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许国赤子心——毕德显用一生践行报国使命

军环文化传媒

<p class="ql-block">在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一位山东平阴籍的毕德显名字始终与“忠诚”“奉献”“担当”紧密相连, 他1908 年 12 月 21 日出生,七十六岁加入共产党,他是中国电子科学泰斗、中国雷达事业先驱、中国军事通信工程教育奠基人。这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位院士、我国雷达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始人,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以知识为刃,在百废待兴的年代里以实干为基,用一系列科技报国感人事迹诠释了何为“把一生献给祖国”的赤子情怀。</p> <p class="ql-block"><b>烽火求学铸初心</b>:抗战时期毕德显辗转燕京大学、西南联大,防空洞避险仍坚持科研攻关,为报国远赴美国深造,以知识为救国利器。抗战烽火中,家国破碎的苦难让毕德显坚定了“知识救国”的信念。北平沦陷后,他辗转求学,从燕京大学来到西南联大。在昆明物资匮乏、空袭不断的艰苦环境中,防空洞成了他躲避轰炸的临时避难所,却挡不住他钻研科研的决心。他毅然加入任之恭先生牵头的“利用中波广播电台导航飞机”项目,在简陋的无线电研究所里日夜攻关,用技术研究助力抗战士线。当昆明科研环境愈发艰难,为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他于1940年争取到助学金,远赴美国开启深造之路,只为“学成归来,强国兴邦”。</p> <p class="ql-block"><b>暂缓归乡建重器</b>:毕德显留美期满主动推迟回国,助力赵忠尧研制出中国首台自主设计制造的静电加速器,为新中国核物理研究奠基。留学期满,归心似箭的毕德显却在回国前夕做出了推迟行程的决定。1946年夏,物理学家赵忠尧受国内委托研制静电加速器,因经费不足计划自主组装,急需技术支持。面对赵忠尧的请求,毕德显毫不犹豫答应相助,将个人归乡心愿暂时搁置,全身心投入到加速器研制中。历经一年多的攻坚克难,1947年9月,中国核物理史上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加速器在美国成功问世。这台凝聚着两人心血的设备,3年后辗转运回国内,为新中国核物理研究搭建起重要基础平台,成为毕德显报国初心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b>扎根塞北兴国防:</b>毕德显一手抓国防教育建设,一手劝说数十位海外专家归国效力。1952年2月29日,遵照周总理批示,毕德显带领211位电讯系师生从大连启程,奔赴张家口加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开启了投身国防教育的新征程。作为带头人,他以身作则,第一个打点行装,带着全家老小扎根张家口艰苦营房。简陋的营房、粗糙的高粱米窝窝头、需要自行挑运的生活用水,没有磨灭他的热情。他婉言谢绝组织的特殊照顾,白天制定教学计划、编写专业教材,夜晚油灯下批改作业、钻研课题,还主动联系海外同学,用赤诚之心劝说数十位专家学者回国效力,为祖国国防建设汇聚起宝贵的人才力量。</p> <p class="ql-block"><b>拓荒雷达填空白:</b>毕德显凭留美记忆拼凑技术笔记,力推设立我国首个雷达工程系,填补国内雷达专业教育短板,抢占国防技术制高点。来到张家口后,毕德显凭借对国防需求的敏锐洞察,立刻提出一项影响深远的建议——设立我国第一个雷达工程系。留美期间,他目睹发达国家在雷达领域的投入与发展,深知这项技术对掌握战场主动权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缺乏现成资料,他凭借记忆将在美国参观学习时的所见所闻、技术细节一一拼凑记录,整理成珍贵笔记,为雷达工程系的设立提供了关键参考。这一举措填补了国内雷达专业教育的空白,为我国雷达工程技术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b>临危受命解战忧:</b>毕德显抗美援朝时期紧急攻关“埋地天线”技术,破解坑道通信难题,保障前线联络畅通,为战斗胜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1952年,抗美援朝战场上传来急需解决的通信难题:志愿军前线步谈机在坑道内无法正常使用,通信兵常因保障联络付出巨大牺牲。危急时刻,军委通信兵部想到了毕德显。他临危受命,立刻投入研究,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深耕“埋地天线”技术,很快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方案和技术指导。正是这份及时的技术支撑,破解了坑道通信困境,保障了志愿军前线联络畅通,为战斗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从战乱中求学攻关到异国他乡坚守初心,从投身国防教育到攻克战场难题,毕德显的一生,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用实干践行报国誓言,用奉献书写赤子情怀,其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为当代青年指引着前行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