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一生躬耕于阡陌之间,将稻穗的金黄谱成大地最动人的诗篇。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江西德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开创“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发“两系法”杂交水稻,构建起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跃升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改革先锋”等崇高荣誉,以一粒种子撬动世界,用一生耕耘温暖苍生,真正践行了“解决人类温饱”的伟大使命。</p> <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时,便已怀揣挑战权威的勇气;当他目睹百姓因缺粮而食不果腹,心中便悄然种下消灭饥饿的宏愿。1956年,袁老带领学生开启农学实验之路;1966年,他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数十载风雨兼程,他的团队于1999年、2005年相继攻克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的世界难题,为中华民族的饭碗牢牢端稳作出历史性贡献。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首项农业专利技术出口美国,走向世界,也实现了他“让天下人远离饥饿”的朴素梦想。</p> <p class="ql-block">科学无止境,创新不停歇。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超级稻一期到二期,从亩产不足三百公斤到突破八百公斤,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奠基人,更是始终引领前沿的“领航者”。四十余年来,杂交水稻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凝聚着他敏锐的洞察与不懈的探索。他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在稻田里书写了一部不断创新的传奇,诠释了何为“常创常新”的科研境界,让中国农业在世界舞台上挺立潮头。</p> <p class="ql-block">“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这是袁隆平心中科学家最真实的模样。即便年过七旬,荣获500万元国家科技大奖后,他仍坚持每日两赴试验田。“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朴实话语,是他一生践行的信条。招收研究生时,他总强调:“搞水稻,第一要求是下田,不下田,我不培养。”正是这份扎根泥土的执着与不畏艰辛的坚守,让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真理,也培养出一批批投身稻田的接班人,将“禾下乘凉梦”代代传承,让科学之根深植于祖国沃土。</p> <p class="ql-block">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只是田间一名普通教师,便已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当声名远播、誉满天下,他却依旧俯身于稻浪之间。淡泊名利,如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所求,不过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如今,稻菽千重浪,遍野皆金黄,那曾梦中可乘凉的稻穗,正一寸寸照进现实。最是风流袁隆平,以一生守一梦,以一梦济苍生,用稻穗书写仁者之爱,以躬行诠释大爱无疆。</p> <p class="ql-block">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一个源于对土地的深情,一个寄托着对人类的关怀。它们从稻田升起,向世界蔓延,如种子般播撒希望,如阳光般照亮饥馑的角落。这不仅是科学家的梦想,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以一粒稻种,守护万家炊烟。</p>