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站在哈密红星二场这片沉寂的盐碱滩上,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带着粗粝的沙粒和百年的故事。眼前是一排排低矮的土坑,半埋在黄褐色的地表之下,像大地沉默的呼吸。这就是“地窝子”——兵团人最早的家,也是我此行寻访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兰州解放后,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一路西进,驻守在这片荒无人烟的火石泉。这里不是江南水乡,也不是塞上粮仓,而是出了名的重盐碱地,寸草难生,水到头、路到头、地到头。可正是在这片连自然都放弃的土地上,军垦战士们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没有砖瓦,没有木料,更没有现代机械。怎么办?挖!一镐一锹,从厚厚的碱土层开始,向下掘出两米深的长方形坑洞,斜坡为门,红柳作梁,芦苇铺顶,再覆上一层厚厚的碱土。就这样,一个个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在荒原上冒了出来。它们不高,不显眼,甚至从远处看,根本看不出是住人的地方。可战士们却自豪地唱:“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弯腰钻进其中一个复原的地窝子,空间不大,约莫十几平米,四壁是夯得结实的土墙,头顶的芦苇层隐约透进一丝光。角落里摆着一张木床、一盏煤油灯,墙上贴着泛黄的老照片和手写的标语。难以想象,在这样的屋子里,有人一住就是十年。冬天,外面寒风呼啸,地窝子靠着地下恒温,竟真有几分暖意;夏天,烈日炙烤大地,这里反倒成了天然的避暑洞穴。战士们苦中作乐,把艰苦的日子过出了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们的生活。没有粮,就开荒;没有水,就修渠。他们引天山雪水,一渠一渠地灌进干裂的土地,用双手把盐碱地一点点变成良田。绿意,就这样从荒漠中蔓延开来。如今站在遗址高处望去,昔日的“地到头”早已被绿洲覆盖,而这片保存最完整的地窝子群,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军垦居住遗址,静静诉说着那段“不与民争利”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走过一个个地窝子,脚下的土松软而厚重。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有骨气的房子”。它不高大,不华丽,却承载着一代人的信念与坚守。它不是为舒适而建,而是为使命而生。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它代表的是一种绝不低头的精神——只要人在,就能在荒原上开出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走前,我回头望了一眼。夕阳斜照,地窝子的轮廓被镀上一层金边,像一座座沉默的丰碑。它们不说话,却比任何纪念馆都更有力地告诉我:什么是屯垦戍边,什么叫白手起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片盐碱滩上,曾有人用青春和汗水,在地上挖出一个家,也挖出了一片希望。而今天,我站在这里,不只是游客,更像是一个倾听者,在风里,听到了那段热气腾腾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