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撰稿/摄影:张国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夏后的江安河,总裹着层黏腻的热。我常选在五点半出门,那时夕阳刚坠下楼群,把河水染成蜜色,风里也浮着点松快的潮气。江安公园的古树群就在河边,我总爱往那儿去——不为别的,单是看那些沉默的树,看它们把岁月的褶皱刻进树皮,再在风里抖落半世纪的蝉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园子里的树,有名有姓的自然不少。最醒目的是几株香樟,树冠撑得伞盖似的,老皮皲裂如大地龟纹,凑近能闻见清苦的木质香。但我更偏疼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比如河湾处那棵,主干斜斜探向水面,枝桠却倔强地朝天上攀,像谁硬掰直了腰杆;又比如草坪边那丛,树皮泛着青灰,叶子细碎如雀舌,春末开米白的花,落的时候像下了场急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拍树总在黄昏最好。光线软得像浸了水的棉絮,斜斜铺在树身上,连树皮的裂纹都成了金丝织就的网。我手机镜头里是树的肌理:有的树疤像凝固的浪,有的节疤凸起如兽首,苔藓在背阴处洇出墨绿的云。偶尔有风穿林而过,叶浪翻涌,能听见沙沙的私语——许是树们在讲从前的故事:讲某个暴雨夜的摇晃,讲孩童攀着枝桠掏鸟窝,讲这些年看熟的晨练老人、写生的学生、追跑的孩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蝉鸣是从午后开始的。到了傍晚,知了声渐弱,却仍有零星几只扯着嗓子,倒成了背景乐。有晚饭后的人打着手电来寻蝉蜕,手电光柱在林子里晃,像流动的星子。我从不凑这个热闹,只守着我的树。曾拍过一棵老树,暮色里叶片半透明,脉络清晰如工笔,忽然有麻雀扑棱棱掠过枝桠,影子投在镜头上,倒成了天然的题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树不会说话,却把光阴都长在了身上。它们的年轮里藏着江安河的水文,藏着公园建园时的荒草,藏着每个路过的人投下的目光。我拍它们,不是为了什么艺术,不过是想替那些没被命名的岁月留个底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晚风又起,河面浮起碎金。我收起手机,看最后一缕夕阳漫过树顶。明天再来吧,我想,说不定又能发现某棵树的枝桠间,新抽了一串绿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国成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生于新疆伊犁,兵团农场当过农工,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当兵13年。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散文集《西部如歌》、《心灵的绿洲》,诗集《兵团如诗》。诗歌、散文、摄影作品多次国内获奖。2013年5月,作为兵团文艺文化学者赴台湾文化学术交流。2013年12月,获首届“兵团文化能人”称号。2017年11月“中国文联赴英国艺术创意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海外六期)研修学习。退休前任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建工师)文联主席。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