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习《诗经•国风•卫风•芄兰》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期四我们来聆听子辰老师对于这首诗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本首诗有两章,从“芄兰之支”“芄兰之叶”中芄兰的枝叶起兴,引出了本篇的童子身上佩带的物件“觿”“韘”。“觿”:用象骨制成的小锥。古代贵族成年人的佩饰,用它来解衣带的结,所以也叫做“解结锥”。沈括《梦溪笔谈》:“觿,解结锥。芄兰荚枝出于叶间,垂垂正如解结锥。疑古人为韘之制,亦当与芄兰之叶相似。”“韘”: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钩弦的一种用具,用骨或玉制成,亦称“抉拾”,俗称“扳指”。佩韘:也是已经成年的表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两个字的意思就引出了二千多年的诗经的“觿、韘”是成年的标志,但本篇写的主人公是“童子”,“童子”说明还是小孩,那小孩怎么配上了成年人的饰物,是不是很不协调,可二千多年的诗经偏偏为什么用觿韘呢?在了解这个觿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觿:古代解结的锥子,后慢慢变成了象征意义的装饰品。</p><p class="ql-block">1.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当子女长大成人,开始侍奉父母时,应当佩戴小觿和大觿。</p><p class="ql-block">2.西汉•刘向《说苑•修文篇》“能治烦决乱者都佩觿,能射御者佩韘”。《说苑》记录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传说,书里提及了觿的象征意义—“能决烦乱者佩觿”在汉代佩觿代表自己是能解决问题,善于解决的君子这一寓意。</p><p class="ql-block">韘:“能射御者佩韘”,佩韘则表示“能射御”,佩韘则能练习射箭和御马这两种高武的技艺。韘:扳指,射决也。在商代就出现了射手,用来扣住弓弦射杀猎物的工具。射箭时戴上右手大拇指上扣住了弦弓,包括后来的蒙古族、满族的这种开弓引法。</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在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基本技能,涵盖了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书写和计算。这六艺不仅体现了周朝贵族的文化素养,更是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本篇的“童子佩觿”“童子佩韘”,历代对于这首诗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第一 这是一首刺诗</p><p class="ql-block">1.《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左传》国君十四而冠,卫惠公即位非童子,说他傲慢,不顺从。卫惠公即位后,被二公子所不容,将他逐国齐国,惠公不德,虽用成人,甚至学大人的样,“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说的是卫惠公像大人一样走路:大摇大摆佩玉响,东晃西荡大带垂。惠公虽然即位,但心理素质还是孩童状态,没有长大。</p><p class="ql-block">2.刺霍叔也 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周文王第八子,分封在霍地(今山西霍州),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辅佐,引起3群弟的不满和猜忌,管叔、蔡叔、霍叔等联合发动叛乱,周公亲征,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废为庶民。</p><p class="ql-block">3.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p><p class="ql-block">4.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p><p class="ql-block">5.清代牛运震《诗志》:“‘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讽刺之旨已自点明矣。末二句只就童子容仪咏叹一番,而讽意更自深长。诗情妙甚。”</p><p class="ql-block">“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懂得与人相处呢?讽刺目的和意图已经很明显了</p><p class="ql-block">“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这最后两句,反复吟咏,对于童子的容貌和仪态进行了一番咏叹,诗中的讽刺意味更加的深刻,情感更加的深长,都无法用言语表达。</p><p class="ql-block">6.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高亨《诗经今注》说:“周代统治阶级有男子早婚的习惯。这是一个成年的女子嫁给一个约十二三岁的儿童,因作此诗表示不满。”</p><p class="ql-block">7.今人程俊英《诗经注析》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这位童子,徒有佩觿、佩韘的外表装饰,惯于摆出贵族的架势,实际上是一个幼稚无能的纨绔之弟。</p><p class="ql-block">从上面各位诗家描写一个童子尽管佩戴着成人的装饰,却仍幼稚无知,既不知自我,又不知与他人相处。讽刺了童子无能,诗家从细节描写,外表庄重却掩饰不住内心幼稚,垂带悸兮,愰动的垂带透露了全部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 这是一首美诗</p><p class="ql-block">美卫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p> <p class="ql-block">第三 这是-首恋歌</p><p class="ql-block">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p><p class="ql-block">总之本篇以“芄兰”枝叶起兴,描述了诗人眼中“童子”的年幼无知,因为芄兰的荚实和觿都是锥形,很相像,故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联想,这诗人写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年竹马的两小无猜,关系非常的亲密,可自从“童子”佩带了觿,套上韘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了,当贵族男子佩觿佩韘,标志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从事习武,正因为如此如,所以诗人的“童子”一旦佩觿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一下子稳重成熟,眼中的装模作样假正经还是原来的“童子”吗?“童子”的日常举止乃垂至腰带,无一不惹她生气,和那么的不顺眼,甚至觉得一切都是故意做给她看的。“童子”娇嗔的情意,从“怨”中寓“爱”的绵绵情意。</p><p class="ql-block">诗经穿越三千年,经久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这正是诗经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