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们,看看下面两首散曲样的作品再说。</p><p class="ql-block"> 一一 曲·山坡羊·</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的雨</p><p class="ql-block">过天阴吧,过了个啥?咱老乡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扔扫帚,白不咋!七八百亩玉米地,生竟闷成了霉芽芽!</p><p class="ql-block">嗨,成是它,灾,也是它!</p><p class="ql-block"> 过重阳</p><p class="ql-block">一一曲·山坡羊·</p><p class="ql-block">汾东这搭,黄土人家,正是重阳秋雨后,收芥菜,卖山楂。</p><p class="ql-block">今年收成也不咋,雨水作害了秋庄稼。咱,旱了怕,诺,涝也怕!</p><p class="ql-block">。也是一时感慨,写了两句拟明人散曲风格的东西。同仁诸友表示赞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此,引发了我的诸对感慨,每个中国人都以中国文化的十博大精深为骄傲,但如何理解和品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很少人们能分条析理地去感受他,随着学习和欣赏水平的提髙,我于这个浩瀚的文化海洋中领略到了他的独特的光芒和伟大风采。</p> <p class="ql-block"> 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令所有的民族共同认知,三皇五帝,八索九丘,是那样的神秘莫测,神农伏羲的蒙沌,引发了人之初农耕文化的时代思考,钻燧取火结绳纪事土,陶土文化的人类发展进步的刍形,文字的产生甲骨金籀的历史都是人类脚步的积累和烙印。这部厚重的历史就象解读不完的魔方一样,让人倾尽毕生,为之动容。历来有文史不分家说法,就象肥沃的土壤一样让人类的智慧发出了爔爔的光华,连两三千年前的老子都发出了慨叹,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文化中影响世界的两部书是老子《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当然《圣经》《巴黎圣母院》《相对论》等作品。同样伟大,但他们都是后来发展产生的的事情。而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仅如此说起《诗经》无论《周易》,有说不完的文化历史的深远的影响力。这是历史文化伟大魅力。</p> <p class="ql-block"> 《诗经》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是人类的情感发散的源头,根情苗言的概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赋比兴的手法涵概了人类的情感与手法的大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朴素的表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浪漫情怀的抒发,而谁为不平,与子同袍是英雄主义的写照,伐檀的呐喊是百姓的愿望,青蝇的咏叹是大国之殇。好好读一下《诗经》,岂止是人类之诗,民风之歌。国是之颂?所以我们可以说风雅颂,赋比兴,构成了《诗经》这部人类不朽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 文化的魅力,肯定不限于《诗经》,概括起来,人们叫儒家六艺,即“诗、书、礼、易、乐记、春秋,这里综合的意义上说,不仅是文学的结晶,更是中国包括历史哲学等文化艺术等的瑰宝,而六艺还有一种说法是包括了儒家礼乐射御书数的六种技能。里边难理解的是御。御是驾车的技术,就好象现在考驾照一样驾驭马车也是一种技艺,甚至是一种军事素质的考量。书指书法,看来书法的概念也出现的很早。书不仅是书面的文字表达,还是一种艺术形式。数也在其中,祘术是简单的解释,命数运数的含义恐怕更多了,这就是又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深奥不仅表现在历史厚重,哲学之简,汉字书技,军事之略上,…。就是汉语言的表现运用也体现出了它多姿多彩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来。也就是让大家先看一看上边的两首作品的原因。我要表达的重点也在这里。从文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言文学就有文字学,语言学,修辞学,语法逻辑学,从文学历史发展形式上看又有春秋时的诗,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秦汉时期的辞赋。魏晋南北朝时的骈体文唐代的诗宋代的词话本元明代的曲,话本以及比较成熟的早期白话小说戏剧,直到新诗的出观,当然这些文体形式的出现可能是交叉综合发展的,从每一种文学形式又能隐隐发现它们的朕系与区别来。比如诗歌,《诗经》《楚辞》(骚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宋词元明散曲现代诗歌等,这条线的概念要特别注意。古代诗歌包括了诗经以下的区别于现代诗歌以前所有的诗。古诗包括了古代诗歌。某种情况下现代人写的古代形式体例的诗歌。古风大多人认为是古代风格和古人所写的非格律诗的五七言诗,顾名思义是具有古意风格的诗作。近体诗专指典型的唐代以来成熟的格律诗,这个意义上讲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都是一个概念,一个误区是。人们往往把四句八句的诗就称它们是近体诗或格律诗,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近体诗格律诗的要求更严,比如我写的是一首古词。很可能是仿古代风格的诗。也可能是四句八句的简单形式的诗,也可能是一首合律的格律诗。一旦称近体诗格律诗就严格地把它界定起来了,不是所有的唐人宋人写的诗就是格律诗。现代人写的就不一定不是格律诗,比方说格律诗要求,一首诗一韵到底,首句压押韵或不押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首联颈联颔联尾联相互要粘。中间两联两两对仗等,也不能三平尾等诸多要求,还要大致做到起承转合。这些规则间的要求专家间也有争议,比方说绝句,绝句,又称格律诗的截句,截前四句,下联对仗,截后四句前边两联对仗,截前两句和后两句,就不用对仗句了,这就是有无对仗句与否的问题了。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一言难尽,篇幅所限,不容细说。</p> <p class="ql-block"> 以上说了文学与历史结合,厚重!文学自身的讲究,精深!再说文学语言的色彩,那才叫精彩呢。表面上看来一个作品,都是文字的缀合,实际上风格大有不同,散曲的语言,朴素,自然,接地气。而宋词唐诗就比较典雅,精致了。韩愈韩退之的诗讲究用历史典故,厚重髙深,人们称为吊书袋的作品。白居易的诗作明白通俗,据说白乐天的作品写出来要让老婆婆也能听懂,这是风格不同的美学主张所致。而唐代李太白的浪漫主义与杜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更突出,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则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就是风格迥异的作品示例,宋词中更有典型的两大创作流派,比如苏东坡与辛弃疾代表的豪放派,比柳咏,秦观,李清照代表的婉约派各具特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都生动体现了他们的审美原则。形成了文学流派的风格美。髙雅,宏阔,悱恻。散曲的语言要求朴素自然,俚俗,又是一番风景,这方面主要是元代马致远,张养浩等作品最为代表性。语言色彩的不同来,肯定能给读者带来作品的不同的感受。另外谈到在外交辞令,礼仪,雅言,俚俗之语等方面更是有名显区别的。这些事例在中国文献中例子是很多的,不愧礼仪之邦的称号。《触龙说赵太后》《孟子见梁惠王》中都有典型的例子,比方说陛下,阁下,成了特定的尊称,卑人,小人,官人,老夫,什么什么无羔心乎…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用。这些都是不同文字语言色彩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甚至古代人的骂人的话也是讲究的,朽木不可雕也。屡见不鲜,《蹇叔哭师》中记载,当寨叔劝说“公”不要出兵打仗,如果出兵,必败。这位“公”却不干了,不仅不听劝,反而骂他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去你的,你知道个啥,你要是死的早,你墓子上的树儿,已经一人抱不住那么粗了!”这种表达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笑话人放屁,不会说放屁,只是文雅地称为“下气如雷”。想到这儿,记得有个幽默的年长朋友讲了个笑话“单位开会,一人迟到,悄入会议室,不小心,放一细响之屁,群憋中,一人作怪,低言,听口音不象本地人…,群惊愕,愰然哄笑…”。这个笑话的语言,也可以是有一种色彩的,只不过是灰色的。这种文学语言的色彩,存在于方方面面,汉语言文学的自诩,也可能敝帚自珍了,或许有井底之蛙之见,其它民族语言风格也有独特魅力的,但,我敢确定的是汉语言文学,作为典型的表意文字,几千年的滥觞抑扬,更加熣灿。</p> <p class="ql-block"> 还要谈到的是,汉语言文学的美,表限在了中国文化中的对联,艺术形式。挂在厅堂之上叫中堂联。治家祖训,省身铭学;贴在婚丧之时,表示燕尔哀惋,寄情述怀;挽联吉对旨意殷殷;悬于名胜景观,则突现山川气势,典远志深。叫楹联名匾,益增光辉!现在网上。文友敲钟联对之风盛行,雅趣满满,美不盛收。人称诗词乃文学皇冠上的名珠。光看《红楼梦》《水浒传》中的章回小说名,就已经让人陶醉其中了,更何况著作中还有那些题帕诗,赞花吟,枉凝眉,金钗诗会的精彩表现。诗谜诗偈,千呼万唤,先声夺人,无字天书…文化魔幻,引人入胜,充满了无尽的神秘莫测的魅力。文学爱好者,觉汉语言的美,美在哪里?尽在难言中,人们说《红楼梦》,太古老,看不懂,殊不知里边的刘士姥姥,薛蟠的“表现”在他的个性描写中,给人强烈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文学的诱人之处,怎一个好字了得!</p><p class="ql-block">现下文化旅游盛行,看天下第一奇长联,观飞去黄鹤,赏飞来峰,探冷泉之幽,有“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的名人名联,不亦使人浮想联翩,秀色可餐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