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面、中江见面》

老骥一谭建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寻味”中江挂面村,千年技艺与烟火人间相互交融的独持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脉络,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向往。中江挂面村,便是这样一处独特的存在。它隐匿于岁月的褶皱里,却以一缕缕银丝挂面,牵起千年的饮食传承与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村落与广袤原野相融无间,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在阳光的照耀下随风摇曳,空气中飘散着向日葵花和泥土的芳香,好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这里真正的主角,无疑是那传承千年的中江挂面。它创于宋代,盛于明清,作为进贡“御面”,曾闪耀宫廷,而后走进寻常百姓家。从最初的简单面食,到如今享誉国内外,远销美、日、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江挂面历经岁月沉淀,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2007年,其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这不仅是对技艺的肯定,更是它深厚历史底蕴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挂面村,家家楼房的楼顶几乎都有高高的晒架,上面悬挂着如琴弦般均匀细密的挂面,像一道道有穿透力的细纱帘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走进屋内,热情的村民会为你讲述制作挂面的故事。从最初的和面开始,面粉在匠人的手中逐渐有了生命,经过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大工序,以及其间72道小工序,每一步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尤其是多次发酵形成的蜂巢状微孔,赋予了挂面“空心”的独特特质,细如发丝能通风,过夜回锅煮不烂,这独特的口感与工艺价值,也成了中江挂面闻名遐迩的秘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挂面村,早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村落,更是一个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景区。这里有美食集市,中江挂面宴、八宝油糕、童年爆米花等特色美食齐聚一堂,让游客开启一场舌尖上的非遗之旅;有研学基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挂面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水上咖啡、田园小火车、精品民宿等多元业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节假日期间,这里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土黄色的新房鳞次栉比,游客穿梭其中,冬日暖阳下,挂面好似洁白的“银丝瀑布”,壮观而神秘,引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念。土特产集市上游客挤满摊位,广场上各类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歌舞、魔术、小品,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欢声笑语中,浓浓的乡土气息与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月30日我和老伴以及家里兄弟姊妹一起再次相聚挂面村过重阳节。接下来,请跟随我们的镜头,深入探寻中江挂面村的每一处角落,品味这千年技艺与烟火人间交融的独特韵味,去感受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