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家乡】石板上的光阴褶皱

阿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打小儿生活在北京西五环外的香山,那时属于郊区,交通十分不方便。但其历史悠久,因其地理形势的特殊性,站在如太师椅的香炉峰,可清楚的眺望北京城,使得元、明、清时期,皇家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秋天的红叶更闻名于世,是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有世纪伟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最早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双清别墅,香山寺、昭庙、碧云寺、中山衣冠冢、静宜园、印房、买卖街、煤场街、满族八旗的居住地,让这里的故事很精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山公园有东门和北门两个出入口,北门出来是碧云寺路,旧称煤厂街。煤厂街全长1500米左右,历史上因为是京西运煤通道、煤炭交易繁荣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姥姥曾经说过,原来这个煤场街的路跟山沟一样,山上的水下来了往下冲,冲出一条大沟,那路能好走了吗!后来就隔一段拿石头垒一个小坝,挡水,弄得这路从上到下像梯田似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4月2日其灵柩移往香山碧云寺。灵柩到达碧云寺前,为了能将其平稳运入寺内,事先沿山道用木板铺成一条坡路,并用几十丈长的麻绳系在灵柩前端。当时在慈幼院上学的姥姥,作为学校组织的接灵的队伍成员,见证了那一刻。1929年春,南京中山陵园落成,5月22日,孙中山灵柩又经煤厂街运往南京。而其衣冠冢作为对伟人的重要纪念,永久的留在了碧云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修的坡路,也只是土路,也禁不住雨水的冲刷。1953年,政府用老石材修了这条路,方便社会各界前往碧云寺瞻仰孙中山衣冠冢和开展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修建的石板路可是不容易,修这条路特下工夫,石头全是人工一点一点凿的。由500位工匠历时半年铺设长方形花岗岩条石,每块长约1米、宽约0.5米。据说这些石板,是从慈禧当年修的从西直门到颐和园的御路上替换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工匠,真的是认真到一丝不苟,不光石板面凿的特别光滑,铺的时候也特别仔细。姥爷说,铺的时候,下面是三合土,夯实了以后,再放石板,石板四个角用小石头支着才能找平,这一溜铺完以后,从侧面往里灌洋灰浆,为了防冻,还在石灰浆里放盐。这路的石头缝,水都泼不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我们喜欢在这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特别是遇到雨天,闻着清醒的空气,踩着被山水冲刷干净的、有着清洗纹路的石板路上,看雨滴从屋檐滴落,形成一道小小的雨帘,特别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厚重的历史有着特别的痴迷。今日再次走在这条古老的石板路上,心灵仿佛踏入到时光隧道,倾听每块石头的诉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光斜洒在路面,石板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熠熠生辉,映照着穿梭其间的行人与骑自行车的人们。当时我居住在这里时,行人或步履匆匆,或悠然漫步,有的提着菜篮,有的手摇蒲扇,彼此间偶尔打着招呼,传递着邻里间的温情与关怀的的温柔和烟火气,瞬间从我深深的记忆里升腾出来。或许这就是石板路光阴褶皱里的魅力,在平淡的时光里,遇见最真实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