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作品的图与文字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分开的,或文或图,“图”就是照片,依条件而定,学习过程会很长。这次我是参照一篇做烧麦的短篇小说来写这个作品,主人公陈晓菊。“晓菊没有到北京之前,从电视上已经看到过画面里那些北京的样子,也听到过一些在北京的打工人的生活,只是对于自己到北京后会有怎样的生活没有什么方向明确的预估。”当她和同村的几个女孩一起坐上火车时,还难以揣测将要面对什么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北三环吧,在小区门口的通知栏里,她看到那家职业学校培训班的招生小广告时,最初有些犹豫,由于带得钱不多,而学校却能提供住宿,还不用交学费,每月还有不低于400元的报酬,想想她就去报名上班了。“上班”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不太准确,但对于这家打着职业培训旗号,把学员当做亷价劳动力使用的培训中心来说其实也没什么不妥,推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两千年初的两千年以后。上班的地方是个工坊,学习的东西相对简单,制作包子、饺子、面饼等面点,很快就能上手,然后是重复劳动。一同从农村出来的女孩听说晓菊在职业学校边学习边干活,都认为她可能是上当受骗了。但晓菊不这么想,自搬去宿舍后,除了上班,,她觉得自己有很多空闲时间,就在每天下班后清洗当天使用过的蒸屉。清洗过的蒸屉十二个叠放成一摞,而晓菊展开双手每次只能搬动一个,没有额外奖励,这事她坚持了几个月。晓菊在包包子、包饺子方面的手艺也是见长,领导看到晓菊手里出来的东西,只说过一句话:“成,学得挺扎实。”</p> <p class="ql-block"> 这样起了一个头,如何与图片联系却是个问题,好在图文作品的含义里面也是有着最广阔的算法,照片我是在早上拍的,看到那几朵小花没有?“晓菊”,这就算联系上了。</p><p class="ql-block"> 食品厂突然关门不再继续经营,失去依靠的职业学校也就办不下去了。曾说过晓菊学得扎实的那位领导把晓菊叫到一边对她说,你要是没有活干,我给你介绍一个地方。那是一家烧麦店,店址在个有很多旧房子的街道,周边那些建筑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晓菊觉得一路走过看到的景物还不如自己家乡的县城气派。经理姓李,告诉晓菊,这家在清朝中期开业的烧卖店,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我们是中华老字号。”经理对晓菊说,“像你这样能进我们烧麦店,得好好感谢老陈。”晓菊对于这个“老陈”也是一时找不上感觉,想想可能是推荐她来的那位领导。李经理让晓菊穿上白色的工作服,带上白色的高帽子,引她进入操作间,指指在案子边制作烧麦的十多个老师傅:这些都是你的师傅,跟他们好好学。</p><p class="ql-block"> 晓菊在过去吃过烧麦,在她的家乡那边,包烧麦用的是跟包包子和包饺子一样的圆形的面皮,包进去的是用糯米调的馅料。这里不一样,这家老字号是用羊肉大葱或猪肉大葱还有三鲜馅等几种不同材质做馅,擀面棍更是从来没见过,后来师傅们告诉她,这叫走槌。用走槌擀岀来的一张张面皮,从那些面案师傅手中飞出来落在案子厚厚的面粉上,就如同一个个散落开的花瓣,这些花瓣填进馅料包成烧麦,然后上锅蒸熟。</p> <p class="ql-block"> 烧麦店的李经理在给晓菊介绍师傅时,并没有指明哪一位是具体负责教导晓菊的师傅,也没有哪位师傅主动招呼晓菊靠近身边,所以晓菊一开始只是干些案边打杂的活,还有就是递水,看哪位师傅口渴了,她在墙边桌上的二十多个杯子中及时找到那位师傅泡茶水的杯子递过去。看哪位师傅在活动肩背,她就过去帮着捶上几下。这时她如果提出有关烧麦制作的问题,师傅们会随口指点上几句,有喜欢聊天的师傅也会多说上一些。每天,晓菊会比师傅们提前两小时到店,独自练习制作烧麦。她按照听到和看到的师傅们的操作手法进行复制,用走槌把一个个面剂子檊成有二十四道褶的烧麦皮,然后放入馅料,包成一个个烧麦。开始走槌擀出的面皮上的褶子数量总是难以控制,上馅后也总是包得很难看,晓菊不敢使用调制好的肉馅,就把擀的不成型的面皮和包得不成样的烧麦撕扯成碎片用做馅料,反复试验。手上磨出血泡,她沒有时间等待血泡自愈,就用针挑破用餐巾纸压迫片刻继续下一步的操作。随着手掌上老茧迅速增厚,她制作烧麦的技艺已经烂熟。但师傅们并没有允许她上案子,她仍旧是那个端茶递水和打杂的人,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徒,这是老规矩。</p><p class="ql-block">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机遇让许多人异常兴奋,烧麦店也接到了多年末有的大量订单。师傅们喊晓菊,“你别在旁边戳着了,过来搭把手。”李经理到操作间巡视,注意到晓菊的手上动作,他感到惊讶:你的速度可比师傅们都快。有个叫陈四得的老师傅用走槌在案板上敲了一下发出很大响声,他问李经理,你是不是现在就想把我们这些人开了?晓菊对师傅们解释,说经理瞎说,我没那么好。陈四得用走槌点晓菊阻止她,你小声点,我骂他没事,但你往里掺和对你可不好。陈四得是烧麦店里年龄最大的老师傅,曾在中国美食节上凭其烧麦制作技艺获得过代表餐饮业最高水平的“金鼎奖”。他在烧麦店年头最久,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管理烧麦店的上级集团公司给他办了两次返聘手续仍旧把他留在了店中。</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为迎接二O O八年奥运会,需要改造提升城市形象,烧麦店所在的街道位于老北京中心地带,被确定为能代表老北京特色的街区,但要赶在奥运会开幕前完成对街面建筑的拆除翻建。烧麦店作为老字号可以原址回迁,回迁前这两到三年的时间,集团公司为他们租赁了一处位于二环路外、面积相对小一些的房子继续经营,但只能保留一小部分员工,年龄大的老职工被安排提前办理退休。陈四得也打算离开,对晓菊说,手艺你都学会了,有你留下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烧麦店旧店址翻建完成回迁时,店里除了李经理,晓菊成了店内从业时间最长的人,她承担起向新进员工传授烧麦制作技艺的职责。晓菊说,我学烧麦的时候,师傅一天擀十斤面的皮,我就擀二十斤三十斤面的皮出来。她撸起两只胳膊的袖子,露出手臂,大家看到她的右胳膊要比左边粗壮一些。有电视台的记者来做报道,拍摄晓菊擀岀来的面皮,会拿起来数数上面的花褶儿,有时能数出几十上百。晓菊在镜头前展示的时候,动作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她说烧麦皮上的二十四个褶子代表了二十四个节气,那一张张面皮就代表了一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往下这事就是得有一些省略了,晓菊第一次对爱情产生感觉是在租赁房屋做周转店继续营业的那段时间,这个店虽然面积狭小,但处于众多高大写字楼之间,顾客中多了不少年轻白领。一天傍晚,一个靠窗座位上的男孩引起晓菊注意,已经被提升为烧麦制作领班的晓菊走过去问他,你需要点餐吗?男孩说稍等一下。然后有一个女孩子进来,男孩把准备好的玫瑰花递给女孩,女孩把玟瑰花抱在怀里,他们低头商量片刻,就离店了。这一天是情人节。晓菊有所融动,于是有了改进型的烧麦新品,叫做玟瑰烧麦。</p><p class="ql-block"> 玟瑰烧麦创制成功,晓菊感觉到老字号的创新发展若能做到新老顾客兼容并不容易,这让她常常彻夜无眠。全国餐饮界在上海举办美食节,晓菊做为京城老字号的代表之一前去展示烧麦制作方面的手艺,她表现出色,最终获得了陈四得获得过的“金鼎奖”。在这一过程中,她结识了同样在北京过来参赛的李超,李超是烹饪专业的科班出身,就职于一家川菜馆。一同坐飞机回去,互留电话。后面是李超频繁联系晓菊,晓菊接受了这个男孩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李超是北京人,但出生在远郊区,一个人在市区这边租房子住。我当时看这篇小说时,以为往下他们会顺风顺水,但是不。他们住到了一起,在当时也是真心喜欢对方。二O O八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社会各界都在参与相关工作,参与其中者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回报。李超在他工作的餐厅天天忙于产品创新,晓菊也开发出了五环奥运烧麦。奥运会顺利闭幕后,政府表彰相关人员,晓菊上了光荣榜。晓菊的幸福感还在涌动着,李超告诉她他要去美国发展,去一家中餐馆做主厨。晓菊很失落,李超却说,等我在那边站住脚了就接你过去。晓菊问她,我不像你,那边有人吃烧麦吗?李超说你手艺那么好,不做烧麦做别的也能做得好。晓菊不想跟他争论这个,她要求李超在走之前两人把结婚证领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不在我身边,我也好跟人家说我是有主儿的人了。李超开车拉晓菊回了趟晓菊老家,回来后过一些日子,就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这时晓菊已经怀孕了,她打了几次电话才联系上李超,李超说他刚到美国不可能回北京。关系恶化,生活苦涩,不久后李超在那边与老板女儿结婚。北京这边,在孩子将要出生时,晓菊请母亲来北京帮忙。母亲看到晓菊辛苦的样子,不忍再回到农村去,留下来帮助晓菊带孩子。</p> <p class="ql-block"> 晓菊又试制出了北京烤鸭烧麦。烤鸭是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把烤鸭与烧麦结合在一起,吸引了更多来北京的旅游者。这次新品推出时,晓菊没有再躲避师傅们的评判,她邀请陈四得到店品尝了烤鸭烧麦。陈四得问她是如何处理鸭肉入馅的,晓菊告诉师傅,鸭肉选用闷炉烤鸭,分割时把鸭肉与鸭皮分开切,切成黄豆大小的颗粒状,然后再拌上鸭酱,包入烧麦皮中。为了让饮食清淡的顾客消减鸭肉入口的油腻感,她在烧麦皮中加入了山楂,山楂洗净去核,然后熬制成山楂泥,晾凉以后,以山楂泥和面,醒二十分钟后再擀成烧麦皮。陈四得说,你比我那会儿懂得多,出来的活更讲究了。陈四得收晓菊为徒,在集团公司主持下,有过一个并不复杂但颇为庄重的拜师仪式。</p><p class="ql-block"> 师徒名分明确,老店开张后从不主动回店的陈四德不时到店里来走上一趟,与晓菊一起研制以二十四节气为名目的养生烧麦。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晓菊和陈四得顺着这个路子,拿出了适合二十四节气的烧麦食单,使烧麦店的营业额稳步提升。陈四得是烧麦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他去世前,已向公司推荐晓菊,说她适合接班。恰逢市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选工作,也是好人好报,条件凑足的晓菊获此殊荣。再就是巿劳模,在巿劳模这一项,集团公司认可晓菊的长期努力与能力,经公司推荐,报批获准,晓菊也是顺利当选。她去了天安门广场,去看升旗。天安门,五星红旗,这些年她一直在北京,有机会去看一看,但一直就没去。需要有一个身份,才能够笑得灿烂,这一次,她有身份了。</p><p class="ql-block"> (本文取材于2024年第11期《小说月报》所刊杨建业短篇小说《走槌》,文字内容是对原创文本的一个缩写,大多是抄来的,这是一种学习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