑老师运笔如行云,起承转合间,字如生风。那一刻,她仿佛不只是在看写字,而是在看一种态度的流淌——专注,沉静,不疾不徐。</p> <p class="ql-block">运昊站得笔直,羽绒服裹着少年的身形,镜片后的眼神却格外明亮。郑老师一边示范,一边提醒:“临一个字,先别急着动笔,要看懂它的呼吸。”他讲用笔的节奏,讲提按的轻重,讲一笔之中也有千军万马。运昊听得入神,仿佛第一次意识到,写字,原来是一场内心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郑超俊老师书画作品,笔力遒劲,气韵贯通。他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双会员,也是这间书画院的灵魂人物。可在这里,他不是头衔堆砌的名家,只是一个耐心教孩子握笔写字的老师。屋里的灯光映着暖意,照在每一张练习纸上,也照进那些正在萌芽的艺术梦想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