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身边,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他们自己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从小地方靠读书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在大城市求学、就业、安家落户,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他们深知教育对阶层流动的意义,这份认知像一把双刃剑,成就了他们,也在无形中束缚了他们的育儿观。</p><p class="ql-block">当他们成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那份“不能让孩子输”的焦虑,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放大。他们把孩子带到这里,就是想让他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不必再经历自己当年的艰辛。可这份美好的初衷,渐渐在对未来的不确定中变了味——他们害怕孩子不够努力,最终无法像自己一样留在这个阶层,甚至可能“向下滑落”。这种对“阶层固化”的恐惧,成了推动他们不断给孩子加码的隐形动力,让“内卷”从一个社会热词,变成了每个家庭的日常。</p><p class="ql-block">于是,他们习惯用自己的奋斗经验去规划孩子的人生。会因为孩子一次考试失利而焦虑失眠,会把“再努力一点”挂在嘴边,会把周末排满补习班,美其名曰“为你铺路”。他们忘了,龙应台曾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目送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当年的奋斗,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让他们重复我们的焦虑;我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节奏和天赋,不必活成父母期待的“复刻版”。</p><p class="ql-block">真正的“为之计深远”,从来不是逼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人,而是陪他找到自己的节奏。父母可以分享奋斗经验,但不必强求孩子走同样的路;可以提供资源支持,但更要学会放手,让他在试错中成长。内卷的漩涡从来不是孩子的战场,而是父母内心的困境。</p><p class="ql-block">当父母放下对“阶层滑落”的过度恐惧,接纳孩子的平凡与不同,或许会发现,真正能让孩子站稳脚跟的,不是满分的试卷,而是健全的人格、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韧性。而这些,恰恰需要在宽松、包容的环境中才能慢慢养成。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优秀者”,而是唤醒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